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蜂產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蜂蜜,主治心腹邪氣,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解毒、除眾病,和百藥,久服強志輕身,不老延年。我區養蜂歷史悠久,近幾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作為旅游產品的蜂蜜,價格不斷攀升,產品供不應求,許多農民在養蜂中得到實惠,部分農戶和林業轉產工人通過養蜂致富,養蜂業日趨成為我區農村庭院經濟發展的特色養殖項目和熱門產業。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養蜂產業,不僅可以增加農民收入,而且還可以豐富旅游產品,更好的為旅農林產業鏈建設服務。
一、我區蜂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區蜂產業在林區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積極引進活框養蜂新技術,大力開展中蜂改良,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中蜂改良初見成效。年以前,我區養蜂采用傳統的養殖方式,蜂產業處于自生自滅的自然發展狀態。年開始,實施中蜂改良計劃,地方財政每年投入一定資金用于中蜂改良,區政府從年到年,每年給鄉鎮下達中蜂改良任務,并請一名專家連續三年負責對我區中蜂改良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工作,到目前為止,全區中蜂改良3440箱,占全區中蜂飼養量的35%左右。活框養蜂年產蜂蜜30.4噸,占全區蜂蜜總產量的56.3%。通過中蜂改良,促進了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和蜂蜜產量的不斷提高。
(二)蜂蜜產量不斷提高。統計顯示,目前中蜂飼養量突破1萬箱,蜂蜜產量54噸,產值達到151.2萬元。蜂蜜產量與年的21噸相比,增加33噸,增長1.57倍,與年至年10年平均產量的23.1噸相比,增加31噸,增長1.1倍。
(三)規模養蜂不斷顯現。四組的養蜂農戶鄒萬明養蜂數量達220箱,年養蜂收入4萬余元,純收入2、8萬元,家庭人均純收入僅一項達到7000元;五組的養蜂規模120箱,產蜂蜜1200斤,收入2、8萬元,純收入2萬元,家庭人均養蜂純收入5000元。村民,養蜂60箱,年產量1000斤,年收入1.2萬元。鎮村,全家4口人,年養蜂38箱,其中改良32箱,年產蜂蜜500斤,收入7500元,人平養蜂收入1875元;村望開全,養蜂50箱,年產蜂蜜800斤,收入1萬元。退休職工,在村養蜂54箱,年產蜂蜜800斤,收入1.2萬元。林場把養蜂作為林下產業發展,年職工養蜂404箱,產蜂蜜6060斤,產值9萬元,年養蜂800箱,蜂蜜產量達到1.6萬斤,創產值24萬元。據不完全統計,全區養蜂50箱以上的大戶不下于100戶。
二、我區養蜂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區養蜂業雖然在不斷地向前發展,中蜂改良取得成效。但從我區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及旅農林產業鏈建設要求的整體上看,中蜂改良步伐仍顯緩慢,差距仍然很大。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活框養蜂新技術推廣緩慢,養殖技術仍然落后。目前,全區采用活框養蜂新技術的只占整個養蜂業的35%左右,絕大部分蜂農仍采用傳統方式養蜂,導致全區養蜂業發展緩慢。究其原因:一是對活框養蜂新技術認識不足;二是養蜂人員素質較差,難于系統掌握活框養蜂新技術;三是部分農戶缺乏必要的改造蜂箱、添置蜂具所需的啟動資金。
