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中數學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數學學習反思是學生在完成數學認知活動后,對自身的認知活動過程,以及活動過程中所涉及的有關事物的學習特征的分析、評價和自我調節的過程。荷蘭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費賴登塔爾教授指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通過反思才能使現實世界數學化”。美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也說,“如果沒有了反思,他們就錯過了解題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通過回顧所完成的解答,通過重新考慮和重新檢查這個結果和得出這一結果的路子,學生們可以鞏固他們的解題能力”。很多學生在解題時,做完后就不進行思索,立刻做其它的題目,錯誤的認為這樣就能有很好的提高。玻利亞在《怎樣解題》中把解題過程概括為“審題—探索—表達—回顧”四個環節,明確指出解題回顧是解題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學會反思,才能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進行監控,才能為自己的學習效果承擔責任。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是學生的一種重要的數學元認知能力,是學生進行高水平、高效率、高質量的數學認知所必不可少的環節和本領。
二、解題應該反思什么
(一)對結論進行反思,把握住解題知識點
出題的目的就是為了考察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在解題時,學生對題意的理解是否正確,概念是否明確,能否找到隱藏條件,考察的知識點能否準確把握等,會對解題的正確性產生嚴重的影響。所以在解題后,必須對整個解題的過程進行回顧和評價,對得出的結論進行驗證。
(二)反思解法優劣
數學知識所包含的內容豐富多彩,從而也為解題提供多種途徑。雖然解題方法和途徑繁多,但最終都會殊途同歸。一次性解題即使方法合理正確,但是卻不能保證所使用的方法與思路是最佳的選擇。所以學生不能夠以答完題就如釋重負。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思考一題多解,多題一解的方法。讓學生在不斷的反思下拓思路,溝通知識,掌握規律,并通過對解放優劣的思考,在更高的層次上更富有創造性地去學習、摸索、總結,使學生的解題能力更勝一籌。
(三)對思維定勢進行反思
解題后要讓學生對解題思路進行反思,反思在解題的過程中是否有什么是否重要的信息沒有注意到,反思是否還能夠有其它的解題通道,反思在集體的過程中多走了哪些思維回路,思維、運算能否變得更加簡捷,反思是否拘泥于思維定勢,照搬了熟悉的解法?通過不停的反思、質疑,在反思和質疑的過程中不斷的改進,讓解題的過程更具有合理性、科學性、簡捷性。
(四)對解題思路進行反思
一道大題中的小題與小題之間都是存在聯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很多在表面上沒有任何關系的問題其實都存在著內在的聯系。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須讓學生明白到這一點。要發現小題與小題之間的關系,必須對設問進行質疑:后面的小題與前面的小題之間到底有何聯系?能不能從前面的小題獲得啟示?然后將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數學方法進行有效的整合,找到下一小題的解題思路,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五)對解題深度進行反思
在解題之后,需要不斷第對問題的知識結構和系統性進行探究。是否可以對問題所包含的知識進行縱向深入的探究?是否能夠加強知識的橫向聯系?將題中所包含的各個知識“點”,逐漸的擴展到系統的知識“面”。通過不斷的拓展、聯系,來對加強知識結構的理解,然后形成一個系統的認知結構。
(六)對解題策略進行反思
要讓學生養成對每一個問題都進行刨根問題的習慣。讓學生反思對問題進行刨根問底之后是否可以得到一般性的結果、有無規律性的發現?能不能夠形成自己特有的、獨到的見解,能不能夠自己想出一些新奇的東西?每一點小小的發現,都能夠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更加進一步的深入探索問題。
三、對學生解題反思習慣的培養
反思的習慣不是短時間就能夠形成的,所以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對學生的反思習慣進行培養。
(一)在例題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反思
首先是對思維過程進行整理。學生解決問題時,或多或少都會帶有一定的“嘗試錯誤”,再加上缺乏對解題過程的反思,沒有對解題過程進行提煉和概括,為完成任務而解題,導致解題質量不高,效率低下。解題是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但是不同的解題指導思想會有不同的解題效果。養成對自己的解題進行反思的習慣是具有正確的解題指導思想的體現。為提高解題質量和效率,教師應幫助學生整理思維過程,確定解題關鍵,引導學生回顧和整理解題思路,概括解題思路,使解題的過程清晰,思維條理化、精確化和概括化。然后是對問題的本質進行剖析。引導學生在解題后對問題的本質進行重新剖析,再將思維由個別推向一般的過程使問題逐漸深化,使思維的抽象程度不斷提高。解決問題后再重新剖析其實質,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抓住問題的實質,在解決一個或幾個問題之后,啟發學生反思,從中尋找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一般規律,可使問題逐漸深化與完善。
在課堂教學環節,為了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情境,數學教師會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情境。在這一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應用語言的方式給學生評價。這種教學方法能使教師的教學過程與教學評價融為一體。例如,在講“抽樣方法”時,有位教師曾用信息技術的方法引導學生完成預習。在這一節課開始前,這位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造一個游戲的氣氛,如應用聲、光效果,把這一次的教學環境布置成一個綜藝節目一般。這位教師指出,咱們今天先不談教學的問題,記得我昨天布置給你們一些課前預習的作業,還給你們的學習成果打了分數。現在,我已經記不起你們的作業成績到底做得怎樣了,我想快速了解你們昨天的學習成績。有哪位同學能夠提供給我好的方案,讓我能夠最有效率、最準確地了解你們的數學成績?于是學生聯想到昨天學到的抽樣的知識。教師為了激勵學生完成這一學習主題,表示:誰能提出一個最完善的方案,我會給予獎勵哦!這位教師結合信息技術,應用語言評價給予學生鼓勵、引導,讓學生積極地學習數學知識,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如果能夠合理地應用口頭評價,就能讓學生感覺到學習的樂趣,接受到學習的激勵,感受到學習的引導,這是高中數學教學評價不能缺少的一個環節。
