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經濟發展工作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村位于林西縣南20公里,全村共228戶,908口人,總土地面積32320畝,其中耕地面積6108畝,沒有一畝水澆地,且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屬兩山夾坳的丘陵山區。
村通過20年的艱苦斗,從改變耕作模式做起,造林、植樹、種草發展生態經濟,到如今的林果產業、林下經濟,踐行了由貧至富、由苦到樂的發展歷程,走出了一條山丘區發家致富之路。
困苦的過去。90年代初,村由于過渡砍伐,超載放牧等原因,生態環境極度惡化,這里已是荒山禿嶺、溝壑縱橫,眾多農戶舉家外遷的荒涼景象,成了“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人均收入不足300元,人均持有糧不足150公斤,是典型的國家級貧困村。
今天的生態崛起。窮則思變,面對嚴峻的現實,年12月,新改選的村黨支部班子明確了走封山禁牧、植樹造林、恢復植被、大搞生態建設的發展之路。創造了很多全縣乃至全區第一:第一個砍掉山羊,率先全面實現封山禁牧;第一個引進小尾寒羊,實施舍飼圈養;第一個劃莊園為界,實施荒山、土地、林地的使用權流轉;第一個嘗試林權制度改革,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多年以后,當全縣乃至更大范圍全面推行這些做法的時候,村人的綠色事業已經花繁果碩,嘗到甜頭的農民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
無論是縣委、縣政府還是鎮黨委、政府還有村兩委班子,對于七合堂村的發展可以說是一任接著一任干,共同奮斗堅持了二十年。七合堂村的黨員、干部、群眾,積極向荒山、荒坡、荒溝宣戰,一年接著一年干,一年四季不間斷,用他們不屈的脊梁撐起了綠色的希望,用他們倔強的肩膀,挑起了綠色的小康。
項目合力助推了七合堂的發展。如果說每一個項目都是一個助推器的話,七合堂村的發展就是靠項目合力推動的一個典型。七合堂先后實施了流域治理、科技支撐、低產林改造、人工造林、退耕還林還草、果樹節水灌溉、以工代賑、人畜飲水、旅游公路、整村推進、危房改造、沼氣建設、以獎代補、“一事一議”等諸多項目,共實施和享受國家各類扶持補助資金3600多萬元。這些項目資金的捆綁使用,為七合堂村的科學發展,效益發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創出了“野果”的知名品牌,產品遠銷廣東、深圳、澳門、浙江等地,成為全縣村有果樹面積最大、產量最高、品質最佳的“野果”生產基地,每年九月初舉辦的“野果”采摘節,被市政府定為“是大旅游節日”之一。
科學規劃提升了七合堂的發展活力。面對貧窮的現實,年,七合堂人確定了生態立村、生態富民的發展定位,制定出了第一個十年規劃,確定了人均收入達元的奮斗目標;年,七合堂村決定了走生態莊園經濟模式的發展道路,確定了人均收入達7000元的目標;年,提出了“莊園經濟興業,特養旅游富民”的發展思路,制定了五年發展規劃,確定了人均收入突破1.5萬元的目標。做到思路清晰、目標具體、措施有力、落實有效。
實施科技興林興牧。為更好發揮林業效益,做到林業效益長短結合,村依靠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在林下養起了馬鹿、狍子、山雞等特色養殖,老書記邊振廷、致富能人宋占武等人在自家承包的山林里飼養馬鹿和狍子,又建起了莊園飯店,僅養殖一項年收入達10萬多元,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村采取科技手段,對全村1.2萬畝天然山杏林和村里的中低產田進行改造,啟動了千畝大扁杏、萬畝核桃建設工程,今年又實施了高效節水經濟林改造項目,對4千余畝果樹搞起了膜下滴灌技術,即節約了水資源,又降低了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
走進如今的七合堂,你會看到“陽坡滿山杏,陰坡盡是松,山中楊柳纏腰,山下野果遍地紅”的生態莊園景觀。到年底,全村有收益的山杏林1畝,果樹6000畝,落葉松6000畝,草地400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1.1%,人均純收入8000元,全村從生態建設中獲得的直接產值就達570萬元,占總產值的85%以上。其中年產水果400萬公斤,果品產值480萬元,牧草產值60萬元,山杏林產值30萬元,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艱苦奮斗結碩果。經過近20年的努力,村創造了山上綠樹成蔭禽獸齊鳴,山下花果飄香蜂蝶共舞的自然景觀,同時七合堂村也步入了國家、自治區、市先進行列。中國社科院劉振邦教授認為,七合堂的發展模式是中國山丘區現代農業的雛形。被縣政府命名為“林牧結合莊園經濟示范區”;被市政府授予“生態環境建設先進村”、“全市造林先進單位”、“防沙治沙先進集體”;被自治區林業廳確定為“新農村建設村屯綠化示范村”;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國家農業資源持續高效利用實驗區”;被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綠色小康村”;被國家生態文化協會命名為“全國生態文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