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銷售學習計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首因效應;高一化學。學習動機。高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246-01
有句俗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可見學生
能否“得道成佛,修成正果”,“入門”是個非常關鍵的階段。高一化學是繼九年級化學之后的更高層次的學習。而高一化學所學內容是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階段的學習效果對學生整個高中階段甚至將來的化學專業深造以及整體素質的提高都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高一新生在化學學習的入門階段就面臨著三座大山的壓力――物質的量、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這三大化學理論知識,再加上他們由于受到初中教師的教法、自身的學法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往往不能快速適應高中的化學學習,而如果在學習策略上不能較快適應,則極容易造成學習成績的兩極分化,甚至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本文中,筆者將討論如何利用首因效應來幫助高一新生學習化學,促使其產生學習化學的動機。
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
輸入的信息對課題以后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通俗地來講就是被大眾所熟悉的第一印象效應。利用首因效應最根本的目標是使高一新生明白高中化學學科的學習到底為了什么,同時化學學科的學習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難,只要肯付出努力,一定能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
一、高一新生需要教師引導其明白上高中的目標是什么。
這是因為高一新生剛進入高中校園,對身邊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只有當其深刻的明白自己上高中是為了什么,對高中生活有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這樣才能認真的對待所學的每一門科目,包括化學。比如我在班級文化建設的時候在教室墻壁貼上這樣一句話:“考上一中不僅僅是一種榮譽,對我們來說更意味著挑戰!”這就給學生營造了一種努力奮斗的氛圍,讓其對高中產生“原來進入高中以后,在學習上我們依舊不能放松,而要更加努力”的第一印象。
二、教師的一言一行同樣會給學生留下第一印象,對學
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如師生初次見面,新學期的第一堂課,教師在課堂上的形象、教態、語言等,課前準備、演示實驗、常規教學,以及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初次感知和常識等等。以課堂上的板書為例,在開學第一堂課上,教師在寫板書時需要畫一個表格,可以提前給學生做出提示,告訴學生這個表格大概有多大,需要在筆記本上留出多少空,這自然會給學生留下教師對學生細致、體貼這樣深刻的印象。教師給學生留下的第一印象自然會影響到今后學生對化學學科的學習動機。
所謂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
一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動機具有以下三種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強化功能。高一新生的學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是受學習動機的支配,但也與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的需要、個人的價值觀、學生的態度、學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來的鼓勵緊密相連。其中學習活動中動機的作用是非常復雜的。
教師的主要工作和基本任務就是課堂教學,這也是學生獲
得知識的主要渠道,師生通過課堂教學過程中相互影響。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必須了解學生。溝通在課堂教學中占據著很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首因效應”的形成階段,課堂上教師是否能夠把化學知識轉化為能被高一新生正確理解的內容是十分重要的。溝通方式可分為單向溝通和雙向溝通兩種:單向溝通時表達者講述以后,聽者不能提問,聽者的答案與正確答案差距大;而雙向溝通就是表達者講述以后,聽者有提問有反饋,聽者的答案接近正確答案。作為化學教師,我們就需要在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的理解,做到與學生“有效溝通”。通常學生都是喜歡這樣的老師:學識能力方面,要有智慧、聰明、知識面廣、有好的教學方法;性格方面,要隨和、開朗、活潑、幽默、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品德方面,合格的老師要教書育人,傳授做人的道理,能夠解決學生成長的困惑。
在學生的第一印象形成階段,教師一定要表現出自身的專
業素養,這一點必須得得到學生的認同,讓學生知道教師是所教授領域的專家,從教師那里能夠了解到該領域的學術前沿問題。并且,教師還要善于表達和講解知識,讓學生深切的感受到教師是熱愛自己的教學崗位的。同時,還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所說的話具有前瞻性,例如在上課的時候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犯的錯誤,比如學生寫膠頭滴管的“滴”總是會把右半部分寫成“商”,這在上課的時候特別強調,學生答題過程中如果再犯錯,就可以體會到教師的前瞻性,就會在今后的課堂中認真聽教師的叮囑。通過這些,能夠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信任感,利于其學習動機的形成。
總之,只要教師在教學中多加引導,多鼓勵學生,并且注
重自身修養,就一定能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學科的學習并不是非常困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愿意學習化學,才能學好化學。
參考文獻:
[1] 師曙光“第一印象效應”淺析.太原大學學報,2005(9).31-32
[2] 黃少芳 高一化學入門教學的探討與實踐.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5(6):63-65
[3] 拾景江 幾種心理效應在教育中的應用.煤炭高等教育,1993(1):47-49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
一、全面拓展教學空間
語文學科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學科,沒有哪一個學科的學習不涉及到語文,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其實也同時在學習其他學科。比如:《小動物過冬》、《變色龍》等講的是動物的世界;《植物媽媽》講的是種子的傳播;《訪環保專家方博士》講的是環境的保護;《三顧茅廬》、《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負荊請罪》講的是歷史故事。正因為語文學科的多樣性、多元性,加之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所以,語文教學就可以借助各種信息媒介提供的豐富的信息資源,把課本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寬語文教學的空間。再如《煙臺的海》一課,課文描述的是煙臺的海一年四季不同景觀,其實,煙臺的海遠不止書中描繪的一種情景,教師備課時通過豐富的網上資源,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擴大課堂教學容量,寓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增強師生之間交互性和教學的趣味性。
