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班級德育體制的建立與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德育工作應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性,使德育活動既成為塑造學生靈魂、陶冶學生情操的過程,更成為學生自我實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發展綜合能力和提高自身素質的過程。為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教學實踐中我積極探索德育工作主體參與模式的構建,使學生有組織、有目標地廣泛參與班級德育活動,總結出了以下幾條途徑。
一、學生參與管理
組織全體學生參與班級的管理,不僅為班級的管理增加了生力軍,而且為學生德育實踐提供了新舞臺。在新組建班集體的時候,讓每一位學生談談在他們心目中的優秀班集體是什么樣的,在每一位學生所寫的基礎上總結出優秀班集體的特征,然后由學生在學習學校《學生手冊》的基礎上共同探討要達到優秀班集體的目標需要做到哪些標準,在此基礎上訂立我班學生共同要遵守的班規、班紀。此后,我并不急于選班委,而是由每一位學生擔任一天值日班長,負責班級一天的學習生活。同時與學生商量好每天放學前要有總結,紀錄班日志,每一周要有周總結。遇到問題,交由班會(每周二下午第三節)討論解決。這樣做,就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從管理者的角度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同時又能體驗管理者的社會責任;有利于學生樹立責任感,有利于學生學會自理,學會自律,學會自控,學會理解;更有利于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的形成。
二、學生參與活動
盡可能多地利用各種契機組織德育活動(主要是主題班會)是實現德育目標的重要途徑。我結合本班的實際提出問題,由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需求和社會發展,自定活動的內容、方案,然后由老師協助組織實施、召開主題班會.這是一個引導學生思維,發揮學生創造力的過程。比如,剛接新班時,為了使學生明確自己前進的方向,我向全班提出:優秀班級應該優在哪兒?用一節班會的時間,先由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本著對班集體負責也對自己負責的原則,認真思考并寫在紙上。在此基礎上,全班分組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的同時,班主任隨時了解進展,并給與啟發和指導。之后,召開班委會,要求他們在同學們討論的基礎上設計組織一次班會,解決這個問題。經過歸納整理,班委們設計了五個大的方面:規范、道德、學習、活動、能力。再由全班同學分組去找相關的材料,要求不要簡單說教,要以使人印象深刻的形式在下次班會上展示介紹,我的主題班會準備階段一般采取這種模式。這樣,德育活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學生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積極主動性發揮得更好,使德育活動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同時,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發揮了創造力,鍛煉了能力,也提高了認識水平。當然,在平時,班主任還要善于觀察把握教育契機,隨時召開多種形式的班會,可以走出去,請進來,這樣的教育效果較好。比如,期中考試后的學習經驗交流會可以開成記者招待會的形式,學生反響特別好;利用班會時間讓學生到社會上去體驗雷鋒精神;讓學生設計組織召開一次新世紀的模擬家長會;國慶節組織“偉大的祖國"攝影或繪畫比賽;教師節除發動學生慰問現任教的教師外還要求他們去各自學校看望以前的老師,也可邀請學生以前所在學校的教師來參加我們的班會,共享教育資源;從人文和環保出發設計現代校園環境組織“我愛我的班集體"演講會等等。
三、學生參與實踐
學生參與學校、家庭、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觀察現象、了解事實、分析原因、體驗生活與人生,真正為學生的未來著想,使他們獲得生存的能力。2004年暑假,我把本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由學生選出組長,與家長聯系,到家長的單位去進行采訪和調查。由學生擬定題目和調查方案,以小組為單位,撰寫了調查報告。調查中學生體驗了一種職業,初步了解了社會需求,鍛煉了學生的能力,而且使學生普遍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組織學生到校園里進行義務勞動———清理綠籬中的垃圾和白色污染,開展勞動競賽。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學會了合作,體驗了集體的力量,更樹立了環保意識。
四、學生參與模擬
在德育活動中,創設模擬情境,讓學生進入某種角色體驗。如模擬新聞會、模擬記者招待會、模擬競選演說、模擬法庭、模擬招標會、模擬申奧現場、模擬世貿談判等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體驗社會,經歷角色的語言、行為、心理,既受到生動的教育,又磨練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輸信息和口頭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中專生,他們更需要盡量多地了解社會,鍛煉自己在社會中生存的能力。
五、學生參與評價
德育活動中學生參與對自己、他人、班集體的評價,使德育活動更具有方向性、規范性、完整性。我在上學期就組織了學生對于班委的評價活動。學生制定班委的評價標準,制定了一些調研題目。如:“你認為哪些班干部能做到以身作則、嚴于律己,能起到榜樣的作用?”,“你認為哪些班干部能做到敢于管理、嚴于管理,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你認為班委會的管理有力度嗎?”,“你對哪些班干部不滿意,原因是什么?”等等.調研之后,把調研的結果反饋給班委會,并向全班公布。學生參與評價他人,同時也是自我完善過程。使學生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做,從而向德育目標靠得更近。
六、學生參與科研
搞科研是為了使教育達到更好的效果。教育科研的主體是學生。科研課題的制定都應是從學生的實際和社會的需求出的。既然這樣,科研就不能一廂情愿,應該得到學生的認可。在向學生講明了科研的目的和對他們成長的幫助后,向學生進行調研,征求意見。還要引導學生與實驗教師共同學習相關的理論,自覺地調整自己,自覺地配合投入科研,以達到科研的最好效果。
七、結束語
立體德育模式的構建,需要著重加以說明的是:學生的主體參與,不能排斥老師的指導。教師決不能完全放手,要給與學生必要的指導。同時要善于利用學生的成功體驗,引導他們不斷向高層次攀登。出發點在于充分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使學生的所得能夠延伸到課堂教學和社會生活之中,使學生全方位地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