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外語系就業觀調查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大學畢業生就業是大學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選擇。初次就業和第一份工作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至關重要,它直接關系到一個人的成才和成長。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是極為必要的,這就要求大學生能把個人的能力、知識、價值的實現同社會發展需要結合起來,不能偏廢一邊,不能只照顧到前面,大學生個人價值、能力的實現,應兼顧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此次,對學院的問卷調查中,以大三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共發出100份調查問卷,實收100份,回收率達到100%。
調研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顯示我院學生的擇業就業觀,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值得思考。
在被問及自己的專業是否具有優勢時,15%的學生選擇了很有優勢,很具競爭力,這些學生98%為理科學生;62%的學生選擇了一般;23%的學生選擇了處于劣勢,不具競爭力。其中,處于劣勢的原因,48%選擇了課程設置單一,師資力量不夠壯大;21%的認為學校地處環境信息閉塞。學校本科課程體系的改革,要緊跟時展的潮流,引進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就,多與企事業單位等用人單位聯系,提供一些用人單位的情況;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就業動向與前景等)、就業指導(提高面試技巧、應聘成功率,建議增加就業指導這門課程),加快信息量的流通,增加就業指導報告會,介紹最新招聘信息和市場需求,多提供社會實踐機會。
在回答就業途徑的選擇時,65%的學生比較傾向于校園招聘和人才招聘會;也有38%的學生嘗試網絡招聘;此外,廣建人際網絡也是被普遍認可的一種途徑;另有31%選擇報紙;11%選擇電話求職。可見,對于求職的方式和途徑,我校學生有一定的了解,為就業也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
擇業時,雖然薪水不是大學生選擇企業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無疑是人們對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這曾經是媒體廣泛報道的大學生找工作時定下的月薪數。如今,就業壓力一年比一年大,即將畢業的學子對就業的期望值又是怎樣的呢?。在回答“您求職要求的工資底線”時,13%的人選擇1000-1500元;42%選擇1500-2000元;21%的人選擇2000-3000元;11%的人選擇3000元以上;8%的人選擇4000元以上;另有5%選擇1000元以下。其中,3000元以上和四千元以上者97%為理工科學生,文科學生50%集中在1500-2000元,38%集中在2000-3000元;12%愿意接受1000-1500元甚至更少。隨著大學畢業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單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轉變: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崗定薪,更強調員工為用人單位帶來的實際利潤。職場中的機會永遠不是遇到的,而是爭取到的。
關于畢業后的去向問題,67%的人選擇了沿海開放城市;17%選擇家鄉;11%選擇內地省會城市;3%選擇國外;只有2%選擇去西部邊遠地區。擇業考慮時,35%選擇有利于個人發展;51%選擇兼顧國家需要與個人興趣;9%選擇千方百計實現自我設計,自我選擇;2%選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服從國家需要。問及主要看中公司哪個方面,選擇公司發展前景的有72%,選擇工資高低的有51%,選擇公司重視人才程度的30%。求職時,個人的想法也不盡相同。85%認為個人實際能力最重要;32%的人認為面試第一印象很重要;有28%的人選擇專業方向;此外,道德水準、學習成績和實踐經驗占16%,政治面貌、性別和戶口略微不被重視。從問卷調查中不難看出,當前不少大學畢業生片面認為留在大城市、大單位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而很少考慮到自己擇業期望值是否符合實際,所選職業是否符合社會的需要,是否適合自己所學的專業,是否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一味地追求物質待遇和地域條件,重地位、重名利,輕事業、輕奉獻,缺少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為此,相當數量的畢業生擇業集中選擇“熱門”行業和大城市的一些待遇條件優厚的行業,集中選擇發達地區,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層單位或條件相對艱苦、位置相對偏遠的地方就業。這樣勢必造成大城市、大單位和條件優厚的單位人才濟濟,甚至人才浪費。而恰恰是急需人才去開發、去管理的欠發達地區和經濟狀況欠佳的單位,前去應聘的畢業生門可羅雀,無法吸納所急需的人才,加劇了大學畢業生與社會需求這對供需矛盾。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20*年我國的中小企業已達1000萬家,占全部企業的99%。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也是我國吸納大學生的主力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通常具有更多的創新和個人成功的機會,更強的生產革新和產品更新能力,而且它們的就業崗位的成本比大企業低得多。因而,中小企業的人力成本較低,發展空間廣闊。更何況中小企業求賢若渴,人才需求量大。大學生能去這片廣闊的天地開拓事業無疑是明智的選擇。不僅有利于中小企業的發展,也有利于自己更好地發揮聰明才智。我國加入WTO后,對大學生求職擇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但我們也要看到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標準也越來越高,我國目前生產力還比較落后,社會為大學生提供的工作崗位也不可能使人人滿意。大學畢業生數量和各行各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相比還遠遠不夠,地區之間人才供求結構不平衡,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和廣大基層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還十分迫切。國家鼓勵大學生到西部地區、到基層、到農村、到中小企業就業,這些地方也是最需要各類人才的地方。基層是年輕人經受鍛煉、接受考驗、磨練成才的重要場所。到基層工作是大學畢業生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增長才干、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更新擇業觀念,調整擇業方向,樹立到基層以勤奮創業、建功立業的觀念,主動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干一番事業。
簽定就業協議時,51%的人選擇2年;20%的人選擇1年;22%的人選擇3年;5%的人選擇一年以下;2%的人選擇3年以上。關于大學生違約問題,有72%的學生認為可以違約,但學校應該規范;22%的學生認為不能違約,要注重大學生和學校的信譽;但也有6%的學生覺得可以隨便違約學校不應限制。作為一名大學生,簽定《就業協議書》后要誠實守信,沒有特殊情況不要輕易違約。如果確有特殊原因需要違約,可按照下列程序辦理。首先向已簽約的用人單位提出違約理由;其次經用人單位同意后,向用人單位承擔違約責任:第三持用人單位同意違約的信函和已簽定的《就業協議書》交到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部門,經審查并向學校承擔違約責任后,再領新的《就業協議書》。
另外,對于新出臺的《非上海生源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審核評分規則》,只有24%的同學選擇了解;76%的同學對此并不熟悉。此次實行評分制度將對畢業生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像個人成績過去只要追求合格即可,但現在必須追求優秀;在獎勵表彰一項,注重了學生課業和社會活動的全面發展,學生要想在這一項拿高分,應該從大一階段開始就積極參加校內外各項實踐活動,并且有爭當學生干部的意識。由于新的評分規則比以前的硬性指標具有更大的彈性空間,學生如果在某一方面失分可以從其他方面補回來,例如有些畢業生可能外語和計算機水平不高,但如果他有創業的實踐或是發明專利,一樣可以有加分。據悉,有關部門近日將公布“標準分”,也就是非上海生源進滬就業申請上海市戶籍的基本資格分,申請者各項要素累計分值高于標準分即可辦理上海市戶籍。
人是社會之人,是現實之人,無論正視與否,現實都是客觀存在的。積極的心態是正視社會,適應社會;消極的態度是脫離現實,逃避社會。現實是客觀的,既有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不利于自己的一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社會越來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社會將會盡可能地為大學生求職擇業提供合適的環境,這將為大學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廣闊的天地,促進大學生自身的發展與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