(二)管理體制不夠理順,配套服務機制不夠完善。一是在蜂業發展上管理機構不明確。以前屬外貿部門管理,外貿局撤銷后,掛靠商務局外貿科,而商務局外貿科人單力薄,加上沒有資金扶持,以致從年至今基本沒有機構和人員負責蜂業發展。二是技術人員青黃不接。年至年林區專門聘請一名專家對我區中蜂改良工作進行技術指導,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卻忽略了培養本地“永久”牌技術人才,即是有也由于年齡偏大,難以勝任工作,致使我區目前中蜂改良技術人員青黃不接。三是缺乏蜂產業的規劃和關鍵技術研究。由于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目前我區還沒有蜂蜜產業發展規劃,同時對蜂蜜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缺乏研究。四是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一方面是沒有專門機構進行引導和提供技術服務,另一方面缺乏新式蜂箱、巢礎、蜂具等的供應和蜜源植物發展計劃。
(三)標準化生產落后,品牌保護意識不強。一是沒有制定相應的蜂蜜生產、加工標準和技術規程;二是品牌混雜,各自為陣,沒有形成一個品牌對外的格局;三是蜂蜜產品摻假使雜現象比較突出,嚴重損害了的品牌形象。
(四)農民組織化程度底,產品加工滯后。一是缺乏全區性的中蜂養殖專業合作社,不能為養峰戶提供信息和技術服務;二是個別鄉鎮和林場雖成立了養蜂協會,但由于缺乏資金和技術力量,存在著服務范圍狹窄和帶動性不強的問題;三是蜂蜜產品深加工滯后,蜂產品包括蜂蜜、蜂臘、王漿、蜂毒、蜂膠、花粉等,目前,我區擁有蜂蜜加工灌裝設備4臺(套),但僅用于對蜂蜜產品進行包裝,精深加工仍然滯后,特別是中草藥保健蜂蜜產品的開發尚屬空白。
(五)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年,我區實施了中蜂改良項目,但項目實施結束后,又陷入資金缺乏的困境,技術人員的工資無法保障,新式蜂箱具無力引進,同時,也缺乏對規模養蜂大戶的政策引導和激勵機制。導致我區中蜂改良工作從年后基本處于停止狀態。
(六)中蜂品種資源保護工作有待加強。我區所養蜜蜂由野蜂馴化而來,現定名為中華小蜜蜂,是我國珍貴的地方蜂品種。近年來,周邊地區的蜂農將外地異蜂引進我區飼養,這對于我區地方蜂品種的保護不利,應引起足夠重視。
三、我區蜂蜜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發展潛力
(一)有利條件較多。一是山場面積大,森林覆蓋率高,氣候溫暖濕潤,適宜蜜蜂生存繁殖。二是蜜源植物豐富,蜜源植物花期疊錯,主要蜜源植物達500余種,其中藥用植物230余種,有利于生產優質蜂蜜。三是境內空氣清新、無工業三廢污染,農藥、化肥用量少,是生產無公害,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天然場所。四是有珍貴的地方蜂品種資源,養蜂歷史悠久,蜂農有一定的養蜂經驗。五是養蜂不占耕地,不用飼料、投資小、見效快、效益大。同時蜜蜂授粉的傳媒作用,可促進農作物提高產量。六是蜂蜜產品是很好的旅游農產品,有利于服務旅農林產業鏈建設。由此,我區蜂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區位優勢。
(二)發展潛力較大。一是養蜂規模上有潛力。全區養蜂數量1萬箱左右,養蜂農戶不到10%,農戶戶平不到1箱。如果養蜂農戶比例提高20%?30%,養蜂戶戶平養蜂規模提高到20%?30%,全區養蜂規模可達到2?3萬箱。二是蜂蜜產量提高有潛力。目前,全區每個蜂箱平均產蜜只有5公斤左右,其中老式蜂箱飼養每箱產蜜約4公斤,活框飼養每箱產蜜約8公斤,如果中蜂改良比例提高到60%,養蜂農戶比例和養蜂戶養殖數量提高20?30%,蜂蜜產量可達到300?400噸,產值可達800?10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可增加160?200元。三是蜂產品開發有潛力。目前,我區蜂蜜產品加工只進行了簡單的包裝,每公斤蜂蜜售價約20元,如果搞好蜂產品深度加工,提升產業文化,打造品牌,借助旅游業發展,蜂產品附加值會大幅度提高,我區蜂產業很有希望做大做強。
四、我區養蜂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面對我區養蜂業發展的自然優勢和潛力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必須堅定信心,再添措施,推進養蜂產業標準化生產,規模化養殖,把蜂蜜產業做大做強,使之成為旅農業林產鏈建設的特色產業。
