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盆地地熱能源產生因素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霍改蘭屈永清馬少華李虎平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
奧陶系灰巖地熱儲層
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馬家溝組灰巖其頂板埋深在3200m以上,灰巖厚度100-600m,其巖性主要為白云巖,呈灰白色,局部灰色、灰黑色,具裂隙及晶間孔洞,孔洞1-2cm,連通性較好,其涌水量較大,推測出水溫度大于70℃。
蓋層
鄂爾多斯盆地蓋層根據熱儲層不同,其蓋層也不盡相同。以白堊系洛河組為熱儲的地熱田,其主要蓋層為白堊系砂巖夾泥巖地層。總厚度在500—700m。由于該套地層無一穩定的厚層泥巖,因而其隔熱效果不佳,并非為良好的蓋層,僅以大厚度形成次一級蓋層,故使得鄂爾斯盆地洛河組熱儲層溫度不穩定(圖4)。
奧陶系灰巖頂板埋深在2600m以下,其蓋層主要由白堊系、二疊系、三疊系及石炭系砂巖、泥巖組成,厚度大于2600m,形成一良好的地熱蓋層。
地熱通道
鄂爾多斯盆地地熱除通過地層進行地溫傳導外,還通過斷裂進行熱流傳導。白堊系洛河組地熱田由于斷層發育較差,其地熱溫度較低。而奧陶系馬家溝灰巖地熱田,一方面靠地熱增溫,另一方面由斷裂構造增溫,使地熱田溫度較高。鄂爾多斯塊體內的地溫梯度的變化直接受控于地層的巖性結構。
它表現在上部中生代河湖相沉積的顆粒較粗的砂巖、含礫砂巖及泥巖地層中,地溫梯度由淺部向深部逐漸變小。而在上部古生代石炭———二疊系的含煤地層中地溫梯度則明顯增大,在穿過含煤地層之后,地溫梯度則又有變小的趨勢。塊體周緣的地溫梯度隨深度增加而變化的總趨勢十分明顯,而塊體內的情形則不然。
由圖5可見,鄂爾多斯盆地l000m深處的地溫在35℃~40℃之間,大于40℃的地溫分布區呈島狀散布于塊體之北部和南部,其形狀、大小和延展方向具有一定規律性。盆地內2000m深處的地溫分布特點為:盆地內地溫偏低,多在50℃—60℃之間(圖6)。在個別地區,雖然也有相對高值和相對低小于90℃。塊體的中部地區3000m深處的地溫一般在90℃—l00℃之間。
熱源
鄂爾多斯盆地熱源為地熱增溫型,根據盆地內石油鉆孔的測井資料顯示,盆地內3000m孔底溫度為90-100℃,與3℃/100m正常地熱增溫基本相符。而局部地區白堊系洛河組1000m內地溫梯度較高,為5℃/100m左右,與每100m增加3℃的正常值有差異,究其原因,是斷裂構造將下部熱源引向上部,受蓋層的控制,造成上部溫度高于正常值,這說明該盆地下部有良好的熱源。
由于盆地地塹的形成及其下部壓力釋放等進程使得地殼深部熔融物質有可能上行,地熱異常來源于水熱活動效應,水熱活動則是由地塹之下深源熱補給系統驅動的,而深部熱補給系統向上運移的通道則是深大斷裂帶,該區的地殼深大斷裂帶既是地震活動的主要場所,又是熱源上升的通道,因此它是聯結地震活動和地熱分布的重要橋梁。
結論與建議
(1)鄂爾多斯盆地內分布有較好的地熱儲層,尤其是奧陶系馬家溝組灰巖,其熱儲、涌水量等地熱條件較好,通過地熱資源開發與利用,不僅可以改善當地大氣環境質量,降低建筑物供暖成本,提高建筑物產品質量,還可以增加旅游收入,有非常好的開發利用前景。
(2)在地下熱水開發利用過程中,要加強地熱綜合管理,合理開發地熱資源,制定長遠規劃時;同時長期開展地下熱水長期動態監測工作,及時掌握地下熱水流場動態特征,以便適時開展地下熱水回灌研究。
(3)地下熱水開采過程中應避免上層常溫水和地表水的混入,應防止過量抽取地下熱水,以保證地下熱水的可持續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