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IMF政府財政統計體系的基本內容
2001年IMF出臺的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主要包括四個組成部分,即財政統計范圍、會計核算原則、收支分類體系、統計分析框架。
(一)財政統計范圍。
IMF政府財政統計體系覆蓋的是廣義政府部門,采用的統計單位是機構單位。這套體系根據《1993年國民賬戶體系》的劃分方法,將整個國民經濟劃分為五個互不兼容的部門:非金融公司部門、金融公司部門、廣義政府部門、為住戶服務的非盈利機構部門、住戶部門。每個部門又進一步劃分為一系列的機構單位。每個機構單位都是有權擁有資產、產生負債、從事經濟活動并能以自己的名義從事交易的經濟實體。政府機構單位主要是履行政府職能,具有立法、司法和行政權力;承擔以非市場性條件向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責任;或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對收人和財富進行再分配。政府機構單位開展活動、履行職能所需資金主要通過稅收或其他強制性轉移的形式來籌集。有些政府機構單位還控制一些非市場非營利性的機構單位。這些非市場非營利性的機構單位主要是貫徹執行財政政策,它們履行職能所需資金主要由控制它們的政府機構單位提供。所有政府機構單位和所有由政府機構單位控制并主要由政府機構單位提供融資的非市場非營利性機構單位,統稱為廣義政府部門(GeneralGovern-ment)。廣義政府部門還可以劃分為中央、州和地方三級,它們都是政府財政統計的范圍。可以看出,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涵蓋了政府全部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在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廣義政府部門不具有金融部門的職能,如調節貨幣供應量、管理國家外匯儲備、維護金融穩定等。盡管在某些國家中央政府履行了中央銀行的部分職能,但是在政府財政統計中并不包括這部分活動。也就是說,中央銀行不屬于廣義政府部門。這主要是考慮到政府與金融機構的交易對財政政策和宏觀經濟運行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將這兩個部門明確地區分開來,對把握宏觀經濟政策力度和方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
義。另外,公共部門的公司也不屬于廣義政府部門。廣義政府部門與公共公司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廣義政府單位擁有公共公司權益的多少上。政府可通過權益的變化來控制公共公司的運營,以貫徹財政政策。廣義政府部門與廣義政府部門之外的公共部門之間的交易則仍屬于政府財政統計的內容。
(二)會計核算原則。
在政府活動中,有時交易的發生與貨幣收支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項已經收到,但交易并未發生;或者款項已經支付,但并不是為本期政府活動而發生的。為了真實地反映特定會計期間政府活動狀況和結果,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采用了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會計核算原則。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人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作為當期的收人和費用;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人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作為當期的收人和費用。因而,在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引入了“應收賬款”、“應付賬款”和“固定資產折舊”等概念。
(三)收支分類體系。
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確立了兩個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即交易(Transaction)和權益(NetWorth)。所謂交易,是指建立在雙方協議基礎上的經濟行為。交易可以是自愿的,如一個單位出售商品或服務,另一個單位購買商品或服務;也可以是強制的,如納稅。交易可以是兩個單位之間的經濟行為,如商品買賣;也可以是同一單位內部的經濟行為,如固定資產消耗。對于同一單位內部的交易,可以看作是一個單位同時以兩種身份存在。比如,對于固定資產消耗來說,這個單位既是固定資產的所有者,同時也是固定資產提供服務的消費者。所謂權益,是指政府資產減去政府負債的凈值。在這兩個概念的基礎上,定義了財政收支概念。所謂收入,是指增加政府權益的交易。所謂支出,是指減少政府權益的交易。然后根據一定的標準,對財政收支進行了分類。
在政府財政統計中,財政收人按經濟性質分為四大類,即稅收、社會繳款、贈與和其他收人。稅收是政府部門得到的強制性轉移,包括那些與政府提供服務成本完全沒有對應關系的各種收費。社會繳費是為了使繳款人或其他受益人有權獲得某些社會福利、由雇主代表雇員繳款或雇員、自營職業者或無業人員自己繳款而形成的收人。
贈與是從其他政府或國際組織那里得到的非強制性轉移收人。其他收人是指稅收、社會繳款和贈與以外的所有收人,主要包括出售商品和服務的收人、利息和其他財產收人等。應該指出的是,在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政府出售機器設備等非金融資產的出售收入不計作財政收人,因為它沒有增加政府權益,只是資產存在形式的改變,即由一種資產形式(如機器設備)轉為另一種資產形式(如現金)。
在政府財政統計中,財政支出有兩套分類體系。一是按生產公共產品的生產要素的類型即經濟性質進行分類。支出按經濟性分為九大類:雇員補償、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固定資本消耗、利息、補貼、贈與、社會福利和其他支出。應該指出的是,購買非金融資產不計作支出,因為它不改變政府權益,只是將一種資產形式(非金融資產)轉換為另一種資產或負債(對資產的支付)。二是按公共產品的使用目的即支出功能進行分類。支出按功能分為十大類:一般公共服務、國防、公共秩序和安全、經濟事務、環境保護、住房和社會服務設施、醫療保健、娛樂文化和宗教、教育和社會保護。這兩個分類體系分別從不同側面、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政府支出活動,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可以結合使用。
