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招工難與大學生就業難的對比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當今社會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畢業生越來越多,從而導致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形成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同時大學生隨著自身教育程度的提高,對職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而導致企業招工難現象。企業招工難與大學生就業難成為政府和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當前企業招工難與大學生就業難并存的原因是:企業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招聘制度不完善、院校重人文素質教育忽視學生技能技術的培養、高校擴招與就業市場的供求關系問題、大學生對工作的期望值過高和高校職業指導與服務工作有待加強等。提出的建議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優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學校加強教育、多渠道引導大學生就業、穩定高等學校招生數量、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和大力開展校區合作等。
[關鍵詞]中小型企業;就業指導;人力資源
1招工難和就業難并存
1.1當前企業“招工難”現象
企業“招工難”,是一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其必然經歷的階段,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這一問題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我國就業市場中,需求量最大的就是中小型企業,由于沒有完善健全的人才儲備機制,卻需要數量龐大的高端技術人才,這使得中小型企業對人才的渴求處于一種急需的狀態。中小企業數量占全國企業總數的%,其形成的崗位數量占全國總數的80%,而現代大學畢業生由于社會生產的發展與經濟水平的逐步提高,物價水平的上漲,在經過大學的就業理念的熏陶和中小型企業薪資待遇等因素,大部分人都不愿選擇中小企業,這也是中小企業招工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1.2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現象
“就業難”問題是我國目前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之一,伴隨著大學畢業生的不斷上漲,每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日益突出,社會矛盾也逐步提高。高校畢業生成為“就業難”的主要群體,究其原因為高等教育自身的體制問題,主要體現在結構性矛盾和供求不平衡。最終造成企業招不到人而勞動力也找不到工作。
2企業招工難與大學生就業難并存的原因
2.1企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產業的主要結構為勞動密集型,但是由于中國經濟水平的逐步提高,勞動力成本也在逐年加強,很多國家的大型企業,包括中國本土的很多大型制造型企業都將產房建設到了東南亞國家當中,這使得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生存的很多員工都面臨著下崗的問題。其次,這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其真正需求的是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對于大學生的需求只出現在少數技術研究環節和智能操作環節中,因此可供優秀大學畢業生人才選擇的企業數量和崗位很少。這兩方面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2.2企業招聘制度不完善
大多數企業有人力資源部,但是卻對人力資源缺乏科學的認識,在招聘員工時沒有形成正確的擇人觀,導致很多企業一味關注員工的學歷。例如,有些崗位實際應屆大專生就可以勝任,卻要求本科生,且還需要一定的工作經驗,這導致許多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生棄而遠之。同時企業也沒有根據自身的實際發展需要,合理地引進不同層次的人才,把合適的人安排在合適的位置。
2.3院校重視學生人文素質,忽視學生技能技術的培養
如今社會形態下,院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文化水平的培養,而忽視了大學生技能技術以及實踐水平的培養,雖然現在很多大學在寒暑假都有提出要完成社會實踐報告,而這些報告卻都往往停留在表面文章,而學校提供的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往往也都是少數人進行的活動,良好的社會實踐氛圍,合理的社會實踐評分,提供大量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機會,可以提高他們的技術技能水平。擁有良好的技能技術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找到合適的職業定位充分就業。如果說人文素質是內在的,那么技能技術必然是外在的。內在素質不斷地提高,若缺乏外在的技能,那勢必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2.4高校擴招與就業市場的供求關系
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帶給高中升學率提高的同時,迫使每年的畢業生人數也在不斷飆升,致使就業市場的供求關系發生了改變。高校擴招導致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得不到滿足,使得“就業難”的現象日益加重。高校的擴招也使就業市場對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從本科畢業生到研究生,甚至是到碩士、博士,從側面反映出知識越高、技能越高,那么工作就越是好找。
2.5大學生對工作的期望值過高
隨著大學生自身素質和文化素養的不斷提高,對其自身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大部分大學生認為自己畢業就應該擁有一份高收入、高待遇、環境優異的工作,因為大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太高,所以通常在就業過程中不會考慮中小企業,經濟較為發達的大中型城市、規模較大的國有企業等成了許多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首選。在放棄選擇中小型企業的同時,中小企業也不會再選擇這些期望值過高的畢業生,而是選擇要求相對較低且適合并愿意進入本企業的大學生。由此可見,大部分大學生處于天平中間兩端都走不了:大企業、大城市去不了,中小企業、二三線城市看不上。最終導致很多特別需要專業人才的城鄉中小企業,很難招聘到合適的人才。而大量畢業生又集中在大城市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使得人才資源既緊缺又閑置,結構性矛盾日益突顯。
