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體育心理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中學生;體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目前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導致素質教育不能很好落實的瓶頸。對這一問題討論的焦點是如何通過學校教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見》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地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體育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課程,不僅對學生體育素質的提高發揮主導作用,而且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人的發展中既包括身體、生理的發展,也包括心理的發展。可見在學生整體素質中,心理素質本身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是有效學習知識和進行智力開發的前提,是引導學生正確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的必備條件。
目前,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由于社會的不良影響和家庭的影響,加上學校教育不能全面的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導致一部分學生學習困難,情緒不穩、孤獨膽小、懼怕挫折、缺乏毅力,同時身上存在著懶惰、怯懦、自私等特點,這些問題的存在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極大的影響。為此,這就要求在體育課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能很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具有完整的性格特征,有積極的認知和意志行為,能調控自身認知能力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保持自身心理平衡協調并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未來的支柱,因此要非常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社會的復雜性及外界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仍日益凸顯。在最新一次全國4團6歲少年心理健康調查發現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發生率高達1.39%。在對中小學生進行抽樣調查中,發現大約有五分之二的中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因此戶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很嚴峻的任務是中國教育不容忽視的。
目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人際關系。自身性格孤僻不喜或者害怕與人接觸交流,封閉自我莊要表現在處理師生、親子、同學及異性間的人際交往的障K。(2)學習壓力。隨著教育體制改革掌校和家長均將升學視為學生的唯一出路。面臨如此大的升學壓力,中學生不能很好處理學習問題就容易出現厭學、輟學、逃學、焦慮、自卑等負面情緒。(3)自我。現在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父母視為掌中寶、心頭肉始予所有能給的一切赴孩子享受優越的家庭條件導致一些學生過于自我啟我感覺良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正確認識自我。
三、體育教學對心理健康的作用
從心理學角度看,學校體育通過形式多樣的身體活動,能夠分散學生對自己在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中產生的憂慮和挫折的注意,從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來,當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成功地完成某項任務后,就會產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并從中體驗到滿足、舒適等運動愉、產生良好的心境。體育活動主要以身體語言為交往和教育手段,使交往各方產生親近感。
從社會健康的形成機制看,認知社會交往能力是建立在一定信念和品質基礎上的。學生通過其他學科的教育,能夠對諸如公共道德、社會交往的方式、方法等社會健康領域的問題產生正確的認識,并通過進一步的認知活動的強化,形成相應的道德認識。但道德相對信念和個體的品質而言,還是不穩定的、易變的。體育活動是學生直接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由于群體認同、社會強化、競賽的刺激性以及參與活動的機會等因素的影響,個體更容易為群體活動所吸引,在反復身心體驗中,學生把道德認識通過道德行為轉化為道德信念,從而成為學生個體穩定的心理品質,對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產生深遠的影響。
四、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強心理健康理論知識的傳授
體育教師要充分利用體育理論課,在室內講授體育與衛生保健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講授心理健康知識。讓學生掌握科學心理保健和心理疾病的預防常識,使其能夠在必要時及時而恰當地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整。體育教師還要有目的地挖掘體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價值的內容,通過講授、學生討論等方法使學生樹立健康的新概念,重視心理健康的維護,預防心理疾病。
2.了解學生現狀,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學校和社會。體育教師平時應對學生家庭情況,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興趣、愛好、習慣,心理健康狀況,運動技術和身體素質現狀等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并逐一進行認真地分析,切實做到心中有數。
這樣在教學中才能給予那些由于受家庭或學校不良影響的學生多一些關心、愛護和幫助,并運用不同的鍛煉手段和方法,有針對性地引導和緩解他們的不良情緒,以免他們的不良情緒得不到發泄和正確引導而產生心理疾病,影響心理健康。
