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理想狀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理想是關系到每一個大學生能否成材,以至于整個社會能否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社會變革的同時,也引起了當代大學生理想觀的嬗變。總的來看,大學生理想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切實加強大學生理想教育是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為了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理想狀況,筆者隨機調查了重慶高校近200名在校大學生,根據調查結果,對大學生的理想狀況做如下分析。
一、大學生理想觀的積極因素
(一)大學生有追求理想的良好愿望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近2/3的大學生對談理想有興趣,認為“大學生需要理想”;需要“堅定信念,實現崇高價值”;應該“為了理想拼博奮斗”,“理想對大學生的人生選擇非常重要”。此外,近1/4的大學生對探究人生哲理高層次的問題有興趣或興趣強烈。
(二)信仰馬克思主義,追求政治進步
多數學生認為學習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是改造世界觀的有力武器。可以幫助自己加強世界觀的改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大學生關心國家大事,高度關注涉及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國內外大事件,國家主權、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意識明顯增強,對國家政治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三)能夠以高尚的理想人格為典范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盡管各種消極影響存在,但自覺確立崇高理想典范的大學生仍占絕大多數。絕大多數大學生能夠合理回答公與私、人與己的關系,對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的行為持否定態度。
(四)職業理想能夠以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為指導
在確立職業理想時,近2/3的大學生認為首要根據是社會需要,而且愿意到西部、到基層去工作。
(五)大學生的青春偶像是艱苦奮斗、務實創業型的人
在調查中發現,當代多數大學生以英雄、國家表彰的有杰出貢獻的青年、個體企業家為青春偶像,追求“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對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的人,近1/3的人表示崇敬,其他均表示佩服。對于實現個人利益的最佳途徑,近九成的同學認為是勤奮工作。這一結果說明,當代大學生有強烈的成材欲望,有強烈的進取心和事業心。
二、大學生理想觀的消極因素
(一)重物質利益,輕理想信念
社會對物質利益重視的現象,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消費觀念的形成和演變產生了重大影響,一部分大學生淡化了對遠大理想的追求,貪圖享受、不思進取、崇尚金錢,出現了信仰危機。筆者在調查中問到“你信仰什么”時,有的回答“什么都不信”,有的回答“西方實用主義”,有的回答“宗教”。
(二)重視個人理想、忽視社會責任
在調查中,盡管大部分的大學生在價值判斷上認同奉獻精神、社會責任感、國家和集體利益,但在具體行為時,很多大學生卻更加注重個人專業學習、自我發展、自我實現,更加關注個人健康、幸福、名譽、地位、前途、發展、知識、才能、愛情、家庭,對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卻關心不夠。
(三)人格理想扭曲
一些大學生受當前社會上享樂主義的影響,信奉“及時行樂”的思想。他們熱衷于追求各種新潮的生活方式,津津樂道地去編織現實生活的美夢,過早地踐行成人化的社會生活。
(四)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不堅定
在調查中,有少數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前途持完全否定態度,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悲觀失望,信心不足。
(五)缺少奉獻精神
關于人身的價值,部分大學生認為是索取;關于實現個人利益的最佳途徑,有少數大學生認為是有個當官的父母、親朋的資助、投機取巧、不勞而獲。
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理想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從實際出發,進行多層次的理想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思想教育工程,又是一門嚴肅的科學。從實際出發,進行“由低到高、由近及遠”式多層次的理想教育,乃是當前對大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切實可行的教育方式之一。
首先,要進行個人成才教育。“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固然有其片面性,但向著一定目標孜孜追求進取,對青年之重要卻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全社會,尤其教育工作者要多個方面、多種形式地教育大學生,鼓勵他們登高望遠,制定成才的奮斗目標。然后,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歷史責任,進行責任心價值觀教育。在搞好前兩項教育的基礎上,再進行高層次的政治思想教育,即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教育。共產主義是人類發展的最高階段,它的實現將意味著全人類的徹底解放,意味著全世界將躍進到一個無限美好的嶄新社會。它是無產階級的最高理想,是人類最崇高、最偉大的事業。
(二)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團組織建設和宣傳先進典型
1.堅持用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等重要理論教育大學生
科學理論是理想信念的基礎和先導。作為“思想繼承和發展的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i]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面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這場深刻而偉大的歷史變革,全黨必須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ii]在當代大學生中“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理念。”[iii]幫助大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堅定對黨的領導的信心,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和共產主義理想。
