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寫作是一種表達,也是一種探索。我們為你提供了8篇不同風格的航空航天工程參考范文,希望這些范文能給你帶來寶貴的參考價值,敬請閱讀。
《航天工業管理》2016年第12期
摘要:介紹了一種用于航空航天零部件的高耐腐蝕性鍍鎘層結構,包括金屬基體、預鍍層、中間鍍層、鍍鎘層以及鈍化層,其中所述金屬基體為鋼鐵基體和鋁合金基體。對鍍層結構進行中性鹽霧試驗2064h其表面無白色腐蝕物生成,耐鹽霧性能比航天工業部標準QJ453-1988《鍍鎘層技術條件》中96h中性鹽霧試驗的要求高21倍。這種保護層在耐腐蝕性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能大幅度提高航空航天零部件的使用壽命。
關鍵詞:航空航天零部件;無氰鍍鎘;鍍層結構;高耐腐蝕性
引言
傳統的氰化鍍鎘溶液性能穩定,鍍層質量優良,因此,航空航天、航海以及一些特殊電子零部件采用氰化鍍鎘工藝制備防護層。氰化物是國家嚴令禁止使用的污染物之一,用無氰鍍鎘代替氰化鍍鎘已成為業內進行研究的熱點課題。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產業結構調整目錄(2011年修改版)》的要求和貴州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關于淘汰部分含有毒有害氰化物電鍍工藝專題會議紀要》(黔經信專議[2013]67號)工作部署,貴州省內電鍍企業在2016年底前淘汰氰化物鍍鋅和氰化物鍍鎘有毒有害生產工藝。應貴州省裝備制造業協會表面工程分會的要求,廣州超邦化工有限公司開發了NCC-617無氰酸性鍍鎘工藝,提供了一種用于航空航天零部件的高耐腐蝕性鍍鎘層。NCC-617鍍鎘電鍍廢水用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鈉沉淀處理后,鎘離子的質量濃度小于0.01mg/L,滿足GB21900-2008《電鍍污染物排放標準》要求。
1鍍鎘工藝
無氰鍍鎘溶液成分及操作條件。
2制備流程
我國工程教育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革和高等教育事業的歷史性跨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在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不少問題與挑戰[1]。針對工程教育快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我國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切實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主要措施包括:(1)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加強實踐教學,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2)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3)利用信息技術加強優質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4)推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構建我國工程教育質量監控體系[2]。其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在國際上很多國家已經開展,其對工程教育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證實。因此建立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對于提高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以及確保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質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3年6月19日,我國被正式接納為《華盛頓協議》預備會員,這對于我國提高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質量、推進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提升我國工程技術領域應對國際競爭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1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下課程體系改革發展概況
