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營扶貧事跡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水有源,樹有根,民營經濟的發展得益于黨和國家的改革開放和富民政策,利益于各級政府的培育扶持。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回饋回報社會是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民族用品有限公司正是我省民營企業的杰出代表。
民族用品有限公司始建于年,10年來,在省、地、縣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高科技設備為依托,以開發特色產品為主線,從一個起初只有20萬元資產20多名員工的家庭作坊式加工廠發展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穆斯林用品及民族服飾開發加工企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年月和年月分別獲得了“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稱號。截止目前,企業總資產達3.2億元,從業人員3600多人,年產值10500萬元,年發放職工工資2200余萬元。產品主要出口沙特、阿聯酋、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等國,深受國外客商和用戶的青睞,國際市場占有率逐年提高,走出了一條符合省情地情、突出民族特色的產業化發展道路,具有“小產品、大市場、高就業”的行業特征。在公司快速發展的同時,帶動廣大農村婦女實現了就近就地就業,從而增加了收入,擺脫了貧困,轉變了觀念,解放了思想,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黨和國家領導人、賈慶林、李長春、曾慶紅等先后到企業視察,對公司借助民族特色資源優勢、積極開拓搶占國際市場、傾力帶動民族婦女就業、扶貧成效明顯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
一、轉變民族婦女就業觀念,帶動貧困家庭增收脫貧
撒拉族自治縣是一個以撒拉族為主的,撒、回、藏、漢族聚集的國定貧困縣,群眾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宗教色彩較濃,思想觀念保守,社會經濟事業發展滯后,特別是貧困村少數民族婦女受教育程度低,基本處于文盲或半文盲狀態,平時很難走出家門,更談不上打工就業。民族用品有限公司屬勞動密集型、外向型企業,需要大量的農村婦女勞動力,這就為民族地區婦女走出家門、實現就業、增收脫貧搭建了平臺。近年來,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用工條件和環境的不斷改善,公司在帶動少數民族婦女實現就業、增加收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和提高民族婦女地位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年企業創辦至今,累計吸納撒拉族婦女就業3650人次,回族婦女1161人次,藏族婦女438人,家庭年均收入達到了5000元以上,使貧困家庭實現了穩定脫貧。
二、提供就業平臺,加強技能培訓
地區雖屬我省東部農業區,人均耕地面積少,且大部分耕地屬淺山和腦山區,糧食作物產量低,農民增收困難。公司創建與發展,為海東地區初高中畢業女青年提供了很好的就業平臺,每年吸納500多人到公司就業。以互助縣為例,累計吸納互助籍女青年就業3868人次,直接經濟收入達2785萬元。撒拉族婦女韓秀花動情地說:是公司讓我們走出了家門,當上工人,實現了就業,每月都有穩定的收入,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成了現實。我們太幸運了,我們會象對待自己的家庭一樣維護公司的聲譽,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當好主人。
公司領導始終認為:大量的農村婦女成就了公司的發展,公司也應該讓這些人員在公司這所大學校里獲取更多的知識和營養,從而使她們增強就業創業的本領。他們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近年來,公司積極協調勞動部門及職業學校,對企業就業人員進行了全方位的培訓,累計培訓人員達3800人次,并有862人通過了勞動人事管理部門的技能鑒定。同時,公司也把企業變成了一所大學校,利用一切機會加強對公司的教育引導和再培訓,把公司變成了名符其實的農民工就業培訓基地,使企業就業人員得到了更多的實惠。
三、積極創新帶動模式,投身扶貧開發事業
為帶動更多的農村富余婦女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實現增收脫貧目的,公司借助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平臺,繼續使產業鏈向貧困村延伸和拓展。年縣扶貧辦以村、村、為試點,鼓勵農戶將整村推進入戶資金作為“股本金”集中投入到公司,公司保證每戶每年500元的固定分紅,每戶吸納1人就業,使貧困農戶年均增收7000余元。并以公司資金作抵押,確保企業出現風險時,優先償還農戶全部本金。這樣既解決了企業的資金瓶頸和廠房困難問題,也促使貧困農戶聯合起來,增加了抗風險能力,為穩定增收脫貧提供了保障。同時,公司采取租用民房、分戶經營的方式,在“村企共建”村縣村15個農戶家里設立了加工點,每戶安排8臺小型設備,由貧困戶為企業加工半成品。通過這種村企聯動模式,使撒拉族貧困婦女足不出戶實現了就業,目前在該村解決就業人員256人,人均月收入500—800元,熟練工達到1000元以上。公司計劃3年內在全縣設立300個加工點,解決6000個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國務院扶貧辦范小建主任參觀了公司后,對貧困地區村企共建、實現雙贏的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
同時,公司還積極參與扶危濟困、捐資助學、公益事業建設等,真誠回報社會,回報家鄉人民。公司連續8年對村共100名貧困學生進行了資助,支付2名代課教師的全部工資,并計劃捐資50萬元,修建村小學;捐資200多萬元為貧困村實施人飲項目1項,硬化村級公路1.5公里;“.”地震災情發生后,公司組織全體員工為四川災區捐款5萬余元。公司的扶貧濟困善舉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