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學生科技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人或動物的生存與植物的關系
不久前,我們家搬入了現在的新房子。剛搬完家,叔叔阿姨們就送來了好幾盆花和幾株樹。門口、客廳里、房間里和陽臺上都擺上了盆景。我對爸爸說:“我們家都有成植物園了,擺那么多的植物干嗎?”爸爸笑著說:“植物能制造氣氛,凈化空氣,人和動物誰都離不開它們,離開了它們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動物離開植物后不能生存?為什么人或動物離開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將信將疑。決定做幾個小實驗來證明這個問題。
星期天,我從車庫里抓來兩只老鼠。這兩只可憐的小老鼠即將成為我的實驗品。它們不停地掙扎著,圓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著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瓏老鼠放在一個大魚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嚴嚴實實的,生怕瓶里的空氣與外界的空氣相通。我仔細地觀察著,只見小老鼠沿缸著壁,繞著缸底快速地向前竄。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嗎?難道爸爸說的不是真的?可是,沒過幾分鐘,只見小老鼠繞圈的速度越來越慢,直到停滯不前,奄奄一息的樣子。頓時,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輕輕拿開,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進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葉茂的植物。然后輕輕蓋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魚缸,只見小老鼠驚慌地亂竄。過了好久也沒要咽氣的樣子。這個實驗證明了植物可以輸送動物所需要的氧氣。
為了進一步證明人類和動物對植物的依賴性。我來到我們老家附近一個飼料加工廠。那兒的空氣里到處彌漫著一股噥噥的灰塵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難受。然后,我又跑向我們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個空氣新鮮的地方,我感覺極為清爽。這個實驗證明植物可以凈化空氣。使人呼吸順暢。
(一)科技類社團活動質量不高
當前,大學生科技類社團活動主要以定期開展科技類講座為主。一些社團也會組織會員制作簡單的科技類作品,但社團活動還處于低水平重復建設階段,缺乏社團特色活動,對學生沒有真正的吸引力。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從社團具體管理者的角度看。現實中,主要負責社團事務的是在校大學生。由于學生的理論功底淺、動手實踐能力薄弱、管理經驗不足等因素,導致社團開展的活動質量不高,活動效果不明顯,不能對廣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進行有效引導,與學生的期望值相差甚遠,從而使得學生漸漸失去了參與科技類社團的積極性。
2.從社團成員的角度看。大多加入社團的都是大一新生。新生都是憑一時的新鮮感加入,對于科技類社團活動要求的專業知識和動手能力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學習主動性差,當真正進行科學研究遇到困難時,并不是想著怎樣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是選擇逃避,離開社團。由于社團成員流動性大,社團一些活動或工作任務很難持續進行,嚴重制約了科技社團的發展。
(二)大學生科技類社團主管部門對大學生科技社團重視不夠
當前,大學生科技類社團的主管部門主要是高校團委。高校中隸屬于團委的學生社團非常多,科技類社團只是其中的一類。科技類社團要想做出成績,一方面需要時間,另一方面需要資金投入。而其他社團在同樣時間和資金投入下有可能做出更大的成績,因此在工作實際中,高校團委可能對于時間短、資金需求少、做出成績多的社團更加重視,而對于科技類社團的重視程度、管理和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大學生科技社團活動經常要為團委或者學生會組織的學生活動讓路。各項大學生科技社團活動也經常因為活動方案不過關、活動規模過小或過大而夭折,造成大學生科技社團活動質量不高,活動影響力不大,與大學生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長此以往,在大學生心目中形成一種大學生科技社團活動沒什么好參加的認識。
2.科技類社團經費短缺問題嚴重。大學生科技社團經費來源穩定性差,經費投入不足是很多大學生科技社團面臨的共同問題。科技類社團的資金花費主要是各種原材料和配件的采購上,大部分學校都是讓學生先墊資購買,等到參賽作品獲獎后再給予報銷,對于不能獲獎的項目不報銷。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搞科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資金問題成為制約高校大學生科技社團健康穩定發展的一大瓶頸。
二、高校大學生科技類社團發展的對策研究
(一)積極探索依托科技競賽項目
組建大學生科技類社團的新模式新模式主要是依托不同競賽項目組建不同科技類社團,各社團成員的選拔、內部機構設置、社團的管理、參賽組織等所有環節均由社團的學生負責,指導教師專注于業務指導。這種基于課外科技競賽項目建設大學生科技類社團的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打造本社團的特色品牌活動。由于這種新模式著眼于各個競賽項目,將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集中起來,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參與科研的熱情,有利于本社團品牌活動的形成。另一方面,社團的日常事務由社團學生自主管理,業務指導由專職教師負責,分工明確,各負其責,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管理能力,也減輕了指導教師的工作任務。如高年級社團成員有參賽經驗和較系統的知識結構與能力,通過內部培訓和參賽過程對低年級社團成員開展內部指導;社團成員根據自身的專業、興趣和年級不同,自我導向進行分類、分層次的學習與發展,目標路徑明確。新模式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和目標。對于一年級的新生,主要是科技啟蒙和競賽引導,著重培養新成員的興趣,讓新生了解社團主要活動安排,提前對基礎理論課程進行學習;對于二年級社團成員主要是基礎科研訓練,技能提升,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拓展;
三、四年級的社團成員主要是積極參與各種競賽
(二)創新科技類社團的活動方式和活動內容,創立社團的品牌特色活動,擴大社團影響力和知名度
1.要結合專業優勢和特色豐富社團活動內容,創新社團活動形式,形成本社團的品牌活動。高校要注重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體系的建立。比如,通過學院科技活動節或實驗室開放日營造學生積極參賽的良好氛圍;通過鼓勵學生參加挑戰杯、學科專業競賽來提高學生的實戰能力;通過召開社團與學生見面會來提高“傳、幫、帶”的效果。
2.鼓勵社團成員結合學科專業特點,積極參與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申報和研究,從選題、申報、研究到最后結題中全面鍛煉社團成員的科研能力,提高實踐動手能力。
(三)各高校領導層面要重視學生科技類社團的建設
1.各高校領導層面要從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高度重視大學生科技類社團的建設工作,要為科技類社團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可見,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法律規定的高等教育中心任務之一。在1995年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同志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是時展、高校改革和發展的迫切需要,還是大學生自我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在需求。對于工科類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創新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高等學校適應時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內容,是高校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共青團組織在素質教育和學校整體工作中實現“有為、有位”的堅強陣地,更是廣大青年學生進行素質拓展、全面成才的寬廣舞臺。近年來,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都在積極探索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現狀
