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持續增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起結構調整,大家可能都不會陌生,從中央領導到地方官員,從電視媒體到報紙雜志,都經常在談論這個話題。不過,雖然結構調整的話題是年年說,也年年在進行中,但實際效果并不是很明顯,甚至一些過剩產能反而越調越高。
那么,中國經濟結構主要存在哪些問題呢?簡單地說,有產業結構不協調;有地區發展不平衡;有農業基礎薄弱,城鄉收入差距過大;有部分行業投資增長過快,盲目擴張突出;有產業技術開發能力薄弱,產業整體競爭力偏低等等問題。因此,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更凸顯了經濟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中國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促進經濟復蘇
在政府保增長的一攬子經濟政策刺激下,中國經濟開始止跌企穩,之前多家機構都預測第二季度GDP增速比第一季度將出現明顯回升,結果顯示第二季度GDP增速是7.9%,足以驗證經濟復蘇的預期。但經濟呈現的向好跡象,并不意味著困難時期已經結束。
積極的財政政策,加之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中國經濟服下的兩劑猛藥,可以挽救經濟頹勢于一時,卻難以根治隱藏在中國經濟高增長時埋下的頑疾。從根本上說,中國經濟目前的困難是由于長期以來經濟結構不合理、內需不足和外貿依存度過高造成的。
根據目前的數據分析顯示,目前GDP增長約有80%以上是靠投資并且主要是政府投資所拉動的。這從經濟結構上來說是嚴重失衡的。
在此背景下,市場擔心的是盡管經濟增長的速度在提升,質量卻沒能得到改善。同時在民間投資尚未有效啟動、消費對經濟的貢獻遠遜于投資之時,主要靠政府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能否持續?專家表示,目前這種經濟增長過于依賴公共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投資的狀況是難以持續的。投資無疑不能主導整個經濟周期的輪替,刺激經濟政策的邊際效應將會遞減,如果沒有新的增長動力接續,一旦政府投資效應釋放完畢,好不容易得來的"保增長"局面可能會前功盡棄。
因此,只有抓住目前的機遇,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才能促使經濟增長更上層次、更有后勁、更可持續,才能真正落實"又好又快、好字當先"的科學發展觀,最終實現經濟增長的目的,奪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勝利。
二、中國外貿出口形勢仍然相當嚴峻
從當前形勢看,外需萎縮導致出口大幅下降,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經濟復蘇的短板。2009年9月15日,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全國進出口總值13386.5億美元,同比下降22.4%,進出口已經是連續第7個月雙降。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在我國經濟企穩回升態勢進一步明顯的同時,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出貨值降幅較上月繼續擴大,顯示了外需的明顯不足。而1月至8月份出口總值7307.4億美元,同比下降22.2%的事實,顯示出口仍不樂觀,此前7個月已同比下降2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政府批準“輪胎特保案”后,其他一些國家已經開始跟進,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加劇,必將對“中國制造”產品產生不利影響,也給中國出口回暖增添了一絲不確定性。
在外貿衰減之際,更應從戰略上反思中國過去長期以來秉持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方式。在當前情況下,穩定外需不應是恢復過去那種拼價格、拼資源、依靠出賣廉價勞動力的效率和效益低下的出口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不應是恢復“中國制造、美國消費”的經濟模式,不應是強化或過分依賴外貿出口的拉動作用。
三、中國經濟復蘇的關鍵是刺激國內消費
金融危機之初,主要問題是去庫存化。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企業數量巨大,國際需求下降,使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缺乏高端技術等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凸顯。
中國經濟中長期的持續增長寄托于經濟結構調整,但是可想而知難度非常大。實際上,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已經陸續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等調整經濟結構的方針。本世紀以來,中國也不斷加大結構性調整的力度,但是調控措施的成效遠未臻理想。
中國經濟復蘇應該是建立在內需與出口比例恰當和消費與投資比例恰當的基礎上。未來調控政策應著重于刺激國內消費。
統計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外貿出口值同比下降了22.2%,但國內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卻同比增長15.1%。由于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東部受出口影響較大,但是中西部地區的消費需求受影響比較小,國內消費需求在促進經濟增長上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在中長期內,則應將中國發展戰略向內需導向型轉變。
刺激國內消費,需要扭轉財政和企業占據國民財富分配大頭的狀況,通過改革財政機制和全面再分配體制,縮小過大的收入差距,實現“藏富于民”,加快教育、醫療、住房等改革,從而減小消費受到的制約,讓老百姓有錢可消費,促進中國需求結構的升級。以醫療體制改革推進為契機,建立覆蓋全民、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制,讓老百姓有錢敢消費。
與此同時,應盡快出臺刺激消費財稅政策,培育消費熱點,解決小康社會的耐用消費品消費和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等消費問題。要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表達和利益博弈、促進中產階層的發育等等一系列的機制,通過社會改革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培養,形成一個新的耐用消費品時代和以健康旅游休閑為主的新的生活方式消費時代。
四、中央決定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
從近期決策層的一系列表態看來,在“保8”基本無虞,而消費和出口短時間內無法根本改善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和國務院各部委已經將下一階段的政策重點投向結構調整以及解決中長期發展中的瓶頸問題。
2009年9月6日,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指出,“我們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這是中國面臨的緊迫任務。”
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的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全面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強調“經過全黨全國共同努力,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明顯下滑趨勢得到遏制,經濟形勢總體呈現企穩向好勢頭。同時,世界經濟復蘇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我國經濟回升基礎還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國際國內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國經濟發展仍處在保增長的關鍵階段。我們必須增強信心,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科學判斷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繼續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充實完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一攬子計劃和政策措施,更加注重推進結構調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創新,更加注重加強節能環保,更加注重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發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開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抓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工作,有效防范各種潛在風險,善于趨利避害,積極化危為機,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五、結束語
如果我們依舊利用出口退稅政策優惠及“穩定外需”的政策口號來促進外貿出口增長,短期內不僅作用有限,而且從長遠來看,很難避免重蹈由于國際需求衰退,國內無法消化過剩產能從而導致出口企業倒閉的困局,外貿順差過大,中國外匯儲備風險繼續積聚,央行購匯產生的流動性過剩和形形色色的資產泡沫就難以消除。
中國不能長期依賴外貿出口支撐經濟增長,也不能僅靠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因此,經濟結構調整的情況,將決定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后勁,以期實現中國經濟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