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藝術價值議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群眾;文化藝術;價值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20(C)-0153-01
一、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不僅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而且他們對群眾文化藝術的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逐步向欣賞高品位且高質量的藝術作品進行轉變,開始對高雅的藝術進行追求。所以,對于廣大的文藝工作者來說,他們要對對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以及情感需求進行深入了解,創造出適合人民群眾欣賞要求的優秀作品,并在不同層次上來把人民的心靈呼喚以及社會的迫切要求進行直觀的反映,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保障。
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文化藝術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先進的、科學的以及健康的文化藝術能夠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重要的支撐。那么,對于文化藝術建設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群眾文化藝術來說,它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要大力發展群眾文化藝術,要繁榮群眾文化藝術,要把群眾文化藝術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二、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
就目前而言,群眾文化已由過去的教育型轉變成了現在的休閑消遣型,尤其是隨著大眾傳媒的高層次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趨向于花樣多變的節目,那么,怎樣用正確的輿論來對人們進行正確的引導,用健康的文藝節目來對人們進行教育,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來對人們進行陶冶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群眾文化藝術在這里就體現出了它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群眾文化藝術是通過文化館來進行傳播的,而文化館是政府專門設立的,其目的是向群眾宣傳教育、并組織和輔導群眾積極主動的開展文化活動,它是群眾藝術活動的龍頭,是精神文明傳播的前沿陣地,它是始終都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弘揚的是主旋律,傳播的是科學文化知識,保護的是民族的文化遺產,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為群眾的文化娛樂進行服務,從而來引導人們進行正確的文化消費,形成健康積極的社會風氣。
三、在提高人才素質的修養方面的作用
對于群眾文化藝術來說,它的內容涉及了書法、美術、舞蹈、樂器、影視表演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化劇本等等,它的創作是由高素質的藝術隊伍來進行的,不僅和社會的需求相滿足,還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各類文化藝術都是通過人們以點來促面的方式輻射到社會的各個階層的,從而來促使地區群眾文化的健康發展,能夠在不同程度上來對群眾文化活動中人才短缺的現象進行彌補。基于群眾文化藝術的這一作用,就應該把握住時代的脈搏,積極進行開拓和創新,加強管理并不斷改革,來適應文化建設的發展,要把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出發,探索出形式各樣的文化藝術活動來使人民的素質不斷提升,培養出更高素質的人才骨干來創作出更具教育性并且受人們歡迎的新藝術作品。
四、在鄉鎮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現代化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是要有文明的、健康的、科學的并且能夠讓群眾文化藝術顯示出特殊功能的生活方式,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方式有歌唱比賽的舉辦、舞蹈、戲曲、書法、美術、攝影、剪紙、秧歌、手工藝作品以及技能大賽等多種形式,通過文藝活動的方式來把自然生活中的美形象的表達出來,從而來把人么的思想引入到更高的層次上來。對于鄉鎮文化建設來說,它不僅僅包含了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也對人民群眾知識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影響,鄉鎮的群眾文化是文化建設事業中不可缺少的。從群眾文化藝術方面入手,能夠在鄉鎮群眾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對于農村中的群眾來說,他們有很多都是民間文化的愛好者,有的是戲迷、有的是民間的故事家。有的是聲樂迷、有的是剪紙高手、有的是書法愛好者、有的是美術愛好者、有的是根雕的巧匠等,對于這些人來說,他們在藝術修養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基礎,他們是鄉鎮農村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堅實的力量。那么,要想把群眾文化藝術的在鄉鎮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價值發揮出來,就必須要把這批骨干的帶頭作用發揮出來,使他們能夠在鄉鎮群眾業余文化活動中進行活躍起來,來把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搞得紅紅火火,并成為群眾文化的主流。