1.具有創新的熱情,但缺乏毅力。
創新過程并不僅僅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在智力和創新情感共同作用下,創新才可能獲得綜合效應的能量。調查顯示,大學生在興趣的深度、廣度、穩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當的發展,但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這需要具有堅強的毅力。大學生能夠意識到毅力在創新活動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是虎頭蛇尾,甚至放棄追求。例如,我院科技創新園每年剛開學招新的時候,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相當高,但到學期末能堅持一直在創新園從事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很少。
2.具有創新意識,但不善于利用和創造條件。
創新能力的發展和創新行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創新觀念和創新欲望的基礎上。工科大學生普遍具有科技創新動機,對科技創新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希望在學習中產生新思想與新理論,積極尋找新的學習方法,但由于學校創造性學習條件的局限及學生自身不善于創造和利用學校的現有條件,缺乏向知識經驗豐富的教師或同學請教的勇氣,往往不能把握本學科最新發展的動態和相關學科知識的橫向關系,由此限制了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展。近期對我校在校三四年級學生進行的一次調查中發現,88.9%的學生未嘗試請教老師寫過學術論文、68.7%的學生未進行過某種發明創造、71.3%的學生不經常閱讀圖書館提供的本專業的理論期刊,可見大部分在校大學生都沒能好好把握學校提供的創新條件。
3.思維活躍,但缺乏科技創新思維。
大學生在成長接受教育過程中,隨著知識和經驗的不斷積累,邏輯、推理、思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維相當敏捷,但同時也不斷被知識的經驗性和規律性所束縛,喪失了獨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主要表現在:(1)功能固著,將某種對象的功能和用途看成是固定不變的,這是思維缺乏靈活性和獨創性的突出表現;(2)權威迷信,絕對相信所學過的知識,全無批判意識,導致思想僵化和禁錮;(3)思維惰性,根據考試內容進行功利性學習。
4.科技創新“體驗型”多,成果轉化少。
為激勵“挑戰杯”等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各大高/,!/校都在政策、資金和學生期末綜合測評上給予傾斜和支持。然而,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三大激勵措施:證書、學分、獎金卻成為部分同學參與活動的“動力”。其結果是部分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不愿進行系統性的長期研究,稍有階段性成果就匆匆鑒定、報獎,這些短期行為既難以保證科技創新活動的突破性成果的產生,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
? 1.以學術性社團為載體,塑造大學生創造人格力量。
我們應以學術性社團為載體,通過社團積極開展各種科技文化活動,營造寬松和平等的環境氛圍,把大學生從機械地接受知識傳授中解放出來,使大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和積極性在理解、鼓勵和支持的環境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幫助學生發展個性,發揮特長和優勢,不斷發展和完善學生自身的創新思維。例如我校根據學科特點建立了各種科技社團組織,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學生科技社團充當了參與者和組織者兩種角色,通過組織不間斷、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科技創新活動,不同學生在科技活動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需求,開展活動。針對大一、大二學生多開展科技知識競賽、論壇、講座等活動,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使更多學生進入學術環境,了解當前科技前沿動向,為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針對高年級學生,開展各類作品大賽、制作和發明比賽,使他們理論聯系實際,在自覺進取中培養自信,在迎接挑戰中培養勇氣,在戰勝挫折中培養意志,在對待利益關系調整中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塑造創造人格力量。
2.以課外科技活動為平臺,激發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欲望。
強烈的創新欲望是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內在動力,然而,目前不少在校大學生都缺乏創新欲望。為了克服這一難點,必須用實際內容、具體形式來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欲望。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是以“挑戰杯”、全國大學生電子
設計大賽為龍頭舉行各類競賽,如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機械設計大賽、程序設計大賽、節能減排競賽,等等。通過這些競賽的開展全面調動了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體驗到了科技創新活動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激發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欲望。二是設立科技創新項目。如學生科研計劃項目、新苗人才計劃項目、開放性實驗項目等,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獨立完成項目或在教師指導下完成項目,提高學生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 3.以制度建設為保障,保持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必須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管理運行機制作為保障才能起到實效。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制度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組織管理方面的制度,如人員的安排、機構的設置、資金的投入、場地的建設,等等,都應該建立科學和規范的制度。二是相關的獎勵制度。獎勵應該是多層次、多形式的,有國家級、省級的,也有學校甚至院系一級的。在學生獎勵方面,可考慮設立“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先進個人”、“大學生科技創新標兵”等榮譽稱號;制定學生科技創新成果與學分折算制度及科技創新成果與相關課程考試成績掛鉤的制度;制定學生科技創新成果與獎學金掛鉤的制度及制定科技創新與免試推薦攻讀研究生的制度,等等。在對指導教師的獎勵方面,如設立優秀指導教師獎,建立指導教師優先晉升職稱、職務及優先給予科研課題立項的制度,以及教師指導學生科研和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給予計算工作量等方面的制度。還要設立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集體獎,充分調動大學、院系和學校其它部門和社會有關部門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