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一般由八個指標構成,分別是學生、專業教育目標、學生成果、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師資力量、教學設施、學校支持等。其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的課程設置,為了能支持畢業要求的達成,課程體系設計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我國各高校在啟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過程中,發現課程體系設置是否科學、合理、會規直接影響到畢業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進而影響專業培養目標、畢業要求的可達性。因此各高校針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和要求,提出了各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做法和經驗。西北工業大學的張清江等通過調研我國工程教育與專業認證發展歷程,對我國航空航天專業與其他已獲得資格專業進行對比分析。并結合國際航空航天質量體系認證中的要求,從航空航天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必要性、專業特點、航空航天工程教育現狀等角度出發進行研究。結合現代中國工程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提出針對航空航天類專業認證的新方式、新方法,并對航空航天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需要注意的特性進行討論。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會強等依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為例,通過明確培養目標,解析培養要求,從課程設置、實踐環節、畢業設計等方面進行了課程體系改革探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任紅衛等分析了我國工程教育的現狀,并探討了在工程教育專業背景下電氣專業的教學改革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浙江工業大學姜理英等人基于對工程教育專業論證的國際比較,結合環境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必要性,從培養計劃的調整、課程體系的優化、實踐教學的強化和師資隊伍的提升四個方面,綜合系統地提出了對環境工程專業教學內容進行全面優化和提升的路徑。張秋根等人根據環境工程專業規范和認證標準要求,以南昌航空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為例,對其核心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內容兩方面進行了優化與規范的探討。為了重視國際認證的引領作用,加強專業辦學品牌建設,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動專業的航空航天辦學特色,緊跟國內能動專業人才需要,提升其人才培養質量與專業競爭力,從而拓寬自身生存發展空間,因此需要開展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能動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2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下南航能動專業課程體系優化
通過對國內外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分析與研究,利用對中國近幾年的專業認證與評估成果的調查與研究,對其進行梳理,依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課程設置要求,依據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能動專業建設相關內容與特色,以培養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教育專業人才為目標,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動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優化。以培養要求為基準,著手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并對本科培養大綱進行相應的修訂,從而實現培養目標。確定能源與動力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應修總學分數不能少于180學分。
2.1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能源與動力專業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是指該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課程,主要包括高等數學(11學分)、大學物理(6.5學分)、大學英語模塊(10學分)、C++語言程序設計(3學分)等方面共六門課程,總共30.5個學分。因此能源與動力專業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占總學分的比例約為17%,達到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至少占總學分的15%的要求。
