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產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文化競爭力,是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重大舉措。近年來,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不斷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努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縣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據《年政協常委會工作要點》,縣政協組織調研組于今年5—6月對我縣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1、基本情況
我縣文化產業發展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初步形成了種類較多、門類齊全的文化產業。主要是文化旅游業、傳媒業、圖書發行業、體彩業、演藝娛樂業、網絡服務業等主導產業。我縣有各類性質的文化體育經營單位372家,從業人員6000余人,年經營收入5.24億元。其中歌舞娛樂場所29個,音像制品經營單位18個,書報刊經營單位7個,打字、復印印刷單位51個,臺球經營點7個,電子游戲廳8個,演出團體35家,網吧經營單位30家,體育經銷單位14家,文化體育俱樂部11個。國營、集體、個人共同開發文化市場的局面初步形成,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我縣經濟增長中正在崛起的一支新生力量。
2、文化產業發展取得的主要成績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建設,各級各部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了較好基礎。
一是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始終把握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二是文學藝術日益繁榮。制定出臺了《縣文學藝術精品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獎勵辦法》,設立獎勵基金,用于鼓勵文化文藝精品創作和藝術生產。通過挖掘整理,創作出《虎神部落》、《峽江號子》、《撒葉兒嗬》、《旗幟》、《纖夫魂》等一大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戲劇、小品、音樂、舞蹈、攝影作品。其中《撒葉兒嗬》獲全國青歌賽原生態金獎;《美麗的溪》獲年中央電視臺旅游歌曲大賽金獎;《峽江號子》獲全國華夏漁歌大賽銀獎;春節聯歡晚會連續六年榮獲全省一等獎。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我縣共獲省級以上獎項180余項。圍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整理編纂了《縣民族文化從書》(一套六本)、《溪纖夫文化》,拍攝了反映纖夫文化的電視專題片《纖痕》等。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扎實推進,全縣有13個項目入選國家、省、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鎮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三是文化基礎設施不斷改善。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縣、鄉、村三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對口支援機遇,爭取資金近2000萬元,建成縣城宣傳文化中心、老干部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了民族文化公園,成為民族文化保護、發揚、傳承的重要基地;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了21660平方米的標準化體育場;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改擴建和設施設備維修項目被納入國家和省補助建設范圍;建立“農家書屋”近100個;加快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建成鄉鎮支中心12個;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0%以上。
四是文化產業逐漸壯大。編制了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成立文化產業發展工作專班,積極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目前,我縣的文化產業已形成了以傳媒業、圖書發行業、體彩業、演藝娛樂業、網絡服務業、文化廣告業為重點的產業群。全縣從事文化及其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達6812人,文化產業產值占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8%。
五是打造了纖夫文化旅游品牌。自年以來成功舉辦了三屆纖夫文化旅游節,全面展示了神奇秀美的山水風光和厚重悠久的歷史文化,原始古樸的土家歌舞、滄桑的纖夫號子成為節慶標志性符號,“、溪、纖夫、纖夫節”等名詞為世人熟知,纖夫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日益提高。
六是培養了一批優秀文化藝術人才。出臺相關政策,設立文化人才發展基金,多渠道培養文化人才。周龍然、沈安安、譚學聰、譚聯杰、黃在秀等一批優秀文藝創作、經營管理和民間藝術人才脫穎而出,為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是總量不大,增長不快,集約化程度不高。從全縣來看,文化產業結構散亂,產品單一,產業鏈短。每個行業的規模小,缺少大中型文體企業,主導產業不突出,技術層次低,科技含量少,競爭力不強。某些大眾文化服務等行業十分薄弱。期間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年平均增長速度均低于同期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資源配置不合理。市場意識淡薄,經濟效益低下,文化產業要素市場發育遲緩,對外開放不夠,社會資本未能大舉進入文化領域,民營文化企業所占比重偏小。
三是對文化產業培育發展的資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場活力未顯現。從目前我縣的情況來看,文化事業發展主要依靠縣財政的支持,而整個文化市場發展仍處于粗放的狀態,公共基礎文化設施總量少,規模小,質量差,缺乏能夠舉辦不同類型文藝活動,同時又具有商貿等多功能的文藝演出場所。對文化產品的開發、舞臺精品藝術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培養、激勵等方面經費無保障,導致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困難重重,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幾點建議
文化積淀深厚,文化資源豐富,具有建設文化大縣、文化強縣的基礎優勢和現實條件。下一步,我們建議在加快經濟發展增強“硬實力”的同時,高度重視文化產業建設,提升“軟實力”。
一是實施文化傳承與保護工程。繼續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征集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建立縣級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抓好重點保護區、保護單位、保護項目、傳承人、藝術之鄉等的申報、審核和命名工作。
二是實施文化精品工程。以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為龍頭,依托本地民間文化資源,力爭在堅持“三貼近”、高揚時代主旋律上出重彩,打造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產品附加值高、經濟效益好的知名文化品牌,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激發文化產業發展活力,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產業主體。創作出一批在乃至全省、全國有影響的文化藝術精品,加快影視基地建設,支持紅色世紀影視公司在太礬頭打造影視城。
三是實施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工程。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和州委、州政府實施的“三州”戰略,推進綠色繁榮的戰略構想,堅持走“以文興旅、以旅揚文”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之路。深入挖掘纖夫文化內涵,打造纖夫文化品牌,同時深入挖掘土文化、寇準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支持撒爾嗬、堂戲、峽江纖夫號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旅游市場,豐富景區文化內涵,增強景區的吸引力。
四是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繼續加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農家書屋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送戲下鄉工程建設,鞏固文化活動陣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五是要完善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要研究制定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形成有利于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政策體系;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培養、選拔、管理機制;切實加大財政投入,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同時,要盡力解決文體部門資金、人才缺乏的實際困難,適時出臺《中共縣委縣人民政府關于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努力形成一個全社會重視文化,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