教師還可以依據教材,引導學生借助豐富的網上資源,收集資料,獲取新知。將網絡上的語文資源充實到現行語文教材中。例如,學完《所見》一課后,引導學生從網上查找幾首描寫兒童的古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自學,為學生學習古詩、擴大課堂教學容量提供了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
二、全面優化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學生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正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課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可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煙臺的海》一課,作者在課文第二自然段描寫冬天海的樣子及海浪驚濤拍岸的響聲,“海浪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顫動起來。”教師在教學中,可借助錄音讓學生感受海潮來時浪涌岸灘、洶涌澎湃的聲音,借助投影和錄像,讓學生感受海浪來時如千萬匹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的壯麗之美。通過創設視聽情境,調動了學生視聽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突破難點,訓練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就像是一個圓的中心,一切教學活動都應緊緊圍繞圓心進行。只有認真研究并確立有效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取最能體現該目標的教學媒體,才能達到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小學語文第九冊《推敲》第二三節,課文主要寫賈島去拜訪一個朋友,但沒有見到,夜晚美好的情景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于是他作詩相贈。教學中,可先請同學們讀讀課文這兩節,然后根據圖畫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然后再用多媒體展示出來,集體討論交流,最后用課件出示句子,說說這樣譴詞造句的好處。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突出教學重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3.感知語言,培養語感
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訓練語感,而語感訓練的關鍵在于將文字轉化為生動可感的形象。信息技術的恰當運用,就可以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將作者的語言轉化為活生生的人或事,在學生頭腦中“活”起來,引發學生產生聯想和想象,從而與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鳴。如《草原》一文,老舍對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這樣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那樣,到處翠流,輕輕流入天際。”對于這段話學生沒有感性認識,憑小學生的生活經歷很難有廣闊遼原之感。此時可用課件,通過畫面的拉近、拉遠,讓學生比較、觀察、體會,反復吟誦畫面的句子,在視覺記憶和聽覺記憶活動中,讓學生感受草原的遼闊、深遠,產生明快、愉悅的情感。
4.誘發美感,滲透美育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秀文章,如《草原》、《九寨溝》、《黃山奇松》等展現自然美的課文,詩情畫意是一大特色。教者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把優美的大自然景觀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體會草原一碧千里的壯觀,九寨溝奇異繽紛的美妙,再加上優美的樂曲,教師聲情并茂地講解,將觀察、閱讀、思維、審美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激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還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自主建構學習方式
1.借助網絡資源,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有位老師在《拉薩的天空》一課的識字教學中,在計算機上為這課的9個生字建立了資料庫,每個生字都設置按鈕,有字音、筆順、字義、詞語、趣味識字等內容,學生只要一點按鈕,就可以自學到相關的知識。比如,當學生按“茫”字趣味識字的按鈕時,畫面上就出現了“茫茫的草原”、“茫茫的雪地”、“茫茫的云海”等畫面,學生借助畫面就可以理解“茫”,“茫”就是廣大而無邊際的意思。讓學生利用資料庫進行識字的過程,給了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平等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平等參與的過程中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心智的發展。
2.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想盡一切辦法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巧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輔助信息技術教學,為學生創設信息技術學習環境,多種形式呈現信息技術知識,優化知識結構,活躍信息技術課堂氛圍,使小學生愛上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提高小學生的理解、感悟和實踐能力,大大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率。