2.2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與專業類課程工程基礎類課程和專業基礎類課程主要體現數學和自然科學在該專業應用能力培養,而專業類課程主要體現系統設計和實現能力的培養。其中工程基礎類課程主要包括電子電工技術(5學分)、理論力學(3學分)、材料力學(3學分)、工程圖學(4.5學分)以及機械設計基礎(3學分)等課程,總共為18.5個學分;專業基礎類課程主要包括工程流體力學(3學分)、工程熱力學(3學分)、傳熱學(3學分)和化學反應動力學基礎(2學分)等課程,總共為11個學分。因此工程基礎類課程和專業基礎類課程必須要修滿至少29.5個學分。對于專業類課程,由于能源與動力專業具體有兩個培養方向:方向一為熱能動力方向,主要陪養就業方向為航空發動機、地面燃氣輪機等相關單位;方向二為能源利用方向,主要培養的就業方向為電廠、新能源以及制冷等相關單位。因此其專業類課程既有相同的專業課程,也有自身特色的課程。其中燃燒原理(2.5學分)、燃氣輪機原理與構造(3學分)、熱能綜合利用(2學分)、熱交換器原理與設計(2.5學分)以及熱工測量原理與方法(2學分)等,總共12個學分,這些課程為能源與動力專業兩個培養方向都必須學習的專業類課程。另外每個培養方向又有其特定的專業類課程必須選修,其中熱能動力方向專業類課程包括葉輪機原理(2.5學分)、燃氣輪機控制原理及應用(2學分)、燃燒技術與分析(2學分)、內燃機原理與構造(2學分)、工程傳質與應用(2學分)等共9門課程;能源利用方向專業類課程包括泵與風機(2學分)、供熱工程(2學分)、鍋爐原理(2學分)、制冷原理與技術(2學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2學分)以及熱力發電技術概論(2學分)等共10門課程。無論學生學習哪個方向,共同學習的專業類課程與特定選修的專業課程之和必須要修滿至少28個學分。因此,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與專業類課程必須要修滿的學分數為:29.5+28=57.5學分,因此該類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約為32%,達到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至少占總學分的30%的要求。
2.3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能源與動力專業設計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軍事訓練,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力與過硬的身體素質;(2)各種課程的課程設計,如: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設計、C++語言課程設計等,主要培養學生對各門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的實際應用能力;(3)工程訓練,主要包括機械加工方面的車、磨、銑、刨、鑄造以及焊接等金工實習,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4)下廠實習,大三暑假期間,在指導老師帶領下去中航工業集團下屬的企業或電廠進行為期一個月的下廠實習,鍛煉學生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工程實際中的能力;(5)畢業設計,指導老師開設的畢業設計題目一般都來源于實際工程問題,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大四下半年開展為期半年的本科畢業實際,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源與動力專業要求學生在實踐能力與畢業設計方面修讀的總學分不低于42.5,占總學分的23.6%,達到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至少占總學分的20%的要求。
摘要:航空供氧防護裝備直接關系到飛行員的生命安全,是航空工業標準化建設的重中之重。隨著技術不斷更新,我國航空供氧防護裝備領域迎來了新一輪產業升級。以電子氧調器和分子篩制氧為代表的新一代供氧防護裝備的迅速發展,使得原有標準難以滿足先進高科技裝備的需求,需要制定新的標準。本文基于供氧防護裝備的最新發展,對中美俄三國供氧防護裝備的標準化建設進行對比,分析我國供氧防護裝備產業標準化建設中的不足并提出相關建議,為加快我國供氧防護裝備產業升級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航空供氧防護裝備;標準化;產業升級
1引言
我國航空工業標準化體系的建設,最早以前蘇聯標準為藍本。20世紀中葉,針對我國航空工業標準化體系建設落后的情況,航空航天相關部門參考前蘇聯航空工業標準,并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從前蘇聯引進了飛機總體設計、航空供氧防護裝備和工藝裝備規格等標準資料。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美政治關系的緩和,我國航空工業標準化建設的參考體系逐漸轉向西方。1980年10月,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在兩國政府支持下,通過美國標準化協會順利引進超過43000多項飛機設計領域的全套美國軍用標準。作為全球航空工業標準化建設最先進和最完善的國家,美軍標的引進真正拉開了我國航空軍品研制生產標準化的序幕。我國航空供氧防護裝備的標準化建設也正是在這一階段取得了矚目的成果,期間共引進美國航空供氧防護軍用標準超過30項,涵蓋氧源標準、氧氣傳輸系統、呼吸設備、試驗等多個專業。直至今天,我國航空供氧防護裝備標準超過一半以上或參考、或部分采用、或直接翻譯自美國軍用標準。航空供氧防護裝備是保證飛行員在飛機高空高速飛行過程中安全和正常工作,最大限度發揮人機功效的高科技產品,技術密集是供氧防護裝備的最大特點。2011年以來,隨著殲–20先進國產四代機的出現,新一代戰機對供氧防護裝備的技術要求也不斷提高。實際上,美軍F22飛機大面積停飛的原因就是其氧氣系統故障,后經相關部門研究,認為此次故障是由航空供氧防護裝備的部分產品研制標準缺失,以及原有標準落后于最新技術發展所導致的。原有標準已經難以適應最新供氧防護裝備的技術發展,若繼續采用原有標準將可能對戰機的性能及飛行員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針對該問題,本文將對航空供氧防護裝備產業升級的趨勢進行分析,同時針對中美俄三國在該領域的標準化建設進行對比研究,總結他們的差距和不足,并對我國航空供氧防護裝備產業的標準化建設提出相關建議。