另外,群眾文化藝術事業從開始興起就已經把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作為其根本方向,把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根本任務的,所以說,它在鄉鎮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取代的。
結語:總之,群眾文化藝術的價值是在諸多方面都能得到體現,對于它來說,不僅使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以及文化需要得到了滿足,更對國家以及整個民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豐富和發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是政府及相關人員必須要努力的方向,在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豐富和發展中把其應有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從而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明天。
作者單位:廣西來賓市群眾藝術館
參考文獻:
信息化、數字化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圖像技術迅疾發展,可以說,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圖像時代,電影、電視、新聞、廣告、攝影、錄像等各種媒體,無論你看還是不看,圖像從四面八方向你襲來。那樣快捷,那樣便宜又那樣無所不在。如果你是個畫家,你一定曾經陶醉在人與對象相契相生、共進共退的悠長而又激動的過程之中,這個過程又賦予你辨識和體認我們稱之為“藝術”的那些東西的精致眼光和特殊修養。現在不同,只要你一按快門,一觸鍵,世界就留在你的手邊。只要你需要,世界就可以變成圖像。傳統繪畫技藝的神圣性以及那種經典的樂趣似乎被讀識的方便要求所消解,似乎被現時的便捷和生產的飛躍所泛化,甚至還被這個便捷圖像生產的隨意性、速度感以及隨之而來的浮躁所深深侵害。其實,架上藝術與圖像不同。架上藝術既是進行之中的動作,又是這種動作的結果;既是動詞,又是名詞。它有自己的主體,它被納入相關的界域之中,它有悠長的精神家族譜系,它存在于特定的觀視時空之中,它根植于一種特殊的文化土壤,它被要求在一種特殊的觀看之下顯像。圖像則不同,它是一個名詞,一種結果,一樣可以用“什么”來解說的東西。架上藝術不同于圖像,就像烹調不同于宴席。盡管宴席必須是烹制出來的,但宴席上的人未必有品味,而那師傅卻必須是行家。烹調的過程是一種特殊的品味文化,被要求有一種特殊的“品嘗”。雖然圖像的攝取變得愈加方便,圖像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無所不在。但正是在這個圖像時代,架上藝術并沒有失去往昔的地位,架上藝術所要求的“看”,在大量讀識方便的圖像面前,依然有其特殊之處。圖像時代的標志之一恰是繪畫傳統精英性的。圖像發達,架上藝術仍舊升值,架上藝術所被要求的特殊的“看”,是在人類藝術史中始終包涵著激情和歡悅又始終處于隱而不顯、不可測知的狀態中的“看”,是由不同的文化史所孕養著的“看”。人類以觀看的本能為發端,經由不同文明環境孕育的不同的“看”的文化。畫家作為一種“看者”,擁有這樣的目光:這種目光一方面總是因所見而耽迷,另一方面又對事物的可見性深深地懷疑,甚至認為“可見性場所只以否定方式被指出”。畫家樂于“是其所是”地回到事物本身,努力傾聽先于一切而確定物自身的聲音,同時又對此存疑,對能否真有所見感到困惑。正是這種存疑使“看者”的目光具有了“探”與“思”的品質,而這種品質中真正被描述的正是“看者”自己。
畫家作為看者,命定要陷入關于“可見”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能視”的主體,另一方面又對“所看”持疑。這種持疑不僅僅是對非物理的光的綜合感覺。恰恰相反,它對非“視”現象視而不見,顯示出對于看者之“看”中這一可見者隱蔽另一可見者的深深警覺,它使我們的“看”得以“思”,得以“批判地進行著”。這種“批判地進行著”顯露了繪畫的根本意義,正是由于此,架上藝術才得以活著,才沒有在這個圖像技術特別發達、電子數字圖像技術迅疾發展的年代里束手就擒,才始終以其繪畫性迷惑著我們。
二、架上藝術手繪的價值
架上藝術不同于圖像的另一處也體現在描繪上。電影、電視不斷調整我們的觀看經驗,它再現現時與繁衍圖像的能量,比繪畫來得更直接、更容易,架上藝術似乎已被媒體圖像擠壓到我們視覺經驗的邊緣。某些人只得利用形式和手段與媒體圖像爭奪視覺藝術的“地盤”。描繪,似乎也變得越來越不重要,繪畫圖像與媒體圖像的分野,越來越模糊,然而架上藝術還是有其特殊之處,那就是手繪的。對于畫家來說,架上藝術不一定是為了表達所謂的主題和思想,描繪本身就有無窮的樂趣。描繪,就是畫家的自言自語,街邊的風景、房中的角落等,都是描繪的借口,畫家自己享受描繪。其描繪的創作過程帶來了愉悅,畫筆在畫布上不斷地碰撞,時常給人帶來新的感覺和啟發。現實的空間場景被一組組顏料與筆觸重新組合成新的空間幻象讓人著迷,令人難以割舌。正因為如此,架上藝術給予了我們視覺的光彩和美感,它是那樣的回味無窮。
結語
步入21世紀,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數字化迅疾發展的時代,那些認為圖像泛濫、架上藝術貶值的看法,認為架上藝術已經死亡的空論還為時過早。在中國當代藝術多元的格局中,作為架上藝術的油畫正處于一個方興未艾的時期,它在國內具有廣泛的觀眾和人數眾多的創作群體。當代藝術發展到今天,各種實驗層出不窮,但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及理由。架上藝術以其獨特的繪畫性和手繪價值,給人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參考文獻:
[1]許江.架上話.美術觀察.2003年第10期.