2.6高校職業指導與服務工作有待加強
高校中不管是老師群體還是大學生群體都存在一個普遍的認知誤區,就是對職業指導工作的認識不足,片面認為職業指導只是幫學生找工作的一個合理提議,只單方面的關心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但對于“就業難”問題形成的原因沒有對參加就業指導工作的學生進行詳細地分析,只是為了開設課程而上課,沒有從學生角度出發去考慮他們的需求,不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很多大學甚至盲目追求就業率,就業工作畸形。此外,高校對職業指導工作的投入不夠,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付諸實際行動,并未在政策制度、體制等采取有效的行動,難以推動職業指導工作的進行。
3建議及對策
3.1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我國正在大力倡導企業發展戰略轉型,傳統的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亟待轉變經營方式。從產業結構升級角度來看,企業還需提高更新換代的速度。只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迅速從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跨越到資金、技術、人才密集的新興產業,企業才能減輕對基礎勞動力的依賴,才有實力去吸引高端人才,緩解“招工難”與“就業難”的兩大難題,實現雙贏。
3.2優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部門要根據企業自身需求建立合理的招聘計劃,以人崗匹配為原則,根據各個部門的實際情況,確定招聘崗位和招聘人數。在招聘過程中還需要做到信息匹配的原則,誠實守信,公平,公開,將企業的真實情況讓應聘者了解,不虛化企業形象。對應聘者的條件要做到平等,不以外貌、性別、學歷等單方面作為評價,要注重個人知識、技能和能力,以確定其是否能勝任本企業工作。企業應大力開展校園招聘,為更好地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提供幫助。同時,培訓滿意度、合理的薪酬績效制度,也可以減少員工的流動性,留住員工,緩解企業“招聘難”的問題。
3.3學校加強教育,多渠道引導大學生就業
其一,學校要對學生加強就業指導和教育。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和社會需求的關系,加強開設指導課,在教學中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就業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其二,要多渠道引導大學生就業。就業的渠道有很多,不可以使學生的思想禁錮,不能在他們的思維中存在只有到大城市和大企業工作才算是就業,要讓學生認識到大城市和大企業中的競爭力之大,同時也要知道在中小企業和中小城市就業的優勢。通過學校的指引,大學生要了解到更多的就業方式。依據人才培養要與人才市場需求對接,學校必須考慮市場需求導向,根據市場需求來指導學生就業。
3.4穩定高等學校招生數量
隨著擴招政策的推進,導致大學畢業生在5年達74萬人。這個龐大的數字,從側面反映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高等學校只在學生方面有了“量”的提高,卻沒有“質”的提高。高校應該轉變招生觀念,根據學校自身的規模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招生制度。應以教育質量、教育服務來吸引更多的考生報考,而不能為了追求擴招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盲目設置大學的專業及課程,從而導致專業趨同,高校輸出的專業人才與就業崗位的需求不相符,學校招生制度和就業制度不承接。因此,應適當控制高校招生規模和速度的擴張,規范招生行為,從高校招收人數上控制畢業生人數,以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3.5大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念
其一,要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大學生不應急于求成,可以先工作,積累一些工作經驗和技能,通過長時間的工作后,不僅可以清楚地審視自己是否適合該崗位的工作,也能在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后更好地選擇自己的崗位甚至是企業。其二,要具有創業意識。創業是就業的另一種模式。近年來,政府為了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一些地方政府更是鼓勵大學生回鄉就業、回鄉創業,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就業平臺,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這不僅緩解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能夠帶動地區的經濟發展。
3.6大力開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就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各高等教育院校為促進自身發展,以與企業合作的方式,為企業培養專業人才,注重人才的實用性和有效性。校企合作即為一種注重對學生進行實質性的培養,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在資源和信息共享上實現“雙贏”的模式。大力開展校企合作,一方面企業為合作的高校的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可以減少員工培訓;另一方面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并結合市場導向,定向培養企業所需人才。通過校企合作,能夠使企業得到有用之才,使學生提高技能,使學校得以更好的發展,由此實現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贏結果,有效地緩解了企業“招聘難”與大學生“就業難”的雙重問題。
作者:田靈 單位:北電愛思特 ( 江蘇) 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