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財政局財政支農資金整合經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組織保障到位。
為使我縣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工作能順利開展,我縣涉農部門高度重視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工作,不斷完善部門職責,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并按照“政府領導、財政牽頭、部門配合”的協調機制,積極建立和健全我縣縣級財政支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機制。一是明確部門分工。項目的管理、組織實施、檢查驗收等工作均由主管部門根據行業分工,分別牽頭具體負責;項目資金的申請、撥付、報帳及監督等管理工作由各級財政部門負責。二是落實整合措施。第一,完善現行支農資金管理制度。結合“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年”活動,縣財政局按照資金分配規范、資金使用有效、管理監督嚴格、職責效能統一的要求,對現行支農資金使用管理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避免互相矛盾抵觸和彼此交叉重疊。第二,清理現有專項資金。按照“并、轉、停、整”的原則,對現有專項資金認真進行評估論證和清理。第三,建立有利于支農資金整合的預算分配機制。第四,建立健全支農資金的管理監督機制,采取得力措施,確保資金使用安全。第五,建立支農資金整合協調工作機制,形成在同一項目區資金的統
一、協調互補和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口管理的“統分”結合的工作聯系制度。
一是努力增加資金投入。用足用好省、州幫扶政策和國家產業政策,積極上報各類投資項目,爭取得到上級更多的資金投入。二是整合財政支農資金。以主導產業或重點建設項目為資金整合平臺,整合各類支農專項資金,統籌使用,建立規范高效的政府支農資金管理體制,切實發揮支農資金的整體效益,使財政在支持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三是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組織發動群眾捐資投勞,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四是掛點聯系,結對幫扶。在明確我縣新農村建設總體目標的前提下,為進一步整合社會力量,發揮部門優勢,齊心協力建設新農村,縣五班子領導分別掛點聯系全縣各鄉鎮新農村建設,并選擇了68個縣級部門做為全縣新農村試點村的縣級掛點聯系部門,落實工作職責,督促、指導、幫助掛點聯系鄉鎮、村委會開展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建立健全了幫扶激勵機制。各級掛點聯系部門通過爭取政策、資金扶助、無償服務、免費宣傳等不同方式,力所能及的對新農村試點建設給予幫扶,確保了我縣幾年來新農村建設試點和縣、鄉、村新農村試點的順利開展。
(三)明確原則,資金使用到位。
在整合支農資金項目選擇環節上,一是科學規劃、突出重點。依據我縣農業經濟和農村社會發展規劃,確定1-2個主導優勢產業項目,以項目發展規劃來確定整合資金的年度實施計劃和工作重點。二是先易后難、穩步推進。采取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實施的方法,分步推進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工作,先行試點,總結經驗,完善機制,逐步擴大整合范圍。三是改變過去只為爭取上級財政投入才進行的消極整合,通過充分理解整合的重要現實意義,從自身找準資金整合的突破點,以實在的項目成效、可行的體制機制措施、完善的成功經驗來爭取省州更大支持。
我縣財政整合試點資金集中重點支持了兩類項目建設:一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是支持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根據當地群眾反映強烈的難點、熱點問題,集中資金、突出重點,認真做好農村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和水利工程歲修工作,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生產能力。
(四)突出平臺,資金監管到位。
一是以新農村建設為平臺,采取直接統籌和銜接統籌相結合,縱向通過縣、鄉、村三級共建,橫向要求各部門同心協力,集中全力抓好51個新農村建設,給每個自然村的支持資金達到至少15萬元以上。
二是以農業產業發展為平臺,歸并整合產業發展資金和零散資金。我縣農業資源十分豐富,但由于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農產品科技含量低,質量不優,品牌不響,競爭力不強,產品有特色而沒有優勢,產業有優勢而沒有規模。近年來,由財政部門牽頭,聯合農口部門,以優勢產業為抓手,整合農業產業化項目資金、林業產業化項目資金。
三是以農業生產發展基礎設施為平臺,集中整合資金,解決農村水利設施問題。
按照上述三種模式,統籌規劃、合理安排使用整合資金,形成一種左右聯合、上下聯動的支農資金整合態勢。針對財政支農資金整合項目資金來源渠道廣、涉及部門多的特點,我縣根據項目屬性,要求整合試點實施的計劃項目,要在縣委、縣政府的統
一領導下,由縣財政部門會同各農口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我縣各部門注重加強對項目資金的監管,定期督促檢查試點縣整合資金的使用情況,建立一種及時向省州財政反饋資金整合進展情況的制度。在項目管理上,一是完善項目立項機制,規范項目立項行為;二是強化約束機制,實行工程招標制、物資集中采購制和資金報賬制;三是完善監督機制,實行管理責任制、工程監理制和監督跟蹤制、監督抽查制;四是建立全縣支農專項項目庫,對各地整合的優勢產業項目統一進入項目庫進行管理。
二、整合支農項目資金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產業培植初顯成效,農民收入穩步增加。
圍繞先進生產進農家,結合全縣資源分布和區位狀況,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繼續著力抓好糧、煙、畜、核桃、蠶桑等特色產業,積極培育壩區、半山區優質糧煙經濟帶、蠶桑產業經濟帶,山區核桃、板栗林果特色產業經濟帶,建設優質糧煙、核桃、蠶桑、養殖專業村,一村多業,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的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農村經濟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農民產業增收,帶動了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二)基礎設施得到改善,村容村貌明顯改觀。
