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民工道德素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這四個化和四個深刻,對社會道德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西方文化的強勢進入。西方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深刻地影響著人們。比方說西方思想強調個性,自我,這并沒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錯誤地認為發展個性就應該削弱共性乃至人性,強調自我就應當貶低集體,于是道德上就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個性與共性,自我與個體,相互依存,應當是共同進步,不能只強調一方而貶低另一方。
二是市場機制,利益結構的深刻調整。這一方面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發展了經濟,也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又容易誘使某些人物欲膨脹,出現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
三是城鎮化,工業化深刻改變了城鄉的二元化結構,使大量的農民進入城市。這樣,原來的血緣,親緣,地緣的聯系都開始淡化,人們的道德觀念,特別是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變化。一個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土地的農民會感到很茫然,在城市,甚至路該怎么走,垃圾往哪里扔都不知道;在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嘩,但在農村高聲說話根本不算是問題;低聲說話,反倒會引起別人猜疑。從農村到城市,人與人的關系更是明顯不同。
在以上的社會背景下,新世紀新階段農民工道德面臨三個非常深刻的轉變;一是從小生產者的觀念向近代大工業觀念的轉變;二是從“質而少文”向“文質彬彬”的轉變;三是從自私利己的思想向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思想的轉變。
第一,中國過去幾千年一直以小農經濟為主體,如今絕大多數中國人身上也必然或多或少沿襲著農民的道德意識和習慣。正如馬克思所說,小農進行生產的地盤是小塊土地,每一個農戶都是自給自足的,都是直接生產自己的大部分消費品,因而他們所取得的生活資料多半是靠自然交換,而不是跟社會交往。他有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小農就好像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過去中國實際上也是這樣的,但是現在形勢變了,這種狀況已經或正在改變,小農的生活習慣,思想意識,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各種各樣的關系,包括他們的思想觀念都在改變。從道德層面上講,無論是農民或是農民工,原來他們都很淳樸善良,但是,現在需要把這種道德觀放到一個更寬廣的范圍之內,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層次上。比如有的人可能對鄉親們很講誠信,可是跟陌生人打交道就不一定能做到了。有的人橫穿馬路,闖紅燈,不守交通秩序,無非是想少走幾步路。有的人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這只是個習慣問題,自以為并沒有危害他人。但是這些思想和行為,卻違背了社會公德,影響著社會風氣。所以今天小農意識要改變,向進步的、工業化的意識方向轉變。
第二,孔子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過去多數人受教育少,文化水平較低,不懂禮儀,粗率少文,有人甚至以“大老粗”自居?,F在隨著全社會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素質也在大幅度提高。西服穿在身上皺皺巴巴,三杯酒下肚就大呼小叫,這些缺乏公德的意識和行為都要轉變。當然,這種轉變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第三,從自私利己的觀念中擺脫出來,向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轉化,這個轉變更加深刻。當然集體主義絕對不是說不要個人利益,集體主義是將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完美結合起來的主義,是最能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道德。集體主義即使在今天也不是幻想,人民群眾喜歡它,擁護它,我們許許多多道德模范也正在這樣做,在他們身上都體現著集體主義道德的光輝。
從以上三個根本轉變,可以看到,農民工道德建設是一場偉大的革命,我們所面臨的任務十分艱巨,任重而道遠。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數以億計的農民進入了城市,由此,農民工道德建設成為了一場偉大的革命。
我國現在正經歷著歷史上最深刻的經濟關系、社會關系的變革,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等方面的深刻變革?;厮輾v史,中國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走過了相當于西方約300多年的路程,特別是改革開放近30年時間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有一億多農民進入城市,兩億多農民進入城鎮,總數達三億多人。這樣的社會變化亙古未有。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四個“化”和四個“深刻”。所謂四個“化”,就是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所謂四個“深刻”,就是我們面對的是經濟體制深刻改革,社會關系深刻變動,利益結構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