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對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大學生畢業人數越來越多,但是就業市場與人才培養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出現大學生就業難,企業卻招不到人的困境。從大學生就業市場供給與需求這一內在邏輯出發論證了供給側改革對于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適切性,認為高校的供給質量和水平與大學生就業情況息息相關。然后以供給側改革為視角分析了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集中表現,問題主要在于高校層次、專業結構、人才素質與就業市場要求的失衡。最后從高校這一供給主體出發,認為高校需要找準自身發展定位,優化專業結構、提高人才供給質量,從而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能力,實現人力資源要素配置的最優化。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就業競爭力;對策
經濟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著,為去除社會的無效供給,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了新思路。教育界人士也受到啟發,開始思考如何利用供給側改革這一思路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解決人才供給質量欠佳、大學生就業難等問題。本文也希望能夠借供給側改革的視角分析大學生就業市場中的結構性矛盾,使高校調整專業結構、注重人才培養質量等,以此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一、供給側改革的內涵
“供給側”來源于19世紀初法國經濟學家薩伊的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理論,即薩伊定理[1]。該理論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經濟滯脹時期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并且出現了供給學派。但是我國供給側改革理念的出現在背景上與供給經濟學有很大的不同,理論內涵與供給經濟學的理論學說也不盡相同,適應中國情境的供給側改革具有更加寬廣的內涵。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優化需求管理并且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供給側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也就是說供給側改革核心在于擴大有效供給,而擴大有效供給的關鍵在于優化供給結構,優化供給結構的前提又在于完善生產要素供給[2]。從供給側看,經濟增長取決于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等四大要素。其中,勞動力配置是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國經濟整體改革的突破口。大學畢業生作為新興高知的勞動群體,他們即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者,自然要優化他們的崗位配置,使他們在合適的工作崗位上發揮最大的價值。
二、供給側改革視角對于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合理性
供給側改革是由于經濟領域出現了產能過剩和產業結構失衡等一些問題而提出來的,同理,高等教育的擴招和民辦教育的發展導致大學畢業生規模粗放式增長,由此引發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問題。這二者都是供需失衡的結果,所以供給側改革對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有實際意義的。
(一)大學生就業市場也是勞動力市場的一個部分,其內在運行邏輯是人力資源供給與需求的匹配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高校是大學生就業市場人力資源的供給側,用人單位則是大學生就業市場的需求端。大學生就業的實質是高校專業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的對接,包括人才供需的數量、結構和質量上的匹配[3]。我們都知道高校具有培養人才和為社會服務的職能,這也充分反映高校提供的人才需要有實際的才能,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 需要。如果高校的人才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相脫節,高等教育人才供給產能結構性過剩,那么,高等教育對經濟新常態發展的人力資本支撐作用就會弱化。也就是人力資源這一要素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特別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后,大學畢業生數量年年遞增,所以人才供給在數量上出現了剩余。但是,由于大學發展過程中呈現粗放式增長,導致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從而出現了供需失衡的問題。既然是供需失衡的問題,那么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對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是可行的。
(二)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于以高校人才供給引領社會人才需求,使高校人才培養具有前瞻性高校人才培養應該具有超前性,這樣才能引領社會發展,不至于出現人才斷層的現象。長期以來,我們過分強調“市場導向”人才培養,實際上主要是以被動滿足“需求側”向就業市場輸送人才,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以供給側人才培養的超前性和創新性才能適應和引領社會需求,也導致高校培養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嚴重不足。更重要的是,大學人才培養有自己的特殊規律和邏輯,人才供給相對于市場需求具有長期性、滯后性和穩定性。比如當年熱門的專業,在讀完四年大學之后,可能就是冷門了。或者某一專業熱度過高,導致生源大量流進該領域,以至于該專業畢業生找工作時遇到太多“同行”,造成就業難的局面。因此,過分強調“市場導向”必然導致人才培養難以適應市場需求,進而產生各種形式的就業結構性矛盾。不管是從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內在運行邏輯還是大學人才供給應該引領社會發展這一理念來看,以供給側改革解決大學生就業中的矛盾都是比較合適的思路。
三、供給側改革視角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表現
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后,大學畢業生的人數急劇上升。每到畢業季,媒體報紙上都會出現“史上最難就業季”這樣的大標題,反映了就業形勢的嚴峻。從高校與用人市場之間的矛盾來看,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高校人才培養的層次結構與社會需求失衡高校人才供給的層次結構指高校供給的專科畢業生、本科畢業生和研究生數量比例。而我國自從大學擴招以及鼓勵民辦教育之后,本科生數量逐年上升,2011年本科畢業生人數為279.6229萬人,2015年本科畢業生人數為358.5940萬人;而專科畢業生的人數則比本科生人數少,2011年專科生為328.5336萬人,2015年為322.2926萬人。但是從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看,科學合理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應該在研究生、本科和專科層面構成金字塔狀。顯然,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層次結構出現本科生過度培養的問題[4]。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目前處于工業化尚未完成而又急需向信息化社會轉型的特殊階段,固然需要培養大量高端創新型、復合型人才,但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再到“創新型”國家的轉變無疑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對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專科畢業生依然有較強的需求。所以,大學生就業時遇到困難,也可能是市場并沒有那么多管理或者更多高端的崗位,而是需要更多熟練的技術工人。所以,大學生就業時就出現了結構性的失業問題。