3.根據體育課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體育教學具有鮮明的特點,他必須通過身體活動與思維活動來促進身體器官、技能的發展。體育課又為學生提供了獨有的、廣闊的學習和活動環境,學生有充分的觀察、思維、實踐的機會,對于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體育教師要利用體育課的教學特點,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使其消除封閉心理,克服恐懼、緊張心理,增強學生心理適應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多讓學生互相交流,互幫互學,鼓勵互相幫助,讓學生體會到集體的溫暖和融洽的人際關系,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還可通過豐富多彩的運動競賽,給學生創造表現自我的機會,使學生從抑郁、焦慮、自卑、困難等心理陰影中走出來,產生積極情緒,努力完成學習任務。通過比賽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品質。
4.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年齡不同,心理發展特點也不同。兒童時期由于身體正處于快速發育期,身體各機能還不完善,特別是神經系統還不成熟,因此,兒童的情緒不穩定,比較活潑好動,易與小朋友相處,但喜怒無常。這個時期應注意對少年兒童的人際關系和合作精神的培養,在體育教學中應采取一些活潑、歡快的游戲和集體項目,運動強度不能太大,以培養他們參加活動的興趣。少年時期,由于身體的快速增長,特別是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現,學生的社會角色越來越強烈,爭取個性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在這一時期,教師在安排體育教學任務時,不但要重學生集體協作精神的培養,也應考慮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表現欲,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還能使學生保持較大的練習興趣,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5.因材施教開展針對性強的專項心理訓練。在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項目中,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掌握程度不一。有的學生對一些運動項目因不能做得很好或者是達不到標準就會產生畏懼心理打壓自身自信心,從而引發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應。體育教師就要針對這些情況舉行運動比賽針對比賽結果對不達標的學生設計專項心理訓練更多的鼓勵學生皮持其努力訓練以達到標準從而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訓練學生遇到困難不退縮而是勇敢面對尋求解決方案的心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只有針對學生的不同心理反應對癥下藥制定專項心理訓練才能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心理處在動態之中,體育教學的特點決定了體育教學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著特殊的作用,學生心理是復雜多變的,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應明察秋毫,審時度勢,利用教學藝術,因人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促進他們運動能力的提高,調節他們的情緒情感,陶冶他們的情操,磨練他們的意志,培養他們的合作、競爭的精神,完善他們的個性,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邵偉德. 體育教學心理學[M] .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2] 季瀏. 體育與健康[M] .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 于勇. 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J] . 湖北體育科技,2005,(3) .
[4] 馬平. 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障礙防治[M] . 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5] 盛紅鐳. 中學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學相結合的實踐[J] . 科教文匯,2007,(9) .
[6] 楊勇. 新課程理念需要體育教學新觀念[J] .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5) .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充分證明,體育鍛煉活動對青少年學生的生長發育、心理活動的健全和完善是有良好影響的。體育教學有它的特殊性,學生直接參與實踐鍛煉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合理的體育鍛煉活動,能夠有效調節和糾正個體的心理、情感缺陷,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并使其個體心理素質、個性特征不斷完善。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能有效地宣泄出負性的有害情緒,從而保持其心理的平衡與健康。因此,中小學體育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體育老師應是主力軍,這是新時期賦予體育老師的新職責,也是我國社會發展趨勢的必然。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這就要求體育老師在訓練活動中,針對不同學生制定不同方案。體育老師可建立學生觀察卡,對學生分成不同類別。有的學生做事粗心、魯莽,有的學生膽怯、怕羞,有的學生內向、孤僻、不合群,有的學生遇事感情沖動、易怒,有的遇事極易緊張,不一而足。鑒于此,“因材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癥下藥”,讓他們參加不同的訓練項目,從而改善他們心理上的弱點,增強其適應能力。對膽怯、怕羞做事易臉紅的同學可安排一些運動量較大的項目,如摔跤、跳馬、單雙杠、跨欄,培養他們敢于開拓、進取、勇往直前的品質,以勇敢的精神跨越心理障礙。對于孤僻、不合群的學生多安排一些集體性、需要更多人合作的訓練項目,如拔河比賽、接力賽、多人游戲,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讓他們慢慢融入到集體大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針對急躁易怒的學生,多讓他們參加一些需謹慎、耐心才能完成的活動,如下棋、打太極拳、健身慢跑,或從事長距離競走及劃船、騎自行車、射擊等一些緩慢、持久的運動項目,培養其頑強的意志力,增強其頑強的意志力,增強其自我控制能力,穩定波動情緒,使容易沖動、急躁、草率的弱點得到克服。對經常容易緊張的同學,平時多讓參加激烈的體育比賽,如田徑、球類等項目。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首先需要教師以飽滿的愛心去關心、觀察學生,還要教師以良好的品德、敬業精神、學習能力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創設熱情友好、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