2航空供氧防護裝備產業升級的大趨勢
隨著先進四代機的出現,戰斗機的性能不斷提高,高空、高速、高過載的特點使得飛機對供氧防護裝備的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高空低總壓、加壓抗過載已經成為供氧防護裝備產業新的技術發展趨勢。氧氣調節系統和氧源系統是航空供氧防護領域的核心設備,本文將通過分析這兩類核心系統的最新技術進展,說明我國供氧防護裝備產業升級的最新趨勢。2.1氧氣調節系統氧氣調節器是氧氣系統的核心設備。據調查,我國現役飛機所使用的氧氣調節器均為機械式結構,其缺點是氧調器吸氣阻力大、調節精度低、體積大、質量大、維護不便。另外受結構限制,機械式氧氣調節器和抗荷調壓器無法實現供氧、代償、抗荷等功能的完全聯動。隨著自動控制技術、高精度傳感器技術和微型控制電機技術的發展狀況,電子式氧氣調節器已經成為氧氣調節系統的研發熱點。按照現有技術發展狀況,在2025年前,我國電子式氧調器將完全取代傳統機械式氧調器,成為氧氣調節系統升級的大趨勢。在此趨勢下,原有的航空航天工業標準HB6504—1991《氧氣調節器通用規范》,以及其他相關標準已經難以適應電子式氧調器的技術要求,急需提出新的標準。
2.2氧源系統
分子篩制氧是對氧源系統升級的最新趨勢,目前該技術已經配套多個先進型號戰機的氧氣系統,并能夠實現在飛機座艙高度8km以下不受時間限制地向飛行員供給混合氧。針對高度在8km以上,國內之前常用14.8MPa的氣態氧源,但隨著四代機的出現,飛機的機動能力大幅度提高,國際先進氧氣系統和國內研制的系列飛機氧氣系統采用20.6MPa的高壓氣態氧源,使可用氧氣貯量成倍增加。由于高壓氧氣開關是機載氧氣系統控制氧氣接通與斷開的重要配套成件,隨著其配套各種機型的氧氣系統,對高壓氧氣開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原有的航空航天工業標準HB7588—1998《氧氣開關通用規范》和國軍標GJB308—1987《12000~18000米高空加壓供氧防護裝備》等標準已經不適用于新型氧源系統,急需改進。智能化、綜合化、模塊化、小型化是航空供氧防護裝備產業升級的大趨勢,原有的國軍標、航空航天工業標準和強制性國標等已經嚴重不適應技術的最新進展,甚至對航空供氧防護裝備的技術進步還有抑制作用。因此,在中國航空供氧防護裝備產業升級的大趨勢下,積極更新原有標準,加快制定適應最新供氧防護技術要求的新標準極為迫切。
我國航空工業自1951年建立后,通過全面學蘇聯,經過不長的時間,建設起了一批骨干企業,實現了從修理到仿制的過渡,為航空工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以后又經過幾十年的建設,航空工業從小到大、從修理到制造、從仿制到自行研制,逐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擁有科研、生產、教育各個方面的工業體系,共仿制、研制型號70余種,生產各類飛機1.5萬余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也要看到,我國航空工業管理體制長期以來基本上還是軍事工業的體制,對外高度封閉,內部結構失衡,重軍輕民,重生產輕科研,依賴國家財政支持,缺乏活力。雖然建立了航空工業體系,但攤子大、力量散,形不成拳頭,在管理體制上存在著致命的弱點。
管理體制的歷史沿革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航空工業管理局(1951年4月~1952年7月)1951年4月18日,中共中央決定為適應空軍建設需要,在重工業部設立航空工業管理局,統一負責飛機的一切修理工作。5月15日,重工業部轉發政務院4月29日文件,正式批準成立航空工業管理局,由段子俊任局長。同年5月,重工業部航空工業管理局在沈陽市民生街63號開始辦公。7月16日,政務院決定任命重工業部部長何長工兼任航空工業管理局局長,段子俊、陳一民、陳平任副局長。
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四局(后又稱第一機械工業部第四局、第三機械工業部第四局)(1952年8月~1963年9月)1952年8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第17次會議決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機械工業部,任命趙爾陸為部長,并將原重工業部兵工總局、航空工業局、北京工業學院和干部學校劃歸第二機械工業部(后為第一機械工業部)領導。趙爾陸部長兼任航空工業局局長,王西萍為副局長。1955年3月,王西萍任航空工業局局長。1958年2月,第二機械工業部與機電部合并為第一機械工業部,航空工業局改稱為一機部四局。