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創建和諧社會調研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黨的十七報告強調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要按照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段表述對我們從事鄉鎮工作的同志有著很現實的指導意義。鄉鎮各項工作皆要體現和諧,現實社會也迫切需要和諧,作為鄉鎮一把手在工作生活中必須思考和諧,必須全力以赴創新辦法構建和諧。近幾年來,我們鎮充分調動名人能人的積極性,大力發展公益事業,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步伐。
現實的困擾逼出的選擇
我鎮是個社情、民情相對復雜的縣域口子鎮,鎮內名人、能人、富人多,刁民、懶人、橫行鄉里的特殊人群同時存在,窮人、天災人禍也不少,“三種人群并存”的現狀對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關系形成嚴峻挑戰。單就從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來看,景況堪憂。
全鎮現有“五保”564人,其中集中供養225人,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生、關注民生,“五保”老人生活方面解決得好,但“五保”老人大病問題、喪葬問題還難以滿足其家屬和基層組織的要求。
鎮內年滿60歲、應保未保的還有113人(未喪失勞動能力,分有責任田),按照各鄉鎮自求平衡的原則,我鎮滿65歲的才全部進入“五保”系列,其他的目前只能按農村低保標準解決基本生活問題。
現有因病因災因智致貧人口4500人,而年度農村低保按照評定1191戶、1950人,僅占貧困人口的43%,享受政策的面窄、標準低。
現行的社會救助體系不全,救濟資金不多、不及時,難以滿足不可預料的天災人禍和突發事件。去年因雪災倒房112戶,享受了4000——6000元/戶的民政幫救,而其后因雨倒塌的則沒有救助;當年6月份等村受龍卷風的襲擊導致電力設施破壞嚴重、養雞大戶雞舍倒塌損失巨大;農作物因水災、旱災、病蟲災受損的也不能得到及時救助救濟,還有其他的火災、病災及意外事故時有發生。
上述問題的客觀存在,僅靠政府力量還不夠,靠民政救濟也有限,必須激活民間力量,整合各方優勢資源來共同參與,才能有效應對。為此,鎮委、鎮政府研究決定,以組織動員本鎮籍的名人能人參與公益事業建設為突破口,著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積極的工作顯著的成效
為了將思路變成現實,鎮委、鎮政府三著并舉,做好組織發動工作。
一是請進來凝心聚力。年底新一屆黨委、政府換屆后,在春節快到來之際鎮委迅速組織召開群英會,邀請籍名人老板,回鎮召開懇談會,就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并號召大家熱愛、熱心公益事業,為建設作出貢獻。此次活動加深了鎮黨委、政府與在外人士的溝通與了解,增進了感情,也較好地點燃了他們事業有成后回饋家鄉的強烈愿望。同時,為了便于內外雙方的聯系,鎮黨委牽頭編撰了《在外鄉親名錄》,及時寄發到各村負責人和在外人士手中。
二是走出去親情聯絡。為了體現政府的誠意,我親自奔赴各地做名人老板的工作,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他們,換回了一次又一次的義舉。年3月9日,為了贏得村在老板的支持,我帶領該村書記和他的父親赴聯系溝通。三天來回胃部絞痛難忍,粒米未進,真誠之舉終于打動的心,他捐款35萬元修通連村公路。這幾年來,我們把的父親當作自己的父親對待,節假日登門看望,到村指導工作時也不忘上門噓寒問暖。我還與有關同志兩次趕到,與旺前集團董事長聯系,不僅爭取到他為道路硬化的支持,還誠請他為其它各項建設獻良策。
三是樹起來廣泛宣傳。年4月19日,的公路動工以后,全鎮及時召開以通村公路為主的大辦實事工程動員大會,對、的義舉,我們以鎮委名義發一文件,號召全鎮向、學習,每村兩份文件,一份張貼在公眾顯眼的地方,一份由村存檔,并將文件送一份他們家中父母,寄一份、本人,肯定他們的善舉,弘揚他們的善行。僅當年就為熱心公益事業這項工作,發政府簡報10期,近2000份。年初擴大干部會上,全鎮評出的20個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熱心公益事業的先進個人,在家開會的坐前排、戴大紅花、發文件、頒證書、送匾牌,在外未參加會議的我們將文件、證書郵寄給捐款的本人,匾牌送其家中。