另外,艱苦、惡劣的環境最易磨練人的意志。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因地制宜地利用當地自然條件和環境創設一些艱巨的任務、困難的情境,讓學生去嘗試、去體驗、去適應。如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登山、游泳、定向運動課,在北風呼嘯的冬天、熱人的夏天堅持在室外上課等。讓學生涉足“險境”,親歷險象,使他們體驗到困難和艱苦,讓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中磨練意志,以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他們的抗挫折能力。還需值得一提的是,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在課程中設置一些困難和障礙,使學生通過克服和戰勝各種困難,培養不畏艱難險阻、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其次,教師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意志類型,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設計一些活潑新穎、帶有“冒險”性的練習,來培養學生控制自己的能力。如在學生進行長跑練習時,要求完成定量的耐力練習或者在疲勞狀態下,提出完成新的任務;增加器械的高度或重量,提高練習的數量或要求;為克服生理、心理上的困難,可讓學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負荷或壓力,如在單元考核或隨堂評定中,教師通過找“岔子”,有意抬高或壓低分數等級,以激發學生的“不滿”情緒,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不公和復雜的人際關系,嘗一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讓學生在困難面前付出更大的努力。
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體育教學的對象主要是學生,因此,體育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愛好。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要精選那些受學生喜愛同時又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學內容。這些學習內容能為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保證學生在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成長。根據高中學生的特點,體育與健康課程要注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以及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學習,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運動興趣、愛好和個性發展的培養和引導,促進學生自覺、積極主動地進行體育鍛煉,以全面發展學生的體能、提高運動的技能水平,培養積極的自我價值感,為培養學生的終身鍛煉意識和“健康第一”的意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科學的體育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科學的體育活動能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發展,為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例如在足球比賽中,帶球進攻要了解隊員的位置,學生需要注意的范圍比較廣,他們既要高速帶球又要防止被對方攔截,為了更高效地完成任務,就需要球員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運動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勇敢、堅持、自制、不怕困難等一系列良好的意志品質以及積極、友愛、樂觀等多種感情。如在有些比賽中,一些個性較強的學生會因不服輸而與對方發生爭執,也有失利時學生之間相互埋怨的,導致受指責的學生產生怯場心理而退出比賽。這樣一來,不僅影響了體育運動的正常進行,而且還會傷了學生間的和氣。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及時地進行疏導,耐心地教育那些比較偏激的學生,讓他們正確地看待比賽的成敗,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讓他們以一種更積極的心態來面對比賽的結果。這樣能有效地調控這些學生的情緒,對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引入拓展訓練
促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與發展,心理拓展訓練在我國體育教育教學中應運而生。這就要求高中體育教師要敢于突破教材,大膽進行實踐,勇于創新,創造出新型的教學方法和訓練方式,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逐步形成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也是有效落實“健康第一”的體育教育指導思想的有力保證。體育拓展訓練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式的教學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潛能,克服惰性心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形成戰勝困難的決心和毅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同時還能促使學生學會欣賞、關心、愛護和關注他人,全面促進學生的身體、精神、情感以及智力的和諧發展。
四、關注學生間的個體差異
確保每個學生受益不同的學生在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等方面都存在著個體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根據學生間的這些差異性來進行因材施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出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方案,以保證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順利地完成課程的學習目標,使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都能體驗到學習帶給他們的樂趣。有時候很多學生不能夠順利完成學習目標,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失敗的情況,這樣的結果會直接導致他們變得不喜歡上體育課。為此,新課程改革為了滿足學生在體育與健康方面的多樣化需求,將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分為了必修和選修兩部分,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以及個性發展,能夠促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從而確保了每位學生都能從中受益。
五、采取靈活的激勵性評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