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經驗交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市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是一個新興的環保型生態城市,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譽。市轄5鄉2鎮1場,有130個行政村、528個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54.3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89萬人,總耕地面積57萬畝,人均耕地面積4.5畝。
長期以來,市立足實際,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積極探索,努力進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集體經濟逐步發展壯大,初步形成了“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的局面。2002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552.96元,較上年增收326.69元。全市農村集體積累資產達862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2924萬元。2002年集體經濟實現當年收入3640萬元,其中:承包集體土地12.2萬畝,收入1834.56萬元,占50.4%;承包果園2.4萬畝,收入728萬元,占20%;出租房屋收入327.6萬元,占9%;經營村辦企業97個,收入436.8萬元,占12%;出售集體木材收入242.24萬元,占6.6%;其它收入72.8萬元,占2.2%。集體經濟收入在50萬元以上的村12個,10萬元以上的村41個,5萬元以上的村47個,萬元以上的村30個,平均每個村的年收入達到28萬元。全市農村集體積累銀行存款余額達750萬元。
總結幾年來的實踐經驗,我市在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和體會是: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實行集體經濟發展目標責任制
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發展集體經濟作為一項硬任務,納入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之中,統一部署,狠抓落實。一是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結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教活動,使各級領導干部進一步拓寬視野,提高認識,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關鍵環節來抓。使廣大農村基層干部充分認識到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是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經濟保障。二是成立了市、鄉、村三級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領導小組,層層簽訂責任書,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任務指標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考核相掛鉤,實行問題在一線解決,政績在一線考核,辦法在一線產生,形成了人人有任務,村村有目標的良好局面。三是進一步加大了村級財務規范管理的工作力度,先后制定下發了《市農村集體資金使用管理辦法》、《關于認真開展鄉村財務審計,切實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意見》、《關于加強集體資金管理的通知》及《市農村經濟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文件,并建立健全了鄉村集體資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對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集體積累,加強集體資產管理進行認真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
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斷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我市各鄉鎮場地域條件差異較大,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采取“抓重點、攻難點、樹樣板、傳經驗”的辦法,推動了農村集體經濟的全面發展。
1、規范集體土地的承包管理,增加集體收入。集體土地、集體果園承包是我市各鄉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效益如何,與承包地的管理有著直接關系。2000年以前,集體土地、果園承包沒有統一規范,承包價格參差不齊,多的幾百元,少的幾十元,隨意性較大;承包合同不規范,沒有統一的文本,有的有合同,有的沒有合同,合同兌現率低;承包土地過程中沒有采取競價承包,人情包、親屬包、干部包、倒賣轉包等現象突出,導致集體收入流失等。針對以上問題,我市自2001年開始對各鄉村集體土地、果園面積進行全面核實,確定權屬關系,對發包形式、合同文本做出統一的規定,印制合同文本,對土地、果園承包價按
一、
二、三類分等定價,對承包期限按《土地承包法》執行,并制定增長比例,對全市承包費用的收支情況進行認真細致的清查,徹底改變了過去集體土地承包管理粗放、效益低下、資產流失的現象,逐步使我市集體土地、果園承包步入規范化管理的軌道。通過三年來不斷加強對集體土地的承包管理,目前各鄉村集體土地承包效益不斷提高,全市平均每畝承包地收入在150元以上,果園承包費收入每畝在300元以上,分別比2000年以前增加一倍以上。
