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比較法對初中語文教學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比較法是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指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歸類比較,使學生明確知識構成規律,系統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的一種方法。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比較是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兩種性質相同或不同的對象同時出現可以產生強烈的刺激,有利于活躍思維。比較的方式主要是求同法和求異法。或同中見異,或異中見同,以此開拓學生思路,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思辨能力、聯想能力、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理解得更深刻。比較的內容是豐富的,可以是橫向比較,也可以是縱向比較。對文章而言可以是單篇比較,也可以是多篇比較,可以對文章的人物形象、主題、文題,結構、表現手法等多方面作比較,也可以對字詞、語法、修辭等作比較,下面舉例加以說明。
1人物形象的比較
初中語文課文《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范進中舉》中的范進,都是受封建教育思想毒害至深的知識分子形象。兩個人物身上有著許多共同點,如迂腐、善良,在貧困中苦苦掙扎,并牢牢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信條。兩個人物的命運都是可悲的,一個是強撐著讀書人的架子,不肯脫下標志身份的長衫,使悲劇在他自身的炫耀中升級;一個是夢寐以求從科舉階梯爬上社會上層,使悲劇在他發瘋的追求中升格。在人物結局上,吳敬梓讓范進中了舉,而魯迅讓孔乙己“連半個秀才都撈不到”,這是因為吳敬梓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是通過嘲諷來表現他蔑視封建科舉的態度,而魯迅要批判的卻是整個吃人的封建制度。講課時把兩篇文章的主人公作比較、能使學生對人物形象了解得更清楚。
2文題的比較
文題是文章的眼睛,理解文題能夠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初中語文課文《品質》和《絕品》兩篇文章的文題都含有深刻含義,我引導學生將兩者進行比較,體會文題的深刻含義。品質的雙重含義:一是主人公制作的靴子品質一流,無與倫比;二是主人公人格精神偉大,品質無雙。小說中人物的品質決定了靴子的品質,靴子的品質又彰顯人的品質,二者密不可分。《絕品》這個題目也有這個特點,小說表面上寫藏畫是個極品,也寫裝裱技術是個極品,同時小說中人物也擁有絕美的品質。兩個文題表層含義都是突出某一具體事物的品質,深層含義卻在于彰顯人的品質。理解了文題的深刻含義也就能理解作者對于人的品質的贊美。
3寫法的比較
《曹劌論戰》、《捕蛇者說》和《送東陽馬生序》在寫法上有共同之處,都運用了對比的寫法。講解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曹劌論戰》中將曹劌的遠謀與魯莊公的“鄙”進行對比,突出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運籌帷幄,而《送東陽馬生序》將自己青年時期艱苦的求學經歷與同舍生的優越條件進行對比,將自己的求學艱苦與太學生的學習環境進行對比,通過這些對比突出學業的精深造詣來源于勤的主題,達到勸勉馬生的目的。《捕蛇者說》則是將捕蛇者三代的生存情況與其相鄰的生活進行對比,突出“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主題。三者都運用了對比手法,但對比的內容卻不同,這主要取決于作者的寫作目的,是為文章主題服務的。
4題材的比較
不同題材的作品可以反映相同的主題,相同的題材的作品由于作家的創作意圖不同,其思想和主題也可以不同。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比較法進行閱讀。通過比較相同題材不同主題的作品,引導學生更好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例如:同樣是寫雪,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在寫北方大雪奇寒的景物的同時流露出作者與友人分別的依依不舍之情;而的《沁園春•雪》在描寫北方雪野壯闊美麗的景色的同時,借景抒情,表達了對當代無產階級英雄的贊美之情。
5文章結尾的比較
