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新媒體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媒體的普及應用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維模式,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要適應新形勢,根據工作對象的新特點,從理念方法、平臺建設、內容建設、工作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加強新媒體輿情監控,提高黨建工作的成效,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學生;黨建;對策
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成熟與發展,使得以互聯網、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數字電視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日益深入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體的廣泛運用和普及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習慣和思維模式,給傳統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模式帶來了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如何科學運用新媒體開展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充分發揮高?;鶎狱h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是當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面臨的挑戰
在傳播信息方面,新媒體具有迅捷性、即時性、開放性、互動性和虛擬性。新媒體傳播媒介使得人們隨時隨地可以實現互動交流、信息獲取,每一個使用者擁有信息接收者和信息者的雙重身份,從而借助新媒體媒介,營造出了一個虛擬的交流空間。信息就這樣不再受到時空和身份限制,實現全世界范圍的傳播,各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充斥其中。青年學生群體在思想認識、道德意識價值塑造等方面出現了多樣性、多變性的特點,行為習慣、思維方式也在逐漸改變。首先,大學生的溝通方式發生改變,虛擬的網絡空間受到歡迎;其次,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逐漸失去吸引力;再次,大學生的思維模式發生變化,更具有跳躍性和動態化。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面臨以下挑戰。
1.多元價值觀和海量信息傳播帶來新的沖擊。縱觀新媒體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方面,其積極作用不可否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網絡的全球性和開放性使得新媒體平臺上共存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在客觀上為西方意識形態、多元價值觀的長驅直入提供了便利條件,大學生群體極易受到不當價值觀的浸潤、腐蝕,影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高校黨性教育和學生黨建工作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導致部分大學生黨員出現黨性不強、理想信念不堅定、宗旨意識淡化等問題。
2.傳統的黨建工作平臺和載體逐漸對大學生失去吸引力。在新媒體普及應用之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平臺主要是以課堂的形式組織開展“”、民主生活會、集體學習等支部活動,達到宣傳教育的目的。但是,相比新媒體所展現出的生動視覺感觀、多樣知識內容,傳統平臺上開展的教育活動就顯得枯燥、呆板。同時,信息傳播的快速化讓大學生黨員的眼界和認知層次得到提升,傳統的課堂說教模式已經不能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
3.自上而下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模式面臨挑戰。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普遍采取自上而下的三級管理模式,即校黨委—學院黨委(總支)—黨支部委員會。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下,自下而上的輿論影響力已不容小覷。新媒體使得信息傳播具有快速擴散性和普遍開放性,所謂的“草根”聲音能夠在短時間內通過微博、微信的轉發評論功能迅速擴散到全社會,特別是一些廣受師生關注的熱點事件極易在不斷的轉發、評論中形成連鎖放大效應,帶來巨大的輿論影響力,給傳統的自上而下的高校學生黨建管理模式帶來新的壓力和難度。
二、新媒體技術給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帶來的機遇
1.有利于拓寬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深度和廣度。新媒體技術具有信息資源豐富、傳輸便利、不受時空限制等優勢,打破了傳統黨建工作陣地相對固定、覆蓋面窄的局限性,可以大大拓展黨建工作的空間,成為學生黨建工作的新陣地。利用新媒體陣地,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者能夠及時正確導向的輿論信息,有利于黨建和思政工作科學化水平的提高。同時,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媒介可以增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及時獲取黨建工作對象的思想動態。
2.有利于構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豐富的教育內容。新媒體可以實現大容量信息共享,使大學生黨員隨時選擇時事資料、前沿理論、先進事例、專家見解等教育內容,還可以將自己加工制作的學習資料實現共享。同時,新媒體技術可以將圖文資料處理得聲情并茂,使教育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易于接受。新媒體的實時性,可以使教育活動與時事熱點迅速結合,提供新鮮、多樣的學習素材,從而使黨建教育內容不斷豐富。
3.有利于調動高校學生參與的積極主動性。新媒體平臺的應用下,學生不再是單一的信息接收者,還可以成為信息提供者,為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提供了更多自我表現的機會,將徹底改變以往被動教育的傳統模式,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通過在新媒體平臺開辟學生活動專欄,鼓勵學生黨員上傳自己制作的學習教育短片、發起教育活動主題討論等,使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接地氣、廣發動,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學生黨員的帶頭作用,也將提高大學生黨建工作的有效性和覆蓋面。