2、堅持多業并舉,興辦村辦企業,增加集體收入。我市積極引導鄉村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充分發揮各地優勢,堅持多業并舉,興辦村辦企業,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子。一是資源開發型。依托當地資源興建沙石場、紅磚廠、木材加工廠等,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二是加工增值型。依托當地的產品優勢和勞動力資源,實現農副產品加工增值。三是綜合服務型。利用地緣優勢,興辦商貿、三產等綜合服務企業,增加集體收入。四是股份合作型。村集體以資源入股,農戶以土地出租和轉讓等入股的形式,積極吸引外資,實行“村戶商”合作經營。全市鄉村利用資源優勢收入達到764萬元。依干其鄉阿蘇克村近三年來投入百萬余元興建的市場2個、面粉加工廠1個、酒店2個,每年僅上述5個企業收入就達55萬元。
3、立足實際,發展特色農業,增加集體收入。我們注重挖掘本地資源優勢,在突出特色上動腦筋,在鞏固壯大集體經濟增值上做文章,充分利用村集體的“三邊四荒”、閑置水面、林木資源、空余場地等發展集體果園、大棚溫室、畜禽魚類養殖,再進行承包、租賃等,提高效益。依干其鄉巴格其村黨支部認真分析了承包集體土地每年每畝僅收入100多元的情況,認為如果將集體土地種植果園后再進行承包效益將會更好。因此,村黨支部決定,將村集體土地505畝種植成果園承包出去,目前每年僅此一項就收入26萬多元,平均每畝收入在500元以上。依干其鄉依干其村過去也是一個貧困村。黨支部通過市場調查和論證,依托城郊良好地域優勢,近幾年先后引資興建了多浪牛羊屠宰中心,興建占地50畝的牲畜養殖小區,200畝的名優苗木組培示范基地、30畝的特色花卉種植基地,兩個占地共240畝的旅游觀光農業小區,發展特色農業。2002年,該村集體資產達到530萬元,每年收入在60萬元以上。
4、減少非生產性支出,增加集體收入。各鄉鎮場合理確定干部補貼,嚴格按照村經濟發展狀況、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年終干部考核政績等多種因素確定干部補貼,規定最高不得超過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5倍。同時,還通過精減村干部,實行村、組干部交叉任職,減少工資支出;實行“供水到戶”,減少水管人員工資支出;嚴格執行“四報兩刊”征訂制度,控制日常行政性支出費用,禁止村集體以現金支付等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減少非生產性支出。2002年,我們對全市45%的村財務收支情況進行了抽查審計,結果顯示,村集體收入在穩步增加的基礎上,支出比往年減少了12%。
5、加大清欠力度,增加集體收入。采取積極穩妥的辦法,循序漸進,集中時間,集中人力,清除債務,及時回收欠款、違規資金。對于基層干部違規欠款資金,市委作出決定,限期退還,否則給予黨紀處理等;對于農牧民欠款,我們結合秋收季節做好欠款回收工作,對有償還能力的限期退還,一次還不清的,訂出還款計劃,按計劃退還。截止2002年底,已收回各類拖欠款1300萬元,清欠率達65%。近三年來,我市各村無招待費用支出,基本實現了零控制。
三、配強班子、多方扶持,努力創造發展集體經濟的良好環境
1、選準配強村支部書記,加強村級班子建設。近年來,我市各級黨組織抓住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集中整頓后進村黨支部的機遇,培養、選拔了一大批年紀輕、文化高、有開拓進取精神、會辦事、能辦成事、群眾信賴的優秀黨員任村黨支部書記,使全市村黨支部書記的平均年齡由過去的43歲下降到38歲,比調整前下降4.5歲。三年來,全市共集中整頓后進村黨支部32個,轉化升級21個,調整村支部書記37人,占村黨支部書記總數的28.44%,新公選村委會主任30人,占村委會主任總數的23%。同時,加強培訓,提高村干部的理論水平和適應市場的能力,使他們既懂黨務,又懂經濟。為了更新村干部思想觀念,解決發展集體經濟信心不足的問題,這幾年來我市依干其鄉、良種場、喀拉塔勒鎮、拜什吐格曼鄉等黨委、政府都先后由鄉鎮領導帶隊組織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前往內地或北疆學習考察先進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壯大的成功經驗,從而進一步增強農村基層干部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如喀拉塔勒鎮波斯坦村黨支部書記買買肉斯坦木同志在參觀學習江蘇省華西村后,深受啟發和教育,回來后,集思廣益,廣開門路,興辦村辦企業,規范土地、果園承包,不斷加大村集體積累,建設奔小康示范村,為我市農村基層組織樹立了榜樣。
2、明確任務,落實激勵措施。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過程中,各鄉鎮場制定了各種激勵措施。普遍建立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責任制,把發展集體經濟成效作為干部考察、使用和獎懲的重要依據,使村干部的報酬增長與集體經濟的發展、集體積累的增加有機掛鉤,形成內在的激勵機制。對發展集體經濟做出突出貢獻的干部,給予獎勵,激發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2002年全市用于村組干部報酬補貼達到97萬元。對集體經濟發展緩慢的村,近幾年,我們采取抽調工作組,結合基層組織配套建設工作對村級班子進行教法扶志,幫助他們分析現狀,理清發展思路,制定適合本村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子,如良種場場部二隊、場黨委因勢利導幫助該村制定優惠政策,放開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積極鼓勵群眾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該村共84戶,其中有40%以上農戶從事二三產業外出勞務創收,60%的農戶大力發展庭院飼養奶牛,50%的農戶將土地反租倒包發展蔬菜業,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又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來,帶動特色產業的發展。同時,村集體經濟還通過土地承包、管理、房屋出租等有效途徑,不斷發展壯大,目前,該村居民點建設已按規劃要求順利完成,已初步呈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精神面貌。
3、多方幫扶,營造良好環境。對一些自然條件差、長期經濟落后的后進村,市、鄉兩級都采取了“領導聯、單位包、干部掛”等辦法,積極為集體經濟發展“開綠燈”、“架金橋”。三年來,全市共抽派1200多名干部包村抓點,解決存在的實際問題。相關部門為集體經濟健康發展提供寬松環境、優惠政策和必要的服務與支持,形成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良好氛圍。托普魯克鄉尤喀克喀勒喀克村原集體經濟收入不多,我市實行對口支援扶貧幫困工作以來,市工商聯進駐該村幫助村黨支部更新觀念,理清了發展集體經濟思路,制定了一系列發展管理集體經濟的辦法措施,使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到目前為止,該村每年集體收入達到30多萬元,切實解決了“有錢辦事”的問題。