(四)統計分析框架。
IMF政府財政統計分析框架是建立在四個財務報表的基礎上的。這四個財務報表分別是資產負債表、政府交易表、非交易流量表和現金流量表。這四個報表之間及其內部是相互聯系和相互補充的。資產負債表反映政府部門在每個會計期間結束時資產、負債和政府權益的存量。資產負債表里各要素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系:資產=負債+權益。通過資產負債表,可以提供某一日期資產的總額及其結構,表明政府擁有或控制的資源及其分布情況;可以提供某一會計期初或期末的負債總額及其結構,表明政府未來需要用多少資產或勞務清償債務以及清償時間;可以反映政府所擁有的權益,據以判斷政府對負債的保障程度。但是資產負債表沒有說明政府的資產、負債和權益為什么發生了變化。政府交易表反映政府交易活動的情況。政府交易表中各要素之間也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系:收人一支出=由交易引起的政府權益的變化=非金融資產交易+凈貸款或凈借款=金融資產交易減去負債交易。通過政府交易表,可以反映政府一定會計期間的收人實現情況和支出變化情況,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政府資產負債和權益變動的原因。非交易流量表反映政府資產、負債受市場價格變化和其他數量因素影響程度的大小。但由于政府交易表是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確一汰和計量收人和支出的,它沒有提供政府交易活動引起的現金流人和現金流出的信息。現金流量表就是在資產負債表和政府交易表已經反映了政府資產負債狀況和交易活動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政府現金流人和流出方面的信息,以利于評價政府支付能力和償債能力。
二、IMF政府財政統計體系對改普財政調控的,要宜義
(一)為財政調控決策提供了科學方法和依據。
運用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分析框架不僅可以進行定性分析,而且還可以進行定量分析。更重要的是這個框架為財政政策分析建立了一套程序性的方法,使得財政政策分析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為監測政府資源分配和使用效率、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提高財政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考察分析資產負債表、政府交易表、非交易流量表和現金流量表相互之間及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政府資產、負債的規模和結構,而且可以了解某一時期政府活動的規模和財政政策調控的力度;不僅可以了解非交易因素對政府資產、負債和權益的影響,而且可以通過分析政府組織財政收人的能力,了解政府對債務的清償能力和財政發展的可持續性。
(二)為全面地、真實地、充分地考察政府活動提供了依據。
在IMF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所有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權力的機構單位以及受政府機構單位控制的非營利性機構都是政府財政統計的單位,所有政府活動都納人財政統計范圍。因而,統計數據是比較全面的,有利于全面考察政府的活動范圍和影響程度,有利于避免政府對市場機制的過度千預。
IMF政府財政統計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凡是當期的政府活動都計人當期的收支范圍;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政府活動都不計人財政收支范圍。因而,統計數據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當期政府活動情況。同時,在IMF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政府的交易活動實行單獨統計,這樣可以對政府活動進行比較詳細地統計記錄,便于對政府活動進行充分地考察分析。
(三)為通過考察財政狀況來分析宏觀經濟運行和通過分析宏觀經濟形勢來考察財政狀況提供了科學方法和依據
IMF政府財政統計體系與其他宏觀經濟統計體系,如1993年國民生產賬戶體系((SNA)、貨幣金融統計體系、國際收支統計體系,都保持了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意味著政府財政統計數據可以與其他統計體系的統計數據結合起來,供分析使用。而且政府財政統計體系與其他宏觀經濟統計體系之間也存在著內在聯系。
從政府財政統計與國民賬戶和國際收支賬戶之間的關系來看,存在著下述等式關系:
(X-M)+YF十TR=CAB=(Sp-IP)十(S}I}=(SpIP)+DS其中,(X-M)一對外貿易凈值,
YF一凈要素收人,TR一凈轉移支付,CAB是經常項目差額,SP私人儲蓄,Ip私人投資,Sc政府儲蓄,Ic政府投資,DS一財政赤字或盈余。
這表明,如果要保持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平衡,那么,政府財政赤字只能由私人儲蓄盈余來彌補;如若私人儲蓄盈余不能彌補政府財政赤字,則只能靠引進外資或運用國家儲備來滿足。
從政府財政統計與國際收支統計的關系看,存在著下述關系:FF=NBG。其中,FF一政府財政統計GFS中的政府融資F中的“國外融資FF",NBG一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政府外債凈值NBG"。從政府財政統計與貨幣金融統計的關系看,存在著下述關系:BF=NCGo其中,BF一政府財政統計中的“政府融資F'''',中的“銀行系統BF",NCG一貨幣金融統計中的“對政府凈債權NCG"o
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與其他宏觀經濟統計體系之間這種內在聯系和一致性,使得我們可以通過財政狀況來研究宏觀經濟形勢,通過宏觀經濟形勢來分析財政狀況,避免財政政策分析中出現就財政論財政的現象。
三、完善我國政府財政統計體系的幾點建議