一篇文章的結尾往往是畫龍點睛之筆,是文章主題的升華部分,因此應重視對文章結尾的分析。初中課本九年級上冊《麥琪的禮物》一文的結尾非常精彩。原文寫生活拮據的德拉為了在圣誕給心愛的丈夫吉姆買個珍貴的禮物,千方百計節約開支,但是她無論怎樣節儉都無法完成心愿,萬般無奈之下,德拉狠心賣掉了自己讓“珠寶和首飾相形見絀”的金發,為丈夫祖傳的金表買了條白金表鏈,但當她將表鏈送給丈夫時,丈夫卻恍如夢中,原來吉姆賣掉了夫妻二人引以為傲的另一件物品———祖傳的金表。文章的結尾出人意料,德拉和吉姆都賣掉了自己最珍貴的東西,給對方送的禮物都變成了最無用的東西。可以改寫一個結尾讓學生比較:“德拉將白金表鏈交給吉姆,吉姆很開心,將一個甜美的吻作為禮物送給德拉。”讓學生與原文結尾作比較。文章的主題雖沒有變化,歌頌的仍是貧苦人最真摯的愛,但是卻失去了歐•亨利小說獨特的風格:含淚的微笑。
6不同體裁的比較
相同的內容用不同的表現形式,效果也會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引導學生將不同文體進行轉換,例如我讓學生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改寫成優美的散文,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改寫成課堂戲劇,為朱自清的《春》配上精美的畫面等等,體會不同體裁的不同表達效果;我還將《龜雖壽》和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進行比較,體會不同表現形式中展現出的相同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情懷。
7同一作家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
同一個作家,由于人生經歷的不同,作品的風格也會不同。引導學生對比閱讀同一作家在不同時期的作品,能夠更好的理解作家作品。李清照素有“婉約詞宗”的美譽,從她詩詞中所流露出的神韻,不僅表現在她作為一位女詞人所具有的卓越超群的才華和孤傲超曠的氣質,還表現在她的不同時期的風格迥異的詞中。因此在教讀李清照的《醉花陰》時,我將其早期作品《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晚期作品《聲聲慢》(尋尋覓覓)與之比較。
通過比較閱讀,讓學生理解李清照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她的詞作也隨著她生活的變化而變化著。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對大自然的描繪,對真摯愛情的抒發,清新明麗,意境優美;南渡后,悲傷于自己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臨著民族的災難,故而其作傷時感世,悼亡思鄉,沉郁感傷。《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其早期作品,在這首小詞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在青年時代活潑開朗的性格,無拘無束,無憂無慮的生活,作品中洋溢的蓬勃朝氣和對大自然的由衷熱愛。而《醉花陰》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后所寫,它通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情懷。早年,李清照過的是美滿的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作為閨閣中的婦女,由于遭受封建社會的種種束縛,她們的活動范圍有限,生活閱歷也受到重重約束,即使象李清照這樣上層知識婦女,也毫無例外。因此,他們對愛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體驗也更細膩一些。所以,當作者與丈夫分別之后,面對.單調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來抒寫自己的離愁別恨了。這首詞雖并未直接抒寫獨居的痛苦與相思之情,但這種感情在詞里卻無往而不在。
《聲聲慢》是她晚年的名作,更是她自丈夫趙明誠死后遭遇兵變,只身南下,顛沛飄零、寄人籬下諸種人生況味的寫照。喪夫之痛,家破之悲,亡國之恨,流亡之苦,孀居之愁,充塞在女詞人胸中,蕩氣回腸,這濃愁在詞人筆下化為心靈絕唱。通過對李清照不同時期詞作的解讀,學生很好的理解了李清照的生活經歷和情感歷程以及其詞風格的改變,對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較法不但運用于對文章的解讀中,對于語文基礎知識中學生容易模糊的地方,用比較法也可以使知識明朗化。如學生對含有“像”“好像”這樣詞的句子常常不加分析就當成比喻句,我給他們拒了三個例子作比較。(1)他好像困了,半天沒出聲。(2)他像咱班王剛一樣高。(3)車隊像一條河,緩緩流過長安街通過比較,使學生意識到:例句(1)和例句(2)中沒有喻體,“好像”和“像”分別是表示猜測和比較,不是比喻詞,因此(1)(2)句不是比喻句。例句(3)中有喻體,“像”是比喻詞,句子是比喻句。實踐證明,在教學中適當運用比較的方法,或者以舊比新而識其新,或者以粗比精,或者以正比誤而辯其真,可以提高課堂效果,增強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作者:葛鳳莉 單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