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道德教育視野下的大學生德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新媒體對高校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影響
(一)新媒體的隱匿性給傳統的道德約束手段帶來影響
傳統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往往從政治高度出發,注重按上級文件完成指定的任務,常常忽略了學生在不同成長時期所產生的不同需要。而新媒體環境下的活動具有匿名性和低限制性等特點,使得大學生會出于好奇和追求個性等心理做出一些主觀任性、違反道德,甚至違法的事,而在面對這些問題行為時,傳統的道德約束手段往往很難發揮出有效的作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德育方式不僅不能及時解決大學生突出的思想道德問題,而且對于學生的不道德行為也難以有效地約束。
(二)新媒體使高校德育在大學生成長中的主導地位面臨沖擊
在傳統的工作中,高校德育工作者借助著傳統媒介可控制的單向傳播方式,在高校學生德育中形成了穩定的輿論優勢和控制優勢,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占據著主導的地位。然而,隨著新媒體的產生并在學生中不斷普及,高校德育以往有秩序的德育環境與新媒體復雜的交互環境交叉在一起,新媒體豐富的文字、視聽、影像等資源使大學生的信息獲取渠道大為地拓寬,學生不再單單地受控于教育者傳統的單向灌輸模式,有的學生甚至對教師的權威性教育地位產生質疑,使傳統德育的主導性地位面臨著巨大的沖擊。
二、大學生道德教育工作在新媒體環境下存在的問題
當前,雖然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德育在傳統德育工作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在教育方式和方法等方面也進行了一定創新。但作為新興事物,新媒體的運用規律和使用技巧仍未被我們完全掌握,在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認真分析和解決。
(一)虛擬空間德育工作與現實德育工作相脫離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大學生是學習和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雖然許多高校已經注意到在新媒體的虛擬空間中道德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并已經針對性地做了一些工作,如創建德育網站等方式,積極開展新媒體虛擬環境中的德育研究和實踐。但從實際工作效果來看,存在著虛擬空間德育與現實德育的融合性與互補性較差等問題,虛擬空間的德育也沒有很好地對現實德育既有的一些優良傳統進行有效汲取和繼承,這就使得新媒體虛擬空間的德育還沒有形成相對穩定規范的教育模式,這種虛擬與現實的相脫離問題對與德育效果和目的實現有著直接的影響。
(二)新媒體環境中德育旳內容與形式相對單一
高校傳統的德育通過灌輸等方法,使得教育者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的選擇方面,可以兼顧到內容的主導性與方法的有效性相統一。而虛擬空間的德育由于開始較晚,并且需要教育者在加強主導性教育內容的前提下,通過創新教育內容與形式等來吸引學生參與。由于教育者使用新媒體水平限制,使得虛擬空間德育的內容與形式較現實德育還仍顯得單一,在教育性與藝術性融合、寓教于樂程度等方面仍需要提高。許多學校僅僅是把現實中德育內容搬到了德育網上,有些學校更是用工作網站來代替德育網站,存在著多為德育文件的宣傳,沒有將德育內容的豐富性、趣味性很好的體現出來等問題。
(三)教育者缺乏運用新媒體開展德育工作的自覺性
需要每一位德育教育者認清的形勢是,新媒體已成為高校德育工作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載體。然而,就目前總體而言,不論是高校還是社會,都沒有對這個重要的教育載體形成足夠的重視,特別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運用新媒體的自覺性仍不強。同時,目前除少數高校專門創辦了專題性質的校園德育網站以外,其他大部分的高校都是由學校的學工部或團委網站來代替德育網站的宣傳和教育職能,并且這些網站大多以報道本校的學生工作等為主要內容,學生往往不會主動去關注,對學生很難形成吸引力,導致了網站僅僅成為了宣傳工作的工具。此外,由于一些德育工作者的信息化水平較低,對新媒體不熟悉,不愿主動運用新媒體來開展德育工作。盡管有些輔導員開設了微信、微博等,但都以對學生下達通知、傳遞文件為主,使得新媒體單單成為了通知工具,其教育作用并未有效發揮出來。
三、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創新對策
(一)加強學校、家庭、社會教育與虛擬空間教育的結合,實現合力育人效果
隨著新媒體突飛猛進的發展,道德教育出現了社會化、本真化、深邃化、立體化的發展趨勢。當前新媒體環境下,發揮好德育的合力作用,可以產生出比單一學校德育更廣泛的作用。面對全新的媒介形勢,努力形成新媒體虛擬空間教育與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的合力育人模式已是大勢所趨。這要求我們要把單一的學校德育向家庭、社會以及各類新媒體中進行拓展,使社區和全社會來共同承擔起德育的義務和責任。在新媒體中,要盡量減少傳統德育與新媒體德育的結構性差異,合理規避新媒體信息開放與傳統德育相對封閉之間的沖突,要從客觀上承認并重視各類新媒體對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學生自身來帶的深刻影響。從長遠來看,如果德育工作不能及時占領新媒體這個重要陣地,當前所存在的道德問題以及道德失范的隱患將會在將來產生更為嚴重的后果。綜觀當前一些大學生所出現的過激、放縱、不道德等行為,無不與互聯網信息社會在初始期的無序狀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更與傳統德育不能及時站穩主體地位有著不可推卸的關系。因此,高校德育體制應在順應時展的浪潮中與時俱進,只有不斷新媒體環境下的教育模式,才能最終實現合力育人的工作局面。
(二)積極探索創新大學生網絡道德的自我教育模式
當代大學生處于一個崇尚自由、個性、推崇創新的社會,每一個大學生都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識,喜歡運用自己的思維獨立思考問題。若高校教育者仍然像從前那樣僵化地將知識強制地向大學生灌輸,而不考慮是否適合學生以及是否能夠被學生所接受,無疑會使工作受阻。因此,在開展新媒體德育工作時,應當采取啟發大學生思維的工作方式,做好正面引導工作,使大學生能夠鑒別良莠不齊的新媒體信息并接受正確的信息教育,自覺地抵新媒體中偏激、違法等負面信息的影響。此外,受新媒體影響,大學生的自身閱歷越來越豐富,知識面也更為廣闊,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有所加強。因此,高校在對大學生開展新媒體德育時,要充分相信和依靠大學生自身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意識地、主動地創造各種機會和條件,讓大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并讓他們在不斷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發展。
(三)借助新媒體展開道德教育宣傳活動,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
高校進行德育的校園氛圍和環境是大學生道德教育是否有成效的一個重要因素,高校應借助新媒體的主動形態,開展形式多樣、吸引性強且有實踐意義的道德教育宣傳活動,以此來強化大學生對德育的重視,進一步的營造高校積極文明的教育氛圍。因此,有關新媒體使用準則、網絡法律、法規等,都應當組織大學生去積極學習。同時,各級學生組織、社團聯合會等也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強大感召力,多舉辦一些與大學生新媒體德育有關的主題活動,鼓勵自身成員和廣大學生積極參與。此外,還應借助新媒體應用,開展新媒體文學大賽、主題攝影比賽等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并在各類活動中多發表健康進步的言論,在廣大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創建出一個和諧的校園德育環境。
作者:史莉妹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