1960年9月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29次會議決定,把原軍、民品統一管理的第一機械工業部重新分為主管民用機械的第一機械工業部和主管國防工業的第三機械工業部(即國防工業部),張連奎任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薛少卿為第三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兼航空工業局局長。航空工業局改為三機部第四管理總局。1961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5次會議通過決定,任命孫志遠為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機械工業部(1963年9月~1982年4月)1963年9月,中央決定將國防工業部(即老三機部)按專業分開,成立航空工業部,代號仍為第三機械工業部,任命孫志遠為部長,劉鼎、吳融鋒、段子俊為副部長。不久又對國防工業生產與科研的體制作了調整,1965年1月,航空研究院與第三機械工業部合并。1966年開始的“”使航空工業的管理體制受到嚴重沖擊。
1967年5月,國務院、中央軍委宣布對三機部實行軍事管制,10月周洪波任軍管會主任。1969年8月,成立航空工業領導小組,由空軍牽頭抓航空工業,吳法憲任組長。事件以后,航空工業又劃歸國務院領導,1972年3月,任命李際泰為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粉碎“”后,掃除了航空工業前進道路上的障礙,1977年12月5日,中共中央任命呂東為第三機械工業部黨組書記、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部(1982年4月~1988年4月)1982年4月9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四個軍工部機構改革后領導干部任職的通知,莫文祥為航空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其恭、崔光煒、高鎮寧、何文治,科技委主任姜燮生。1983年12月,中央批準姜燮生任航空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1982年6月,航空工業部正式通知撤銷航空研究院,有關業務與部機關對口司局合并。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航天工業部(1988年4月~1993年4月)1988年4月9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成立航空航天工業部。4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以第2號令任命林宗棠為航空航天工業部部長。5月3日,國務院任命姜燮生、劉紀原、何文治、孫家棟為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7月5日,航空航天工業部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1993年4月~1999年6月)1993年4月22日,國務院根據全國人大八屆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下文撤銷航空航天工業部,成立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由朱育理任總經理,王昂、張洪飚、張彥仲任副總經理,后又增加劉高倬為副總經理。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第二集團公司(1999年7月~現在)1998年3月,國務院作出了“逐步將各軍工總公司改組為若干個企業集團公司”的決定。經過一年多的醞釀和論證,1999年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開會,討論批準了五大軍工總公司改組的方案。1999年7月1日,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第二集團公司成立。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由劉高倬任總經理,楊育中、石川、顧惠中為副總經理,劉思誠為黨組成員。2006年6月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由林左鳴擔任總經理。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由張彥仲任總經理,池耀宗、梁振河、宋金剛為副總經理,王守信為黨組成員。2003年3月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由張洪飆擔任總經理。
摘要:先進復合材料由是一種具有多功能性、結構整體性、可設計性等眾多特點的新型材料,在各個領域被廣泛推廣和利用,特別是在航空航天領域。該文根據我國先進復合材料的發展狀況,對先進復合材料進行了簡介,分別針對先進復合材料在航空領域、航天領域的應用進行了綜述,最后探析了復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復合材料,航空航天,應用
先進復合材料相比與發達國家在我國的起步較晚,但是幾十年來卻有著迅猛的發展,先進復合材料對于國家的航空航天工業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本文將著手我國的先進復合材料的發展、應用和未來的趨勢來介紹。