近兩年,全鎮掀起了大辦實事、大修通村路的熱潮,各村大小老板如雨后春筍踴躍捐款。籍的名人老板為家鄉建設和發展捐款合計高達320萬元,涉及名人老板1200余人次,捐款在10萬元以上的達10人。僅年全鎮共收到捐款220多萬元,新修通村路25條,涉及33個村,長56公里;開挖池塘122口,建設泵站7座,修建橋涵13座。
典型的事例感人的義舉
在外鄉親支持家鄉建設的事例不勝枚舉,這里僅采擷最為感人的三朵浪花。
打工,年,他一人出資35萬元,修通了四個村3.74公里的連村路,在建設過程中,他明確提出“三不”的要求,即不要沿線的群眾出一分錢,不要親戚朋友插手工程建設,不要鎮村沾一分錢。去年鎮中心福利院建設落成慶典,他因工作忙不能回家,特委托他大哥李國平從趕回參加慶典活動,現場捐款2萬元,并承諾年底到福利院看望“五保”老人,連村路維護費承諾每年給8000元。
年修通村路,他個人出資30萬元,發動弟弟出資5萬元;每年春節都要給本村福利院老人送去慰問金5000—7000元;本村有線電視入戶安裝費用他全部承擔;過去村修橋修路捐款近10萬元;石洞村2004年挖塘他捐款2萬多元;去年為他的母校走馬中學危房改造捐款4萬元;走馬村6組修通組路捐款12萬元,為走馬村部建設捐款1萬元,鎮里更換小車他贊助3萬元,他還承諾個人投資150萬元在本村建一流小學一座,此事因教育布局調整問題而擱淺。
縣政協委員,為修本村路捐款近8萬元,鎮中心福利院建設捐款7萬元,年底愛心捐款3萬元,年底鎮組織送溫暖獻愛心活動,他個人捐款1萬元;為支持震后恢復重建工作,他個人捐款1萬元,公司捐3萬元;多年來堅持每年春節對10座福利院每院送去100斤魚、100斤肉,并對3個福利院送去3臺電視機。在他的帶動下,全鎮名人、老板為鎮中心福利院捐款近41萬元。
深刻的啟示和諧的抓手
近兩年公益事業建設的實踐,我們從中體會到,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除積極爭取政策性項目資金外,還應該在激活民間資本上下功夫。現在名人、能人、有錢人多,他們無錢的時候希望多掙錢,有了錢以后想改變家鄉面貌。我們應順勢而為,在宣傳引導、機制創新上下功夫,使全社會盡早形成富人幫窮人、能人帶常人、人人崇尚和諧的良好氛圍。
一是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風尚。要加強宣傳引導,在全社會形成尊老愛幼、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的風尚。讓一些人為“五保”老人和特困群眾獻愛心、送溫暖成為一種習慣;讓先富起來的群體在比回報、比奉獻上爭先恐后,多為家鄉做實事、做好事;更要著眼長遠,做活“回歸工程”大文章,從行善開始,再回鄉創業,促進家鄉經濟發展,從而帶領百姓致富。
二是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意識。即“感恩意識”。要讓社會上受助人感到社會的溫暖,增添戰勝困難、熱愛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始終抱著一種感恩的心情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從而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在全社會形成先富幫后富、后富再幫人的良性循環局面,營造不仇富、不欺弱的和諧生動氛圍。
三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機制。慈善事業是崇高的人道主義事業,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發展慈善事業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對維護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要建立健全慈善網絡體系,形成長效工作機制,使全社會名人、能人帶頭參與,長期捐贈,從而解決幫救弱勢群體、縮小貧富差距、公益事業難建設等實際問題。我鎮擬尊重捐款人的意愿,著手建立完善“六大制度”,即建立五保老人大病住院救助和喪葬補助制度、計劃生育雙女戶結扎獎勵制度、獨生子女困難扶助制度、貧困大學生幫扶制度、名牌大學(北大、清華)困難學生獎勵制度和公益事業支持制度。通過這些制度的實施,做到專款專用,讓富人有成就感,讓窮人有幸運感,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有力促進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