1 充分利用裝備資源,提高小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素養是國際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評價青少年學生的首要因素。信息技術是一門工具學科,很多信息技術語言需要學生的深刻理解。為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的特點和接受新事物的規律,在理論課的教學時,筆者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資源展示豐富多彩的信息技術常識。尤其是電子白板的使用,把那些抽象的、難于理解的概念進行直觀化、形象化處理,有效解決教學難點,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在進行“規則的圖形”和“給圖畫涂上美麗的顏色”的教學時,筆者利用新型多媒體設備——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授課。課前,筆者把相關規則圖形的畫法以及涂色的基本常識整理到Word文檔里,尤其是大量的成果性的素材,利用圖片的方式保存到Word文檔中,放在電子白板的資源庫里。課上讓學生通過對電子白板的交互性使用,有效利用電子資源庫的素材,通過廣泛的閱讀實踐,繪制系列圖形,并給圖形上色。通過閱讀與實踐,使學生深刻理解規則圖形的特點和畫法,掌握了給圖畫上色的基本方法和搭配技巧。通過電子白板的使用,有效培養了學生對文本、圖片的閱讀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 發揮多媒體的直觀特點,激活學生靈感,提高小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決定了小學生喜歡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教師應積極引導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學習情感,提高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進行“與電腦見面”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閱讀教材的機會,讓學生在教材里找出計算機的組成、計算機的開關機方法,找出有關用鼠標操作計算機的知識。尤其是對鼠標的學習,教師還利用PPT課件把鼠標圖片展示給學生,通過引入動畫給學生介紹鼠標的結構、功能和基本用法。學生看著動態的視頻,結合教師的解說,很直觀地了解了鼠標的相關知識。進而在實踐中能熟練掌握鼠標的單擊、雙擊的技巧,鼠標右鍵的功能和選中、移動、復制、粘貼等方法。通過實踐和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使學生掌握了用鼠標操作計算機的基本常識,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認知和實踐能力。
3 巧用信息技術平臺激活學生想象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提出:“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學生的發展奠定信息技術基礎。”小學生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最佳時期,教師應借助信息技術平臺,對信息技術常識進行直觀化處理,使學生逐漸形成抽象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素養。
如在進行“賀卡的制作”的教學時,利用電子白板給學生進行畫板工具條的功能使用方法的演示,使學生理解菜單欄、工具箱、顏料盒等工具的使用方法。之后,教師放手讓學生隨心所欲設計自己的賀卡,設計完之后讓學生利用實物展臺進行成果展示、匯報和交流,說出自己的設計思路,讓其他學生找出不足。這樣,全體學生都能得到鍛煉,有效提高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又如,在進行“規則的圖形”“神奇的畫圖世界”和“錯位的圖片”的教學時,教師都可以放手讓學生設計,讓學生學會自己創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可以把教師自己的作品和專家的作品展示給學生,對學生也是一個啟迪和提示,拓寬學生的思路。這樣教學,科學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激活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提高創造力。
4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課堂教學,全面落實新課程理念
信息技術知識多是比較枯燥的文字,小學生對這些枯燥的文字不感興趣。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發揮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資源的直觀性作用,展示系列視頻或者動態網頁信息,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積極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技能,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對教材的理解和深化。通過對學生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全面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如在進行“在‘畫圖’中寫漢字”的教學時,筆者在課前利用屏幕錄像專家軟件錄制了“在‘畫圖’中寫漢字”的方法步驟和技能技巧,上課前把這個視頻發到班級主頁上,讓學生在課前抓時間觀看。這樣在教學時,學生有什么疑問可以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把盡可能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新知,提高技能技巧,全面落實信息技術教學目標。
5 優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落實小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以往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只是叫學生勾勾畫畫,叫學生把該記住的東西背熟。學生根本不理解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更不知道信息技術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水平的飛速發展,工作和生活時時處處離不開信息技術。因此,新課程理念提出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思路,要認真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讓學生成為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主人。教師應科學整合信息技術資源輔助課堂教學,通過人機互動、生生互動,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操作能力,讓學生在探索中體驗信息技術的奧妙,使學生真正成為信息技術課堂的主體。
如在“優美的線條”“圖片的加工”的教學中,筆者利用幾何畫板軟件教給學生繪圖和加工的技巧,讓學生體驗幾何畫板帶來的無限遐想和成功的樂趣。本節課,教師還可以利用電子畫板進行授課,讓學生在計算機教室上課,每個小組一套電子畫板,教師講解完之后,讓學生分成小組,利用電子畫板進行練習。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很高,學習效果會更好。
另外,小學電子教輔書的問世,相當于把高素質、全職的“信息技術教師”請回家。電子教輔材料能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信息技術學習,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學生發現問題,學生之間可以隨時交流或者是利用網絡進行學習,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現代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機整合,科學優化了信息技術教學資源,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靈動學生積極思維,輕松突破教學重難點,使信息技術教學目標得以落到實處。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學會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科學整合多種裝備資源,綜合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