1 先進復合材料概述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航空航天事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同時航空航天領域對于復合材料性能的要求不斷提高,研發更高性能的復合材料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先進復合材料隨之誕生,先進復合材料具有多功能性、經濟效益最大化、結構整體性以及可設計性等眾多優點,將先進復合材料應用在航空航天領域,能夠有效地提高現代 航 空 航 天 的 性 能,首 先 就 是 與 傳 統 鋼 材料、鋁材料相比之下減輕了航空航天器的近30%質量,在提高性能的同時,還能降低制造成本與運營養護成本,目前,先進復合材料已經成為飛船、衛星、飛機、火箭甚至無人機等航空航天器的應用材料[1]。我國先進復合材料的研究早在 20 世紀70 年代就已經開始,經過40 多年的努力,我國在先進復合材料領域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現階段,我國逐漸實現了從完成了從次承力構件向主承力構件的過渡,先進復合材料已經被運用到廣大領域,進入到了實踐應用階段,另一方面,與國外先進復合材料相比,現階段我國先進復合材料在設計理念、制備方法、加工設備、生產工藝以及應用規模上都存在差距[2],例如,我國軍用戰斗機中復合材料的用量低于國外先進戰斗機的復合材料用量,僅有少數的軍用戰斗機超過 20% ,例如 J- 20 其復合材料的用量約為 27% 。我國成功研制的C919 大型民用飛機,單架飛機的先進復合材料的用量超過 16 噸,標志著我國先進復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水平在不斷提高。
2 復合材料的特性
(1)結構整體化。先進復合材料能夠被加工為整體部件,也就是應用先進復合材料部件來取代金屬部件。在一些較為特殊的輪廓及表層比較復雜的部件當中,利用金屬制造往往可行性相對較差,而應用先進復合材料往往便可有效滿足于實際的工作需求。(2)經濟效益最大化。將先進復合材料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內,可實現對產品數量的大幅度精減。因對連接復雜的部件往往不需要采取焊接、鉚接等方式,因而對于連接傳統部件的需求量也便可以大大減少,進而使得材料的裝配成本與時間也能夠有效 降 低,提 高 效 率 從 而 實 現 經 濟 效 益 的 最大化[3 - 4]。(3)可設計性。應用纖維、樹脂、復合結構等方式可得到多種性能、形狀存在明顯差異化的復合材料,選取出適當的材料及鋪層次序便可加工出沒有膨脹系數的復合材料,同時其尺寸穩定性也要明顯優于一般的金屬材料。(4)功能多樣性。隨著先進復合材料材料的不斷發展,其不斷融合了許多優異的物理性能、化學性能、生物性能、力學性能等。而且各類先進復合材料其本身的構成比例也不盡相同,在功能方面也會產生出一定的差異性,目前綜合性及多功能性已成為先進復合材料發展的一項主流趨勢[5 - 6]。
3 先進復合材料的組成
摘要:航天工業主要是研究航天飛行器、空間設備、武器系統以及地面保障系統的高科技產業。航天企業具有高新技術密集的特點,能夠反映國家的科技水平與工業水平。我國航天工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在推動我國綜合實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制度發生較大的轉變,航天工業也由單一的生產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生產模式,既要兼顧科研生產,又要進行產品經營,在此過程中,許多航天企業難以調整自身的戰略,導致企業的經濟效益下降,限制了航天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文章主要針對航天企業戰略管理展開分析。
關鍵詞:航天企業;戰略決策;管理水平
航天事業在維護國家統一、提高國防實力、實現國家戰略目標、推動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航天領域是世界最具科技含量的領域之一,也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產業改革開放之后,國內外形式出現了較大的轉變,航天企業在過去只是進行單一的科研工作,在改革之后,在科研的同時還要兼顧產品經營,這一系列變革,使得很多航天企業未能做好調整工作,無法適應時代的變化,這限制了航天工業的可持續發展,難以適應國家發展的需求。因此,航天企業需要制定科學的戰略目標,推動管理的現代化發展,重整企業資源,增強航天企業的生存能力,這也是航天企業壯大自身、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需求。
1航天企業的特點
航天企業主要涉及內容包括戰略武器系統、運載火箭、應用衛星等方面,并且有一些企業提供了民用衛星的業務。航天企業與一般工業企業有較大的不同,要想了解航天企業戰略管理的相關內容,需要了解航天企業的特點。筆者根據多年研究經驗總結航天企業的特點為:①經營方向:航天企業是研究武器系統、運載火箭等的工業部門,其運營的宗旨是為國家服務。隨著市場經濟模式的轉變,航天企業的服務范圍擴大,為群眾提供了服務,使得“軍民結合”成為航天企業的主要發展趨勢[1]。②發展目標:航天工業是高新技術密集的產業,具有多學科的特點,且航天企業多為大中型企業,因此企業發展需要與學科最新研究成果接軌,采取措施保障企業的科技含量,并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先進的產品與服務。③經營方式:軍用物品生產具有風險大、針對性強、壟斷經營的特點;民用物品生產存在著資金匱乏、規模效益低且競爭力小的問題,如何有效處理軍民結合的問題,對航天企業的發展具有直接影響。④經營目的:航天企業的服務對象決定了其必須要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航天企業多為重點的軍工企業,為國家服務是航天企業經營中必須遵循的原則[2]。⑤經營環境:由于航天產品工程配套需求以及歷史遺留問題,使得部分航天企業位于偏遠地方,存在分布不均、戰線較長的特點,經營環境的差異大且優化困難。⑥生產管理:航天企業的科研生產通常都是國家集中性管理,且研究任務都是國家統一決策的,通常以指令性計劃進行任務的下達,具有明顯的計劃經濟特點。此外,研究經費都是由國家財政支出。