我國目前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參照原蘇聯財政管理模式建立起來的,對我國財政經濟發展決策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以及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購制度等各項改革的深人,現行這套體系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借鑒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進一步完善我國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以提高財政透明度和財政管理水平。
(一)進一步深化部門預算改革。
在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要求將所有的政府活動都納人財政統計范圍,全面反映政府財政收支活動。而我國現行統計體系涵蓋范圍偏窄,一些本應納人政府財政收支統計范圍的預算外收支、社會保險基金收支未能包括在內,不能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活動,影響財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政府財政決策的準確性。因此,要進一步健全財政職能,深化部門預算改革,將所有政府活動都納入財政統計范圍,擴大政府財政收支的統計范圍,將所有行政事業單位都納人政府財政統計體系,更加全面準確地反映政府財政收支活動,為宏觀經濟決策提供全面準確的數據信息。
(二)調整財政收支口徑和分類體系。
按照IMF的財政收人和支出定義,收人是增加政府權益的交易,支出是減少政府權益的交易。但我國目前財政收人與支出的概念與這一定義有較大差別。比如,政府資產的變現收人在IMF定義下不屬于收人,但我國目前卻統計在收入范圍;政府設備的購買在IMF支出定義下不屬于支出,但我國目前卻統計在財政支出內。為了準確反映政府權益的變化情況,有必要按照IMF財政收支口徑重新定義政府財政收人和支出的概念。
在此基礎上,調整財政收支分類體系。按照IMF政府財政收支分類方法,收人按經濟性質分類,支出按經濟性質和功能分類。與之相比,我國目前收支分類體系還不夠規范。比如,財政收人未按經濟性質分類為稅收、社會繳款、贈與和其他收人。支出分類標準也不
統一,有的支出按功能分類,如行政管理費、公檢法司支出、外交外事支出等;有的支出按經濟性質分類,如社會保障支出補助支出、債券付息支出等,沒有一套完整的規范的分類體系。這種不規范、不統一的分類體系,使得我國現行政府財政收支統計不能直現集中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動。所謂“外行看不懂,內行分不清”,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這種不規范的分類體系造成的。這種情況難以滿足宏觀經濟管理和決策的需要,不利于加強財政管理,不利于增強財政透明度,不利于加強財政分析,不利于提高財政經濟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因此,有必要借鑒IMF收支分類標準,進一步完善我國現行財政收支分類體系。
(三)完善行政亨業單位財務會計制度。
1.改革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制度。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采用的是權責發生制核算方法。從國際上看,目前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已正式采用權責發生制,其他一些國家已開始引人權責發生制。我國企業自1993年起采用權責發生制,行政單位自建國以來一直實行的是現金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除經營業務收人采用權責發生制方法外,其他業務也采用現金收付實現制。為了真實地反映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履行職能的情況,適應經濟市場化、全球化和財政改革深化的要求,提高財政統計數據質童,有必要將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現行的收付實現制改為權責發生制。
2.完善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報告制度。IMF政府財政統計與分析是建立在資產負債表、政府交易表、非交易流童表、現金流量表等四個財務報表的基礎上的。目前我國事業單位執行的是1996年10月22日以財政部第8號令的形式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按照《規則》第39條規定,事業單位應當定期向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報送財務報告,包括由資產負債表、收支情況表和有關附表組成的財務報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但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目前還難以編制合并的全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報表。因此,要進一步健全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向財政部門定期報送資產負債表、政府交易表、非交易流量表、現金流量表等財務報告制度。
3.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制度。在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是財政支出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在目前我國的財政收支統計中,沒有包括固定資產折舊部分。而且目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制度也不健全。現行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對事業單位建立折舊制度的問題也沒有給予具體規定。因此,在制定執行中出現不統
一、不規范的間題,有的計提了折舊,有的沒有計提折舊,難以進行統計和分析。為了完善我國財政收支分類體系,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需要建立健全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