藝術設計作為人類創造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在當今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時代,已與國家的經濟命運、資源的開發、國家建設發展、社會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密切相關,是一項重大的戰略問題。從藝術設計本身的發展來看,設計的起源有兩個顯著特征,其一是勞動的分工,其二是生產工藝的改進使得大規模生產和低消耗成為可能。設計的每一次飛躍和進步,都處在因社會分工而造成的社會經濟高度發達的時期。首先,因為社會經濟發達,社會需求加大、人類文明和審美情趣的提高,為藝術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其次,社會經濟高度發達時期也是社會觀念大變革、大解放時期,為藝術設計的應用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思想和思維空間。
當代社會設計已滲透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藝術設計也已成為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的根本戰略和有效途徑,作為經濟的載體,設計是國家和企業發展最有效的手段。重視與推進設計產業和設計教育,已成為關系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任務,因此許多經濟發達國家都把發展設計產業和設計教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放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上來把握。以人為本的智能化生存方式已經逐漸改變了我們以往習慣的學習和工作模式,人性化設計是對這種生存意義的物化詮釋。好的藝術設計往往體現了科技人性的一種外化與內涵,因此,科學與藝術的合作與對話就有其更重要的意義。充分認識設計的重要社會價值,從藝術設計是生產力的角度予以關注和扶植,藝術設計就能夠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藝術設計的經濟價值
藝術設計的價值必須投入到社會經濟活動中得以實現,社會經濟是基礎,藝術設計要為發展社會經濟服務。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也是一個“循環經濟”時代,所謂的“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率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其中資源高效利用除物質方面的還有知識方面的資源的整合與利用,而不斷地創新設計正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內容之一。
設計是科學與應用、技術與生活、企業與市場、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橋梁,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工具。在當今世界經濟中,制造業和服務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這兩個部門的市場競爭中,需要生產、設計和銷售三個環節的緊密配合,而設計便是平衡、協調各種制約因素,使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利益達到一個均衡的整體,將我們生活環境按照美和機能的統一進行造物的活動。市場經濟的建立及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巨大進步,提供了批量化生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商品的制造者是生產廠家,它們的目的很明確:產品必須具有市場競爭力,對于新商品而言還必須有巨大的市場,不管是設計的還是制造者,驅動他們開發新產品、提高設計質量的最終目的都是經濟效益,而實現經濟效益的惟一途徑,就是市場。
藝術設計發展的原動力在于人們對美的不懈追求。這種追求是自發的、與生俱來的。正是這種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就在于它能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藝術設計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它不僅滿足了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藝術設計是把預期目的和觀念具體化、實體化的手段,是人們進行經濟建設活動的先期過程。它的本質是人們對將要進行的經濟建設活動做出藝術化的設想和籌劃。總體來看,這種設想和籌劃是進步的,發展的,甚至是超前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藝術設計也是一種生產力”、“設計就是經濟效益”的說法明確了藝術設計是一種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藝術設計作為生產力與市場的關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工具的改進和創新,新的勞動對象的發現和利用,新的工藝流程的設計以及生產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須依賴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力的各個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藝術設計具有科學的屬性,作為生產力的內在要素,滲透在生產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變化必然引發其他要素的變化,從而引起生產力整體的變化,推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藝術設計,是隨著市場經濟在中國的興起而興起的,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而產生的。應該說,在中國,藝術設計從誕生的那天起,就與市場經濟發生了割不斷的聯系。藝術設計的發展是伴隨著現代市場的增大則發展的。藝術設計作為一門融技術學科、美學、經濟學、環境學、人文科學、銷售學、市場學、人體工程學、創造學以及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邊緣學科,藝術設計的主要功能和使命決定了藝術設計同社會與市場緊密聯系,藝術設計必須面向市場需求,科技、藝術和市場的結合點在設計。
市場原理認為,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哪里有商品生產,哪里就有市場。市場是人類社會勞動商品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藝術設計與商品的生產一直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商品的設計質量、生產質量的好壞都可以通過市場得到檢驗;市場及市場需求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了藝術設計的一處重要基礎和衡量設計成功與否的尺度;藝術設計與市場的關系實際上是設計與消費者的關系。藝術設計推動市場競爭,聯結技術和市場,創造好的商品和媒介,拉開商品的差別,創造高附加值,創造新市場,促進市場的細分,降低成本。現在意義上的產品創新是全方位全層次的,不再局限在技術創新,形象創新上,而是進入了設計創新的時代。誰把握住了設計潮流,誰就掌握了市場,市場的競爭也就是設計的競爭,設計力就是競爭力,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生產力。
藝術設計滿足消費者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藝術設計是高新技術與日常生活的橋梁,是企業與消費者聯系的紐帶。在全球化經濟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設計正在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資源。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設計人員將越來越成為構成利潤鏈不可缺的一部分,好的設計工作越來越被認為是市場中產品的區分者。市場競爭中單單憑借質量取勝已經不夠,還要加上出色的設計,設計能夠成為企業重要的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它滿足了消費者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