2航天企業戰略思想分析
航天企業要想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首先需要明確發展戰略思想,其具有重要的指導性作業。正確的戰略思想能夠客觀反映出航天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內外部環境。因此,戰略思想對于發展戰略的制定具有重要影響。航天企業在制定戰略過程中需要重視幾點:
(1)樹立良好的戰略觀念航天企業需要從整體出發,統籌全局,系統考慮企業與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分析內外部環境對于企業戰略制定和實施的影響,并對企業內部的潛在風險進行分析,為戰略決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從而保障企業制定的戰略方針能夠統籌全局、兼顧各部門。
本文作者:楊蓓史占中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
1研究方法設計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決定一定時期內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有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管理和技術水平等方面[1]。評價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般是采用某一經濟增長模型來分析,模型中把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和相關關系作為一動態變化的過程,經濟參數是時間的函數。運用動態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能夠通過技術水平隨時間的變化來分析技術進步的作用。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指能夠使一定數量生產要素的組合,生產出更多產出的所有因素共同發生作用的過程。
為了評價我國在大飛機產業發展過程中生產要素投入產出間的關系,本文選擇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我國航空制造產業多年來的發展進行量化的分析。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本形式為:Y=A(t)KαLβμ式中Y是工業總產值,A(t)是綜合技術水平,L是投入的勞動力數,K是投入的資本,一般指固定資產凈值,α是勞動力產出的彈性系數,β是資本產出的彈性系數,μ表示隨機干擾的影響,μ≤1。從這個模型看出,決定工業系統發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投入的勞動力數、固定資產和綜合技術水平(包括經營管理水平、勞動力素質、引進先進技術等)。根據α和β的組合情況,它有三種類型:當α+β>1,稱為遞增報酬型,表明按現有技術用擴大生產規模來增加產出是有利的。當α+β<1,稱為遞減報酬型,表明按現有技術用擴大生產規模來增加產出是得不償失的。當α+β=1,稱為不變報酬型,表明生產效率并不會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術水平,才會提高經濟效益。在運用生產函數對我國航空制造產業分析的同時,本文還引入美國的數據進行比對分析。這是因為雖然“9•11”事件對全球特別是美國的民航產業產生沖擊,但是就航空制造業來說,無論是產業規模、科研水平還是飛機交付量,美國始終獨占鰲頭。美國波音公司在民用大飛機制造領域與歐洲的空客公司形成寡頭壟斷的局面,占據世界民用航空工業的霸主地位。以其作為代表進行研究,并與我國的航空工業進行對比分析,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
2生產函數指標的選取和回歸分析
2.1中國航空工業
以我國航空航天制造業為研究目標,根據柯布—道格拉斯函數,選擇“航空航天類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指標作為工業產值Y,“航空航天器制造資產總計”作為投入的資本K,“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作為投入的勞動力數L。