(一)加強領導,完善管理機制。一是明確管理機構。區委區政府應將養蜂業管理歸口到商務部門或者農業部門,成立專門的養蜂管理站,人員可在不增編的情況下內部調劑。二是明確職責。養蜂管理站的職責是:執行省養蜂管理條例,負責養蜂產業規劃和優惠政策的制定,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與推廣,負責養蜂人員的技術培訓和蜂業產前、產中、產后的配套服務,執法與管理,品種資源保護等工作。三是提升產業地位。把養蜂業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象抓生豬生產一樣抓養蜂產業,涉關部門要積極申報項目,爭取國家扶持,真正做到有位子、有項目、有扶持、有人抓。
(二)加大投入,制定養蜂產業發展扶持政策。一是加強調查研究,制訂我區蜂密產業短中長發展規劃,并納入全區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二是制定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建立蜂業發展基金和政策激勵機制,對實施中蜂改良的農戶按每箱給予適當補貼,對達到一定規模的養殖大戶給予適當獎勵。三是建議政府將新技術引進、推廣、試驗示范及辦公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把聘請技術人員的工資納入“以錢養事”的范疇予以保障。四是加大項目爭取力度,積極申報爭取國家對我區中蜂品種資源保護,復合型蜂蜜生產加工產品的研發,有機蜂蜜生產基地建設等項目的支持。
(三)建立全區中蜂養殖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由養蜂管理站牽頭,聯合各鄉鎮、國營林場已建立的養蜂協會,成立全區性的養蜂合作社,重點抓好關鍵技術的研究和信息技術服務工作,建立合作組織+企業+農戶(蜂農)的養蜂產業化經營模式。
(四)強化品牌意識,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一是制定蜂蜜生產、加工標準和技術規程,加強技術培訓宣傳,促進養蜂農戶和企業產品加工實施標準化生產。二是工商、質檢、農業部部門密切配合,加強蜂產品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制假售假不法行為。三是加強蜂產品認證工作,由相關企業組織認證并注冊商標,整合品牌,實行一個標準生產,一個程序加工,一個包裝對外,一個品牌銷售。
(五)加強培訓,辦好示范點,大力推廣活框養蜂新技術。一是繼續聘請養蜂專家和技術人員對我區中蜂改良進行培訓和技術指導。二是采取送出去和以師帶徒的辦法,培養本地養蜂技術骨干。三是加大對養蜂戶技術培訓的工作力度,辦好示范戶(場、戶),每個鄉鎮或林場至少辦1至2個點,通過以點帶面,促進活框養蜂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六)注重發展蜜源植物。蜜源植物是蜂產業發展的基礎,必須重視蜜源植物的發展。一是要制定蜜源植物發展規劃,并納入蜂產業發展計劃,使之同步發展。二是應投入一定的資金,支持蜜源植物的發展。三是把蜜源植物發展與農田防護,公路綠化、薪炭林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如引進耐旱、耐瘠和再生能力強的刺槐等蜜源植物,在田邊地角、公路兩旁、渠溝河壩種植,不僅可以增加蜜源,而且有利于農田防護、公路綠化、渠溝河壩加固,還可解決部分農戶的燒柴問題,一舉數得。
(七)加強品牌開發,積極開展蜂產品深加工。利用我區豐富的蜜源植物和良好的蜂蜜質量,引導企業開展蜂產品深加工,開發蜂蜜、蜂糕、蜜餞,蜂蜜飲料等產品,特別要研究開發中草藥保健蜂蜜系列產品,把蜂產品開發成高級保健飲料,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產品。
(八)加強中華小蜜蜂品種資源的保護。從我國養蜂業生產上看,面臨著外來蜂種的嚴重侵害和種群數量減少的趨勢。我區蜜蜂是珍貴的地方品種,已列入全省遺傳資源保護名目,下一步應積極爭取國家項目支持,將我區中華小蜜蜂列入全國遺傳資源保護名目,并劃定適當的保護區域進行保護,以豐富我區生物物種基因庫和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