二、在課后拓展環節,為學生做出綜合評價
在完成課堂教學以后,高中數學教師可為學生布置項目式學習任務,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這一節課要學習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為了完成項目式的學習任務,需要自動地搜集研究材料、分析研究材料、整合數學知識、完成數學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自主地利用信息技術,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以后,教師可為學生做好綜合評估。
三、總結
參與式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是在以一定的數學教學理論與數學教學思想為指導的前提下,建立起來的相對穩定的數學教學程序與數學結構框架。是近年來尤其是當下較熱門的教學議題之一,是素質教育得以實施的有效途徑。在參與式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下,教材、教師和學生,此三者分別作為課堂教學的基礎、關鍵和核心應該充分協調。尤其是教學主體(教師、學生)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以教材為輔助條件展開素質教育。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可見,比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能力。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探討、自主閱讀和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以便在傳授數學知識的基礎之上,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我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當前,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教師教學效率低下等不良教學現象是在我國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尤其是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各種不良教學現象尤為明顯,教學內容枯燥乏味、課堂氣氛壓抑沉悶、測評形式死板單一等種種因素直接導致學生對原本豐富有趣的化學內容失去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下降,并最終降低課堂教學效率。綜合上述各種弊端可見,學生參與意識薄弱是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和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可見,“參與式教學”是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根本保障,是其改革的必然發展方向和終極目標。
3.高中數學參與式課堂教學的具體展開方式
3.1注重情境的創設和學習興趣的激發。據相關數據表明,學生作為教學的核心,其自覺接納知識的積極性與其生活環境和知識本身的貼近程度成正比,即知識越貼近生活則越容易被吸收、學習積極性就越高。由此可見,我們應注重情境的創設以便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培養其參與意識。具體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使用學生感興趣的和貼近其生活情境的實物或模型引入課堂教學,教學過程豐富多彩、情趣化,通過生活化、大眾化并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教學方式傳授教學內容,以便使較枯燥的知識生動化、活潑化,并給學生以熟悉感、親近感,最終誘導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通過學習,學生發現所學知識與其自身生活環境及與實際問題解決之間的密切聯系,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3.2誘導學生自主探究,加強其獲取新知識能力的培養。新課標認為將知識的解釋、傳授及應用過程應基于實際問題、學生生活經驗以其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建立的數學模型之上。在數學領域,總結經驗、積累方法、形成概念等都離不開以現有認知體系和數學建模能力為前提的對較抽象的數學知識的本質屬性的具化、分類和理解。可見,教師很有必要對學生活動格外關注并以此作參考為其提供感性研究材料,以便促進學生充分利用自身現有知識、能力和經驗及個性的思維方式對其進行初步認識和總結歸納,最終達到誘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增強其獲取新知識能力的目的。舉例來說,我們在講述“二元二次方程”時,可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相關知識展開類比、探討和歸納,由“元”、“次”等基本概念在頭腦中自主形成對“二元二次方程”的初步認識,方便學生對后續教學過程中知識的理解、吸收和運用。
3.3引導學生勇敢嘗試、積極探索、尋求方法。新課標認為數學教學的本質在于“靈活選取并充分利用恰當的方式解決學生數學問題、完成相關數學任務”。針對此觀點和要求,參與式數學課堂教學應將重點側重于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勇敢嘗試、積極參與以便培養學生多側面思考問題、多角度理解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勇敢嘗試,最終推動學生在多種問題解決方案中找出適合自己的合理的解決方案。此外,還應倡導學生積極探索、善于交流,促進自身數學思維能力和數學知識體系的形成和不斷完善。
3.4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參與式數學課堂教學之所以與傳統教學不同,主要在于對“探索、經歷、實踐和應用能力”等的關注。可見,在參與式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培養學生對所獲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提高其應用能力。與傳統教學不同,參與式數學教學應摒棄“紙上談兵”的應試教育,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