四、實行村務公開,完善民主理財,不斷推進集體經濟穩步增長
1、實行“三級審批”,加強財務管理。我市在各鄉鎮場普遍實行了“村有、站管、鄉監督、市調控”的管理制度。在村級財產所有權和使用權不變的前提下,由鄉鎮場農經站統一管理村級集體資產。村級財務開支采取民主協商一只筆審批制度,審批權限以外的資金必須報批,即500元以內的資金由村委會內部審批,500-1000元的由村委會組織討論通過后由鄉農經站審批,1000-5000元的由鄉(鎮)場主要領導、鄉(鎮)場財經領導小組審批,500元以上的資金使用,村黨支部、村委會必須召開黨員代表、村民代表會議集體研究后報批。從而使村級資金管理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監督機制和“自下而上”的報批機制,杜絕了資金濫用現象的發生。
2、全面推行“三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全市各鄉鎮場都為村級組織制定了統一規范的村務、政務、財務公開內容,建立了公開欄、意見箱和接待日等,定期以村民大會、張榜公布等形式,向農民公開村務、政務、財務,使公開面達到100%,規范率達到95%以上,做到了村里的大事由村民作主,村民關心的事務都實行公開,把知事權、議事權、監事權交給群眾,從制度上、機制上保證“三公開”工作順利進行。
3、加強村級審計,完善民主理財。我們把群眾最關注、反映最強烈的村級集體財務管理問題作為工作重點,實行每2年對村級財務審計一次,每半年檢查一次的制度。從整頓鄉、村兩級帳目入手,采取自查自糾與重點清查相結合的辦法,對村級財務進行清理整頓。抽調得力人員組成清財工作組進駐重點村開展專項治理。在清查審計過程中,每個村都先后成立了由農民代表參加的村民理財小組,吸收群眾參與監督管理,增加財務工作透明度。通過清查,摸清了底數,規范了制度,變“糊涂”帳為“明白”帳,變“擔心”帳為“放心”帳,并把清查結果公之于眾,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
五、用集體資金造福于民,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近年來,我市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教活動為契機,將合理使用集體積累資金與基層組織建設、村民自治等工作有機的結合起來,在每年年初的村民大會上,組織村民對當年集體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提議、表決,制定出各村全年的村集體積累資金使用計劃,并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公開,確保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2002年,全市130個行政村集體累計支出3450萬元,用于農村兩個文明建設方面,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生活環境。其中,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1251萬元;用于農村固定資產投入支出883萬元;用于解決干部、“三老”人員補貼139萬元;用于農村貧困戶、五保戶生產生活補助174萬元;用于解決農民醫療衛生補助41萬元;用于支助中小學校舍改造、改善教學條件、資助農牧民大中專學生補助725萬元;用于搶險救災57萬元;用于文化宣傳、計劃生育、報刊征訂等其它支出180萬元。村集體資金使用的有效管理,不僅改善了農村整體面貌,密切了干群關系,樹立了村干部在農民群眾中的威信,而且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特別是村組干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增強了農村基層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
存在的問題
我市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總體水平不高。二是集體收入來源渠道單一,大多數村的集體經濟主要來源依靠集體土地承包。三是集體經濟發展中技術含量高、產品上檔次、競爭力強的村辦企業不多。四是部分村級班子對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思路狹窄,干部往往強調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等客觀條件,不能立足資源優勢求發展。五是個別村還存在著財務管理混亂,村干部侵占營私的腐敗現象。這些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必將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今后的打算
1、進一步提高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重要性的認識,轉變村干部思想觀念,切實解決村集體經濟無實力,發展生產無財力,提供服務無能力,干部說話無威力的問題,以增強村級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號召力。
2、加強村級班子建設,選好選準帶頭人,制定發展集體經濟規劃目標,努力使我市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在2010年達到4800萬元以上。
3、加大管理監督力度,嚴格規范集體經濟管理使用,加強對村級財務人員的培訓,實行村級財務人員委派制。并加大清欠力度,進一步做好村干部違紀款和農民形成的歷年欠款的清收工作。
4、制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辦法,盤活現有資產,防止集體資產流失,不斷拓寬聚財渠道,將有限的集體資金除用于為民造福公益事業外,規定集體經濟40%用于擴大再生產,以進一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各位領導、同志們,雖然我市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與各兄弟縣市發達地區相比,與上級領導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今后我市將繼續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進一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經濟的實力,為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