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硫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硫同位素特征
1.1樣品及測試方法本次共采集9件硫化物樣品,分別挑選單礦物進行S同位素測試,樣品采自野馬泉礦區、尕林格礦區、卡而卻卡礦區的矽卡巖及原生礦石。硫同位素分析方法及步驟如下:選取具代表性樣品,經手工進行逐級破碎、過篩,在雙目鏡下挑選粒度0.2~0.4mm,純度>98%,2g以上的單礦物。單礦物的挑選在廊坊科大完成的。最后選500mg以上的樣品送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分析測試研究中心完成,儀器型號為Deltavplus,檢測方法和依據為DZ/T0184.14-1997《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組成的測定》。
1.2測試結果根據野馬泉礦區的9個硫同位素樣,共9個分析結果(表1),可以看出δ34S的值為1.5‰~4.9‰,其中集中于3.3‰~4.9‰,變化范圍窄,平均值為3.73‰。黃鐵礦、黃銅礦的δ34S的特征如圖2所示。其中6件黃鐵礦的δ34S變化范圍為1.5‰~4.9‰,平均值為3.8‰;3件黃銅礦的δ34S變化范圍為2.4‰~4.3‰,平均值為3.6‰。黃鐵礦δ34S的平均值略大于黃銅礦,符合礦物與H2S之間硫同位素的平衡分餾系數。因此各硫化物晶出過程中礦區中的硫化物34S的分配已處于平衡狀態。
2討論
2.1硫同位素特征硫同位素是礦床成因和成礦物理化學條件的指示劑,金屬礦床中硫的來源主要有原生硫、地殼硫和混合硫(王奎仁等,1989)主要有3個儲存庫,即幔源硫(δ34S=0±3‰)、海水硫(δ34S=20‰)和沉積物中還原硫。野馬泉礦區硫同位素特征如圖2所示,δ34S值為1.5‰~4.9‰,集中于3.3‰~4.9‰,變化范圍窄,全是正值,偏重硫同位素。說明硫同位素均一化程度高,而硫來源比較穩定。根據硫化物的δ34S平均值估計成礦熱液的δ34S值為3.73‰。地幔δ34S值通常為-2‰~2‰的范圍內(Thode等,1961),大洋島弧玄武巖硫化物δ34S值在-0.9‰~2.9‰范圍內(Seal,2006),混合巖漿硫的δ34S值范圍為-2.9‰~4.9‰,并且由于地殼物質的混入使得該范圍值有所提高(馬圣鈔,2012)。通過δ34S的范圍可以看出野馬泉礦床中的硫為混合硫。
2.2成礦物質來源對比鄰區的虎頭崖礦區及尕林格礦區,馬圣鈔(2012)得到虎頭崖礦區硫化物硫中的δ34S平均值為4.4‰,雷源保(2014)得出的虎頭崖礦區硫化物硫中的δ34S平均值為5.2‰,孔德峰(2013)得尕林格礦區礦石中δ34S平均值為3.53‰。可以看出野馬泉礦區中硫化物的δ34S平均值3.73‰與鄰區硫同位素化學特征相符,礦區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深源巖漿區,成礦物質在上移過程中混入了圍巖硫。結合區域的區域構造演化歷史來看:東昆侖花崗巖的形成與4期構造-巖漿旋回有關,其中以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這兩期構造-巖漿旋回為主。在這兩期構造-巖漿旋回的末期都對應著世洋盆閉合俯沖和碰撞造山運動并伴隨著巖漿混合作用與底侵作用。野馬泉礦區與成礦有關的花崗巖體是一種富硅富鉀過鋁質鈣堿性、具有殼幔混合特征的I型花崗巖,形成于構造-巖漿旋回的俯沖結束-碰撞轉變期,由碰撞擠壓環境轉向后碰撞的伸展環境該背景之下,巖體源區經歷過板狀俯沖,殼幔物質混合形成母巖巖漿,而后巖漿上侵經分異演化并最終固結成巖(另文發表)。礦區δ34S為1.5‰~4.9‰,平均值為3.73‰,這一范圍落在花崗巖類δ34S(13.4‰~26.7‰)(鄭永飛,2000)中,且與磁鐵礦系列花崗類δ34S(0.6‰~9.2‰)(SealRRII,2006)接近。豐成友(2010)對祁漫塔格地區硫同位素研究表明,該地區與巖漿成礦關系密切的海西印支期典型斑巖型礦床的δ34S(0.5‰~4.5‰),矽卡巖型礦床δ34S(-2.1‰~10.1‰),其成礦物質主要來自巖漿巖和被交代的圍巖。野馬泉鐵多金屬礦床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巖漿巖,部分來源于圍巖。
2.3礦床成因本次研究還對礦區內的M13中與成礦有關的花崗閃長巖進行LA-LCP-MS鋯石U-Pb測年,得到的年齡為(220.53±0.69)Ma和(400.8±1.4)Ma(另文發表),表明礦區成巖應該有兩期,即加里東晚期和印支晚期;同時高永寶對野馬泉礦區M13異常內隱伏的花崗閃長巖和二長花崗巖進行LA-ICP-MS鋯石U-Pb測年,獲得的年齡分別為(386±1)Ma和(393±2)Ma,屬于早中泥盆世。結合本區的硫同位素特征,說明在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這兩期構造-巖漿旋回的末期礦區都有巖漿侵入,深源巖漿經歷板狀俯沖以及巖漿混合作用和底侵作用,這種殼幔物質混合形成的巖漿在上侵過程中經分異演化及同化混染作用與圍巖發生物質交換,汲取了部分地層中的成分,并最終固結成巖。此次研究還進行了礦石Re-Os同位素測試,得到的年齡約為230Ma,因此推測野馬泉鐵礦區早-中泥盆世的花崗巖可能只是對成礦物質進行了富集或初步成礦,主成礦還是由于形成于中-晚三疊世的花崗巖,也說明野馬泉鐵多金屬礦床可能存在兩期成礦,礦床類型為矽卡巖型礦床,與深成巖漿巖源區有密切成因聯系。
3結論
(1)野馬泉礦區的黃鐵礦、黃銅礦的硫主要來源于硫同位素比較均一的、富重硫同位素的深源巖漿源區,成礦物質在上移過程中混入了一定的圍巖硫。(2)通過對比鄰區及區域構造演化,野馬泉鐵多金屬礦床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經歷了殼幔混合的漿巖,部分來源于圍巖。(3)野馬泉鐵多金屬礦床是可能存在兩期成礦的、與深成巖漿巖源區有密切成因聯系的矽卡巖型鐵多金屬礦床。
作者:喬保星 潘彤 陳靜 楊媛 單位:青海大學 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