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條件大學生德育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由于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民族文化意識的形成階段,其辨別能力比較弱,而網絡上各種社會思潮在激烈交鋒,低俗的信息在網上暢行無阻,使得大學生在思想上、道德觀上受到強烈的影響。所以對大學生進行網絡德育的教育和宣傳是十分必要的。網絡上大量的信息為人們學習、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開拓了人們的眼界,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是這些信息良莠不齊,網絡上流動的各種不良信息成為干擾大學生的“噪音”,影響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大學生對知識的正常吸收。如果人們的思想長時間浸泡在不良的信息中,其興奮點和注意力被信息的奇、新、異所吸引,那些怪異的、漂浮不定的、不健康的信息,就會在許多人還沒來得及進行理性思考和判斷前受到侵害,并有可能把這些不良信息轉化為自己的東西。特別是對涉世不深自制力較弱的大學生而言,他們往往會出于好奇或沖動,刻意地去尋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尋求刺激。而網絡的匿名性、即時性正好為這些人提供了便利,使一些大學生輕而易舉從不健康網站中,看到那些低級的庸俗的不健康的東西,沉醉其中,不能自拔,進而引發各種社會犯罪等問題。
網絡的開放與封閉虛擬與現實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給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危害。網絡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但同時它又是虛擬的世界,從這個角度看,網絡又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網絡世界中人與人的交往與現實社會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交往范圍更廣、關系更加平等等優勢,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互相溝通。在這虛擬世界里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任意創造網絡中的自我角色或隨意欺騙他人,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際關系的信任危機。這種網絡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學生面對的是缺乏直接的面對面的人際互動,容易使大學生放任自己不再關心現實世界,而一旦回到現實就會產生一種孤獨感,患上“網絡疏離癥”從而導致人格異常和心理障礙,不利于他們承擔本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少數推行網絡政治霸權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的少數西方發達國家通過網絡大量宣傳西方文化和思想,扭曲了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那么,我們如何來防范并改變這種狀況呢?以下是幾點建議:首先,建立健全規章制度來約束大學生的網上言行。必須明確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公民在社會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所有法規和道德文明禮儀,諸如《憲法》、《民法》、《刑法》等在網絡上同樣適用,任何觸犯法律法規的行為都要依法處理。近年各高校紛紛制定《校園計算機網絡管理辦法》、《學生宿舍網絡管理條例》,修訂《大學生違紀處分條例》。這些辦法和條例對學生上網的時間、地域等內容進行了限制和規范,并制定了相關的處罰條例,如:規定聯接學生寢室的網絡暫限國內運行,學生不得因上網耽誤上課、自修和影響同學的休息等。對于違反網絡管理條例規定的給予相應的處罰,包括暫停上網資格、賠償損失、取消學生評優評獎,給予必要的紀律處分等。此外,在輔導員、班主任的指導下對各院系、班級寢室制定上網的“鄉規民約”,自律與他律相結合,規范大學生的上網行為。
其次,建立健全的校園網站。校園網站既是網絡思想工作者的教育手段,也是網絡德育的戰斗武器。所以高校思想工作者一直對此給予高度的重視和支持。因此網絡中心應該對校園網的各個版塊的建設提出明確的要求,建立明確的管理規范,同時對各類不良的信息進行技術過濾和監督。建立全面的校園網,開發有校園特色的網站版塊,吸引大學生;發揮網絡的開放性,傳播性等優點,在網上傳播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同志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保網上主題有正確的政治思想導向;由于過于單調的思想政治宣傳往往會引起大學生的逆反,所以要在宣傳時,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學生的思想和工作的具體問題,旗幟鮮明地開展討論,增加網絡教育的趣味性,激發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對大學生思想進行正確的健康的教育。
再次,重視校園BBS站的輿論引導。目前,許多高校都建立了BBS站,上面往往粘貼一些學生在現實中不愿說、不敢說的意見,甚至還出現人身攻擊或某些內容不健康的文章,對此,除了加強對BBS的監管外,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密切關注,正確引導。為此要堅持三條原則。第
一、及時性原則。對現實中可能出現的各種BBS的焦點輿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能做出及時反饋,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第二,正面性原則。對提問者,堅持言之有據、評之有理的要求,即有問題可以提,但表達要適度,言辭要懇切,歸根結底是要解決矛盾而不是擴大矛盾。第
三、柔和性原則。以一種寬松的態度、柔和的手段來進行交流。既要理直氣壯地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恰如其分地讓受教育者心服口服。和風細雨式的方法卻常常能潤物無聲,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選準切人點,抓住著力點,讓工作事半功倍。
最后,要加強對上網學生的心理指導和心理咨詢。網絡時代,大學生中出現了各種癥狀的“網絡心理障礙”,有的大學生無節制地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互聯網上漫游、聊天、游戲,耽誤學習,損害身體,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心理異常,包括人格障礙、交感神經功能部分紊亂,其表現為上網成癮、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生物鐘紊亂、食欲下降、體重減輕、思維遲緩、社交活動減少等。對此,一些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詢中心”開設了針對性的心理指導課,讓大學生及時了解“網絡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特別是怎樣預防諸如上網成癮、信息焦慮和人際孤僻等,做到防范于未然,對已出現不同程度的“網絡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做好咨詢、調適和治療工作,使網絡時代的大學生能健康地成長,使他們重新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
總之,大學生思想教育應正視網絡發展帶來的種種機遇和挑戰,作為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轉變教育觀念,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將網絡思想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優勢互補,從而提高思想教育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