4.有利于增強高校學生黨性教育和黨建工作實效。黨建工作中引入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和新媒體平臺,不僅僅是工作手段和平臺創新問題,更重要的是為高校黨建工作開創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新天地。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和新媒體平臺,可以讓學生在圖文并茂的情境中感知教育信息,使高校學生黨性教育和黨建工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在新媒體平臺上,黨務工作者和大學生黨員之間可以進行雙向的交流,有利于黨務工作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切實提高黨建工作的實效。
三、新媒體在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的應用
新媒體的普及應用,盡管對傳統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模式帶來了挑戰,但也帶來了難得的轉型發展機遇。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更新理念,適應新常態,掌握新技術,拓展新陣地,將網絡新媒體打造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的好平臺。
1.正確認識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特點,創新黨建工作理念和方法。高校黨務工作者要清楚認識到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喜歡在虛擬網絡空間進行交流,思維也更有跳躍性,自我認可度和自我意識普遍增強。面對這一群體,黨務工作者在工作理念上必須堅持以德育人、以理服人,本著平等溝通、相互尊重的原則開展黨性教育和黨建工作。在工作方法上,要實現傳統教育方式與新媒體技術有機結合,不僅要繼續發揮課堂教育、主題活動等傳統教育手段的優勢,也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傳播快速性、互動即時性等特點,使得線上線下優勢互補,以滿足不同形勢、不同階段的黨建工作需要。
2.構建多功能的黨建信息平臺,創新黨建工作陣地。根據黨建工作需要,建設具有綜合功能的信息平臺,設立信息、溝通交流、在線學習、網絡投票、視(音)頻播放、實時考勤、考核評議、專題討論、輿論引導以及數據分析等板塊,使網絡平臺成為傳播主流價值觀、宣傳黨的理論、加強黨建的有利陣地。特別是微信,作為當前最受歡迎的新媒體平臺,在校大學生幾乎人人都有微信號。通過建立紅色微信公眾號并開辟學生專欄,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參與主動性,還可以利用微信圖文并茂的特點及時而全面地介紹黨的理論知識、時事熱點、先進人物事跡,使大學生中的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正式黨員都能實時接觸到正確的輿論導向,增強黨性教育的實效性。同時,建立一套科學實用的高校學生黨建管理績效評價體系和平臺,使黨建工作的主體和客體都能將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反饋,從而科學合理地對黨建工作進行評估,促進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
3.推動黨建信息資源庫建設,創新黨建工作內容建設。黨性教育和黨建工作自身有著嚴肅性,加之以往的工作模式是“你說我聽”,對青年學生來說,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必須進行改革創新。新媒體頗受大學生喜愛的重要一點就是其有機結合了文字、聲音、圖片、影像等多種形式并加以呈現,不僅提供了豐富信息,且形式活潑、常變常新。因此,在加強新媒體平臺硬件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建立并豐富黨建信息資源庫,為大學生黨員提供自學的視頻材料、電子書、影像資料等,并及時更新整理。此外,鼓勵學生黨員積極參與到信息資源庫的建設中來,指導大學生黨員錄制微黨課、微視頻以及學習教育短片,以求實現以年輕化、新穎化的方式和語言來實現主流價值觀的入腦入心。
4.打造青年學生黨務工作者隊伍,創新黨建工作模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相結合,讓學生從黨建工作的對象成為黨建工作的主體,給予青年學生一定的發言權,充分調動大學生黨員的積極性。大學生年輕、富有朝氣,與高校黨務工作者相比,他們更了解同齡人的所思所想。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雖然有著本身的優勢,如作為黨務工作者的老師更能準確傳達相關工作精神和內容,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自身的需求和心聲也渴望得到學校和老師的認同。因此,將部分優秀的大學生黨員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主體,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黨建活動,既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也是大學生群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有效途徑,進一步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下而上地有力開展。
5.建立健全校園新媒體輿情監控機制,為黨建工作營造良好有序的網絡環境。在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同時,也要在傳播媒介和信息內容方面實行嚴格監督、有效管理。高校要建立健全新媒體信息的監控機制,完善新媒體信息傳播的規章制度,加強對不良信息、錯誤信息、違法信息的監管力度,從信息源頭做好校園網絡空間的凈化。同時,通過設立網絡管理員、建設網絡虛擬空間管理隊伍等方式加強對信息傳播的監管力度,特別是對于大學生黨員集中反映的問題要第一時間作出響應,及時查實、如實上報、盡快解決,將黨建工作平臺打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平臺。
參考文獻:
[1]王維,張越.微信作為思政新媒體平臺的生成機制與賦權價值[J].高教探索,2018,(2).
[2]吳婉婷.用好新媒體創新黨建工作方式[J].人民論壇,2018,(16).
[3]鐘凱.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黨建工作的邏輯理路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4).
作者:馬婷 卜建華單位:濱州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