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社會現狀調查和觀察農民生產生活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但是,農村的變化反而不大,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條件改善較緩。人、畜疾病的流行,農村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低,農村交通不便等問題都普遍存在,這些都是制約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看待農村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的現象?本文根據進行的農村社會現狀調查、觀察農民生產生活及基礎設施和社會現狀,探討農村發展問題。
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業產量得到了提高,農村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經濟發展迅猛,但部分農村仍然被貧窮困擾。農業和農民的狀況雖有改善,但小康目標并非唾手可得。農業生產成本的增加,純收入增長的緩慢,甚至有些地方無增反降都普遍存在。一些文獻記錄了農村發展的種種問題,農民充滿了沉默的憂怨,農村地區的發展狀況令人擔憂。如何看待農村近十年來發展緩慢甚至停滯,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通過觀察農民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來探討這些問題。
通過觀察農民生產和生活至關重要的社會活動形態和社會環境。農民的活動集中在兩個社會范疇里。第一個范疇以農業生產和生活為活動中心,其范圍限于當地村內、集鎮和村際之間。另一個范疇是外部介入機構和影響,包括政府的政策法令、學校教育和外來媒介影響。第一個范疇是傳統的,以保證基本的生存為主要目的和活動內容,缺乏向外延伸能力和社會渠道。第二個范疇對第一個范疇有絕對的控制和影響作用,并左右或者扭曲第一個范疇內部活動的原始意義,改變了傳統活動的軌跡。這個社會活動形態構成了農村在發展過程的主要社會結構?;镜慕Y論是外來社會機構和影響不利改善農村內部農業生產和生活條件。加上當地集市上的農產品價格低,農民的經濟收入也極低,剛好維持簡單的生活和原始的生產方式。農民要為醫療衛生、農田用水、家庭用電支付現金,他們還須用現金購買現代社會的商品、義務教育和稅費上繳,所以不敢奢望積累資金改善生活和改進農業生產。農村的發展實在令人擔憂。
目前,農村生產、社會保障救濟和服務制度,諸如合作醫療、文化宣傳隊、農業科技小組等都消失了,農民又回到了孤立無援的社會狀況中,諸如什么科技興農等,農民不懂。農民所擁有的文化資源,只包括本地的歷史和傳統,也包括現代教育的知識技能和觀念,農業科技方面的技術技能在農村難行通。學校教育將中央統一的國家文化植入每個村落,變成了農村和農民的主要文化活動。由于統一課程的壓力,當地民族文化傳統傳錄的空間被積壓。統一的教育并沒有考慮當地的生產和生活需求。沒有向農民教授關于農業種養技術的知識和技術,以及農業管理的觀念。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具備使用農業科技的能力,他們無法與農業科技技術人員溝通。束手無策的農民家長只能任憑孩子聽任外來課程的擺布,有一點我們不要忘記,農村的孩子大都念完初中,最多也只不過念完高中,能接受高等教育而成為人才的少之又少,他們大部分擺脫不了農民這一祖輩留下的“帽子”。農民的孩子大部分學會了數理化,卻“種田不如爹”;學會跳洋舞,但“繡花不如媽”;考過了英文,而忘卻了“民族語言”。農村中的孩子在學校用的課本與城市的孩子用的一樣,他們懂得“過馬路,左右看”,但卻不懂如何種植水稻、玉米、烤煙和養殖。例如楊家的兒子初中畢業,但還與父母一樣,用撒秧、插秧和割谷子這些簡單的詞匯描述水稻種植過程。對種植中根系發育、抽穗、揚花、灌漿等水稻生長特征和概念缺乏了解,諸如光合作用等生物詞匯,氮、磷、鉀對農作物的生長作用,他們一概不懂,更分不清水稻病蟲害的癥狀。農民接受教育與改善生活環境和提高生產力沒有關系,科技興農對農民而言非常陌生。
剛才本文提到的農民活動的另一范疇媒介對第一范疇的影響,媒介它給農民送來的是兩種信息,一是國家的大事和政府的法令政策,另一種是農業高科技的東西,農民看來是遙不可及但又令農民心想神往。這些信息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是那些權力和經濟資源的“上面”和“外面”的人制作的,是單向從外部輸入的。這些信息本身沒有農民的聲音和身影,這些傳媒也沒有設計任何農民可以反饋信息和進一步尋找的渠道。被稱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沒有通過這些渠道和社會機構滲透到農民的日常生活和日?;顒又腥ィ覀兾鞑康霓r民還是憑著經驗種田種地,只從這些媒介信息中得到國家的政策、法令,得不到農業科技技術的支持?!翱萍寂d農”只是文件中的一句空話。農民在走進21世紀之際,仍然處于貧窮之中。如何正視這個延續了一個世紀的挑戰?值得人們去思考。
“貧窮”并非指社會中一些人比另外一些收入低和挨餓,貧窮不是指一個經濟收入高低的問題,是一個人是否具備達到最基本生活條件能力和享有多少機會及掌握農業科技的社會公平問題。貧窮的實質是,一些人比另一些人缺乏獲得物質和創造條件的能力。判斷生活質量的標準是:他有能力和機會做到什么,或者缺乏能力和機會做到什么。21世紀的現代社會人應該有能力和機會獲得基本足夠的衣食住行,有機會和能力參與社會活動,與社會交往,參與決策等等。顯然農民在城市經濟發展迅速的同時,并沒有獲得同樣發展的機會;我們西部農村現有的基礎設施和社會活動環境并不利于農民獲得改善民生福利的機會,不利于他們提高參與社會發展的能力。“三農”問題并非可以通過某個方面的改革就可以解決。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應該從整體基礎設施和社會環境來考慮,注重提高社會和經濟的公平性,有理智地協調社會制度結構中影響民生福利的重要因素,消除那些不利于公平獲取機會的因素,改善基礎設施和社會環境,使農民有更多的機會獲得資源,提高能力和改善生活質量,最終共同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