通過整合水利、林業、交通、農業、扶貧等項目,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加強了農業和農村水、電、路、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村容村貌得到了明顯改觀。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通過村間道路硬化、文化活動室建設、架水、改廁等項目實施,使貧困村臟、亂、差面貌得到有效整治,村社面貌煥然一新,貧困人口素質得到提高,精神面貌有了明顯轉變,崇尚科學、文明進步、勤勞致富已成為群眾追求的時代新風尚。農民學科技,比致富的風氣越來越濃厚,脫貧致富的積極性不斷高漲。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已被“寧可苦干,決不苦熬”的堅強信念所代替,封閉自守,小滿即安的小農意識已變為主動開拓市場,加快發展的自覺行動。(
(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農村文化活動得到豐富。
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積極推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鞏固提高“普九”成果,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突出村文化室、文化活動場地建設,完善村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加強新型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培強新農村建設農民主體,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通過全縣大力開展以黨支部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把扶貧濟困同五個好目標結合一起配套抓,有力地解決了一大批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和生產生活中實際困難,既融洽了黨群干群關系,增強了群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正踐行了“三個代表”,又有效提高了基層組織帶領群眾解決溫飽的領導水平和工作能力,鞏固了基層黨組織在農村的核心和作用。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各種文體活動,進一步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四)基層民主進一步擴大,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深入實施“云嶺先鋒”工程,永葆共產黨員先進性,加強基層組織陣地建設,提高黨員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本領。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搞好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擴大基層民主,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引導農民自主開展新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形成了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建設新農村的良好局面。
(五)促進了多元化農業投入機制的形成
我縣在整合支農資金試點中,明確“政府補助、補貼為輔,農民自籌、投勞為主”,通過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機制,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引導、鼓勵和激發全社會特別是廣大農民群眾共建共享新農村的熱情,充分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項目實施以來,農民自籌及投勞折資5000多萬元。
(六)有效整合各個職能部門的支農力量
按照“圍繞項目建產業、圍繞產業建基地”的原則,以項目、產業或區域規劃來設計項目、爭取資金,努力實現建設項目集中、建設地點集中、資金投向集中的要求,以項目整合帶動資金整合。對縣發改委、交通局、財政局農開辦、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畜牧局、扶貧辦、國土資源局等部門實施的項目和計劃申報的涉農項目進行統一清理,由財政部門進行歸類匯總,納入支農資金整合項目范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堅持項目實施主體不變,由縣級有關部門和項目實施鄉鎮相互配合,負責搞好項目的規劃設計和實施,督促工程建設單位嚴格按項目計劃進行施工,做好項目的監督管理和檢查驗收工作。同時,將項目的爭取和實施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并通過以獎代補方式適度解決部門工作經費。?
(七)在整合支農資金過程中完善了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制度
**縣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把陽光操作貫穿于項目管理的全過程,在整合支農資金過程中進一步完善了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制度,具體包括:完善項目公示制,規范公示的組織、范圍、內容、形式和公示反饋情況的處理,廣泛接受農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監督;完善項目招投標制;完善項目監理制,細化監理范圍及內容、監理合同與監理程序、監理單位和監理人員的權利與義務,發動項目區群眾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督;完善竣工工程管護制度,工程竣工后,鄉鎮和村社層層簽訂責任書,落實管護資金和管護人員,對工程設施實施管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