由于目前航空制造業包括軍用和民用兩類,而數據所限這里難以區分,因此,為了考察政治因素對于航空制造業有無直接影響,本文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礎上,加入政治變量P。我國發生重大軍事戰略事件的年份,政治變量取1,其他年份為0。這些年份中,考慮到1999年北約轟炸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2007年“和平使命-2007”聯合反恐軍演和2009年國慶60周年大閱兵具有較強的國際軍事戰略背景,政治變量為1。于是本文的模型轉變為如下:lnY=lnA+αlnK+βlnL+γP近11年來我國航空航天制造業主要經濟和人員情況見表1。通過統計軟件SPSS16.0分析處理,取置信度95%,得到回歸方程和各系數統計量(見表2)。SignificanceF表示置信度為0.95下的P值,F檢驗的值554.7877,遠大于P值,可知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有效。調整后的R2非常接近1,說明該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自變量和應變量之間的關系。t統計量的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1-置信度),可認為該自變量與因變量是相關的,此例中三個自變量都符合上述條件,因此都和應變量相關(回歸結果見表3)。因此,我國航空航天制造業生產函數可用如下公式表達
摘要:測控技術和儀器在經過長久的技術沉淀之后已然成為科技創新發展的重中之重,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職業的正常開展產生影響。測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制造業的開展,可以說現代制造業少不了測控技術,它技能含量高,相對困難,但在實踐生產中更普遍運用,對工業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測控技術;儀器;制造業
自新世紀以來,最常用的詞是互聯網。跟著計算機的遍及,人們開始擁有自己的計算機。計算機確實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便當,也促進了社會前進。從這個視點來看,計算機的遍及實際上給測量和操控技術和儀器技術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現在,測控技術和互聯網的東風都有自己的開展方向,正在向虛擬化和網絡化開展,大大降低了社會生產的相應本錢,促進了社會的前進。人們已經看到了測量和操控技術的潛力。因而,測量和操控技術已經開始與各個職業相結合,并與職業中的尖端技術愈加深入地結合,成為服務人類的更智能的產品。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個職業需求越來越多的人才,人才素質也越來越高。它不僅需求扎實的實踐技術和理論基礎,還需求老練的綜合才能和解決方案才能。
1現代測控技術與儀器的特點及其重要性
1.1現代測控技術與儀器的特點重要性
測控技能和儀器的中心是計算機技能,在處理相關事項時,往往表現為儀器技能和操控技能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其間,儀器技能主要包含儀器的規劃,出產和檢驗以及適用規范,還觸及儀器的維護和修理,而操控技能主要包含一切符合和諧操控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的處理。隨著中國工業水平的不斷提高,其操控技能的操控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式傳感器技能在丈量和操控技能中的實現,體現在社會工作和日常的許多方面,智能傳感器主要用于:火車機車狀況監測,心內壓監測系統等;微型氣體傳感器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醫藥、化工、機器人、國防、防偽等領域。數字傳感器用于實際生產和生活:銀行監控、丈量環境溫度、圖像傳感器等;集成傳感器主要用于溫度丈量、壓力丈量和視覺丈量[1]。新式網絡傳感器已廣泛應用于農業、工業、軍事、國防、救災、醫療、城市管理、環境監測、反恐等多個領域。他們在為人們的社會工作和日常做出奉獻方面發揮了巨大實用價值和重要科學價值[2]。
1.2現代測控技術與儀器的特點
測控技能和儀器應用于中國的許多工程建設和機械范疇。它具有實用性強,操作難度小,適用范圍廣的特色。與其他丈量技能比較,它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別優點。(1)核算機網絡的優勢。核算機網絡丈量和控制技能和儀器的優勢十分顯著。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能的飛速開展,目前的測控技能和儀器也在朝著信息化和自動化的方向開展。經過內部系統的協諧和規劃的一致,再加上連接核算機的高速處理,電流測控技能逐步形成以核算機技能為核心的網絡化模塊,完成更高精度的丈量水平。(2)快速精確地判別優勢。傳統的丈量技能通常存在大誤差和高勞動力本錢的問題。隨著丈量和控制技能和儀器的不斷開展,這項技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人工完成各種丈量任務。在測控過程中,還具有本錢低,判別精確,反應及時的特色,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相關工業的開展。這一開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含義。(3)丈量和控制程序的挑選優勢。從原理上看,測控技能的應用不只能夠在短時刻內獲得精確的數據,還能夠經過核算機的經驗公式和內部核算模塊對數據進行過濾和處理,從而挑選最精確的數據。在最短的時刻內有效。該數據不只能夠為決策者供給精確的決策依據,而且能夠滿足節省本錢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需求,對該技能的開發和推廣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