2.加強黨團建設,以黨團組織的優勢引導大學生,以黨團員模范作用帶動大學生[iv]
為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使其樹立正確的理想目標,當前我們必須要抓好黨風廉正建設,密切聯系群眾,提高黨在廣大青年學生中的威信;同時,要注意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作用,大力宣傳他們不怕苦、不怕累、為祖國人民無私奉獻的光輝事跡,讓廣大青年大學生以先進模范人物為榜樣,通過學習先進來克服在理想信念上的錯誤觀念。此外,要加強高校基層黨團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高校黨團組織和各級學生組織的積極作用,以身作則,帶動其他同學進步,提高其明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接受和利用網絡,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引導
1.努力占領網絡陣地,唱響“紅色”主旋律,讓共產主義理想在網絡上扎根
互聯網對高校理想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化“不利”為“有利”,探索加強理想教育的新途徑,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同志提出“要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實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加強信息監控和輿論引導,主動占領網絡這一意識形態傳播陣地,建設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紅色”網站,唱響“紅色”主旋律,讓共產主義理想在網絡上扎根。
2.挖掘技術潛力,加強信息監控和輿論引導,為理想教育提供技術保障
互聯網是開放的,網上信息自由流通,跨國界傳播,這固然為信息資源共享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互聯網沒有主觀責任機構,用戶的發展和使用沒有限制,對網上的信息難以追查其真實來源和核實其可靠程度,這就容易為各種不法分子和敵對勢力所利用”[v],因此,凈化信息網絡環境,抵御有害信息的侵襲已迫在眉睫。各高校必須利用科技優勢,充分挖掘技術潛力,盡快建立網絡行為的監控機制,要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技術防范措施與手段,以加大網絡信息安全的管理力度。比如,可以加強網絡的國際出入口信道管制和監督,采用網絡安全技術如防火墻,以阻止外界對系統的非法訪問;開發能夠濾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的軟硬件,限制對有害信息源網站的訪問;可以對系統的使用情況作跟蹤記錄,采用最新的技術手段,對信息源和信息束及時跟蹤、監視和破譯;利用監視器、全文掃描儀及密碼破譯這些技術手段,加強監控并安裝電子郵件過濾系統,以抵御境外敵對勢力的信息攻擊,堵截反動電子刊物對學生的侵擾。在對信息加強監控的同時,還要利用技術手段,對網上有害信息的沖擊進行堅決的反擊。要堅決清理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的有害信息,營造濃烈的正面宣傳的氛圍,造成強有力的正確輿論態勢。高校要盡快建立網絡信息管理常設機構,統一協調網上信息的管理工作,制定網絡行為準則,以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要通過分析監控,及時發現大學生中存在的思想問題并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要大力加強網絡道德和法規的宣傳,以形成一種揚善祛惡、扶正祛邪的網絡輿論環境。
(四)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理想教育的良好氛圍
“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包括:共創校園精神,促使智能發展,培養健全人格,豐富文化生活。其中核心內容就是校園精神創立,而校園精神主體又是校園人的共同理想和價值觀的建樹。”[vi]從文化形態上看,校園文化表現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前提和載體,校園布局、建筑雕塑風格、校園綠化美化、環境衛生、活動設施等都是物質文化的體現;精神文化則是學校長期創造形成的一種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既包括觀念型文化,如思想觀念、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和審美觀念等,也包括智能型文化如課程文化和課外文化,還包括素質型文化,如心理素質、學術風氣、治學風格、學校的傳統和作風等,它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建設校園文化,堅持正確的導向是前提。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展各項活動時必須注意自覺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提倡高品位、高格調的文化內容和形式,提升校園文化的層次,堅決抵制消極、庸俗、低下、頹廢、腐朽的文化侵入校園。校園文化如果離開了正確引導,勢必造成一些青年學生思想上的混亂和行為上的錯位,甚至導致理想動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文化、優秀民族文化為主體,有計劃地開展高層次文化建設,用高雅的、精華的文化去滋潤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品質,培養他們健康向上的精神,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拼博奉獻等高尚情操。
[參考文獻]
[1]:“在中國共產黨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02年11月17日,第一版。
[2]《鄧小平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554頁。
[3]:“在中國共產黨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02年11月17日,第一版。
[4]陳玉君:“新時期大學生理想信念狀況及其培養研究”,《前沿》2003年第12期,第96頁。
[5]韋吉鋒:“試論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對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的影響及對策”,《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6期,第18頁。
[6]胡建:“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中國教育報》,2001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