(二)人才培養的專業結構與市場需求匹配度不高人才培養的專業結構是指各種不同學科專業畢業生的數量比例結構。比如工科、理科和文科畢業生的數量,劃分地更具體就是指不同學科門類了。盡管高校的專業設置是以市場出現的新需求為參照標準的,但是由于高校人才培養具有周期性和滯后性,因此在就業市場上仍然會出現某些專業很難就業的狀況。比如農學類、人文社科類學科專業發展遲緩,人才培養模式還停留在傳統農業階段,致使現代農業發展所急需的人才,如食品快速檢測、農產品深加工、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等專業的畢業生缺乏,而現在畢業的傳統農學專業的學生就業困難[5]。但是,那種認為高校專業設置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觀點也不太準確。首先,市場總是不斷變化的,有著自身的運行邏輯和規律,我們不可能做到時時跟進。其次,高校是獨立的組織,教育也有自身培養人才的發展規律,教育不能成為經濟的附庸;反之,高等教育應該是要發揮引領社會發展的作用,而不是跟在后面亦步亦趨。所以,高校專業設置應該具有適度的超前性,這樣大學生畢業時才能不落后與社會發展的要求,才能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中站得住腳。
(三)高校畢業生的素質結構與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不匹配有些大學生個人能力和心理素質不能達到用人單位標準,導致就業出現問題。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專業能力和心理素質不強。高校在人才培養時更加注重的是通識知識和道德素質的培養,但是很多專業知識并沒有得到深層次的講解或者說缺少實踐層面的操作。同時,在心理素質方面,當代大學生都是90后,獨生子女較多,從小沒有遇到什么挫折和壓力,所以抗壓能力較弱。然而,用人的標準與學校卻是不同的。在能力方面,他們希望大學生能夠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具備創新思維;在心理素質上,面對高強度的工作任務,自然要求大學生也能夠有抗壓能力,發揮更大的生產作用。岳昌君等調查發現:規模化培養出來的學生如同流水線生產出來的機器人,理論知識學習有余,而能力方法訓練不足,非認知能力的培養嚴重缺失[6]。許多畢業生并不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因此,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面對淘汰過剩產能、去除無效供給的現實,如果大學生在素質結構與用人單位要求不匹配也會導致就業難的狀況出現。
四、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對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強創新性、精準性、高效性供給。高校畢業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是具有先進生產力的群體,因此改善大學生就業狀況,促進大學生就業,有利于人力資本這一生產要素實現優化配置,從而實現人才的有效供給。我們以高校為主體,提出了幾點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對策,主要觀點如下:
(一)高校應找準自身的發展定位,在人才培養層次上切勿盲目擴張首先,這就要求高校緊密結合區域和地方經濟發展特點,避免高校人才培養同質化以及人才培養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的問題,明確自身在人才供給與服務社會上的優勢和供給責任,來達到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要求,這樣才不至于造成人力資源的閑置和浪費。雖然我們強調高校要獨立自治,不能過多地受到政府行政權利的干預,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現階段政府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規模以及層次結構具有把控全局的能力。所以盡管供給側改革強調市場配置資源的高效率,但是教育具有特殊性,仍然需要適度的政府干預。除此之外,不同類型的高校也需要政府在頂層設計和大政方針上要做出一定的引導。例如對于高職院校而言,要明確和堅定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技術應用型人才。而對于民辦高校,就應該明確學校的發展方向,不能盲目跟風和模仿那些綜合實力較強的研究型高校。而是要找準自己的特色,做好學校自身類型定位,向應用型高校轉型。只有各高校發揮自己的長處,才能不浪費教育資源,減少無效供給。
(二)高校自身作為大學生的供給方,要注重專業結構的合理性和前瞻性首先,隨著新興產業的不斷出現,傳統的專業結構可能不太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高校管理人員應該具有前瞻的眼光,能夠對專業設置做出預判,以避免因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周期性和滯后性帶來的人才斷層或匱乏的問題。同時,高校教育者不應該像商人那樣有著逐利的本性,不能以市場為導向設置專業,那樣遲早會使大學缺乏獨立的思想,會阻礙高等教育的發展。其次,對于普通民辦高校而言,不能以追求學校專業設置的大而全為目標,而是應該集中財力和人力有重點地發展某些特色專業。這些高校通過有重點地扶持和發展特色專業,可以提高大學生專業學習的深度和質量,那么在求職過程中,畢業生也會更有競爭力。總之,高校專業結構的合理性以及專業的特色性對于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有重要促進作用。
(三)高校要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化學生素質,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特別是在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對人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要重視地是,高校應該響應國家雙創政策,注重創新創業教育,并且要有所行動。長期以來,我們的大學生都比較注重通識知識,而專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欠佳,因此高校應該注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可以開設創新創業的課程,這也有助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或者創業[7]。同時,高校要鼓勵大學生要有目的地培養自己的創新創業意識,多參加創新創業比賽。可以說,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是真正優化供給的關鍵所在。另外,對于高校的師資力量也要有所提高,教師隊伍是學校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高校教師對于優秀人才供給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創新創業教育的背景下,對教師具備實踐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這就需要學校、教師自身做出努力,學校要調動社會資源積極聯系企業,教師也要主動去企業見習,這樣創新創業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此外,高校要注重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比如心理承受能力、抗挫能力等心理素質。大學畢業生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有利于找準自己的定位,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高校只有不斷優化人才培養的質量,才能真正意義上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優化人才供給質量。
[參考文獻]
[1]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2-7.
[2]徐康寧.供給側改革的若干理論問題與政策選擇[J].現代經濟探討,2016,(04):5-9.
[3]馬世洪.以供給側改革破解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J].中國高等教育,2016,(02):15-18.
[4]曹洪軍.論大學生就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學術論壇,2016,(05):159-163.
[5]楊林,陳書全,韓科技.新常態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優化的協調性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5:45-50.
[6]岳昌君.畢業生就業難的影響因素與趨勢分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3,(13).
[7]徐宏,郝濤,孫雨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研究[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6,(05):31-38.
作者:賀娜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