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職教師德育教育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中職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普高熱的掀起,中職校的招生受到較大的影響,中職生生源質量每況愈下,整體素質令人擔憂。現今中職生或為家庭嬌子,往往自尊心、優越感極強,自控力卻比較弱,情緒波動快、幅度大;或者家境不好,自卑感極強;或者學習成績差,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自信。中職生的年齡一般在15—18歲之間,處于這個年齡的學生心智尚不夠健全、思想尚不夠成熟,不善辨美丑善惡,對各種誘惑的抵抗力較弱,這就要求我們中職學校的老師在教給學生一技之長的同時,更要注意完善學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質,竭盡所能將每個學生都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就必然要求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落實、加強德育工作。
二、中職教師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教師缺乏耐心和愛心中職生處于一個不成熟的年紀,容易沖動、管不住自己,很多學生自尊心強,但因為學習不好或者不守紀律,長期受到老師、同學的冷落、歧視,他們一般都很“心虛”,對外界極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層“硬殼”,給人難以接近的感覺,但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信任,他們比一般同學更需要得到老師“雪中送炭”式的愛。如果教師對待他們缺乏應有的耐心、愛心,他們就會從教師的言行態度中意識到教師的偏心和歧視,在心理上有意躲避教師,對教師的談話幫助聽不進接受不了。
(二)德育教育中批評有余、鼓勵不足很多老師認為,對于學生一定要嚴格要求,只有對他們嚴格要求才是對他們負責任,對待那些在學習過程中犯錯誤的學生,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在批評學生時,有時采取諷刺挖苦或體罰謾罵的方式,甚至當眾羞辱學生。教師教育不得法,師生關系緊張,長期如此,容易使學生滋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在學習知識和接受思想教育時,容易對老師產生對立情緒,實行心理封閉,甚至產生一些過激的行為,使轉化難上加難。
(三)德育教育中對待學生不公由于教師在師生交往過程中的支配地位使許多教師在師生交往中帶有更多主觀選擇性,大部分教師都會偏向于學習成績好、乖巧或者家庭背景好的學生,對于那些頑劣、期望值低的學生則比較冷漠,而中職生恰巧大部分屬于這個特殊群體,長期的差異對待使他們對老師的教育幫助產生抵觸心理,心理上自帶“抗體”,這是很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做法。
(四)德育教育存在重認知輕實踐的傾向中職德育一般以加強德育認知教育為主,即教育學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這種教育能夠對學生如何行為形成一定的指導,但德育認知只是基礎,并不能解決學生自覺參與德育實踐的問題,即在德育實踐方面存在不足。傳統的教師德育教育對學生主要是以說教為主,教師高高在上,學生只能被動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事實證明,老套的說教對當今中職生已經收效甚微。
(五)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協作德育教育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不只是德育教師的工作,也是全體教職工的工作,但目前德育教師之間、德育教師與其他任課老師之間未能形成合力,影響了學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中職教師如何開展德育工作
德育是以育人為背景的,從根本上講,德育就是要教會受教育者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總之凡是與做人相關的思想、觀念、規范的教育都可稱之為德育。
(一)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首要環節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無數成功的教育經驗表明,教師只有用一顆真正熱愛學生的心去對待學生,與其建立起融洽的關系,才能感化學生。教育過程是教、學相長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相互滲透的過程。學生最不畏懼的是權勢,中職生更是如此,如果用恫嚇、威嚇去壓制學生,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教師在工作中要注意從情感上與學生接近,尋找共同語言,做到尊重并善于理解學生,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學生才能真正從內心接受教師,我們的德育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用心保護學生的心靈,理解、關心學生,給學生以相應的尊重。對待學生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辭,如果你無法做到用你們的話讓別人溫暖一輩子也沒有關系,但千萬別因為你的一句話而讓別人寒心一輩子。我們只有對學生付出濃濃的愛,才能贏得學生深深的情。
(二)多鼓勵少批評“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學生特別是中職生在求學期間犯一些錯誤屬正常現象,我們應該相信每一個學生經過教育都可以改變。對于學生的錯誤,教師必須有海納百川的寬闊胸懷,容得下個性千差萬別的學生。學生犯了錯誤不能只是訓斥、壓服,而是要心平氣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因勢利導。正如《學習的革命》一書所說:“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批評和處罰雖然可以起到處罰本人、教育他人的作用,但有時也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自卑心態,降低教育效果。學生犯了錯誤,要盡量避免直接的批評,多給鼓勵性的評價,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當然,也不能一味地進行表揚,對他們所犯的錯誤不加批評,而是要注意批評的藝術,一般采取單獨進行談話的方式,要在平等、融洽的氛圍中同他們擺事實,講道理,真正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三)正確看待和理性評價學生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為學生,都希望老師能夠公平、公正,實事求是地作出評價,對所有人一視同仁。有鑒于此,教師必須正確看待和理性評價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中職生大部分是各類高中篩選剩下的“雙差生”,往往被視為一無是處,其實,他們并非天生頑劣、無法改造,他們身上固然有一些缺點,但同時也有自己的“閃光點”,只是由于“光環效應”的作用,他們身上的那些微小的“閃光點”常被大量的消極因素所掩蓋,往往比較微弱,有時一閃即逝,這就要求教師要時刻細心觀察,善于發現、善于挖掘學生在熱心集體、熱愛勞動等方面的積極表現,文體活動、書法繪畫等方面的一技之長,哪怕僅僅是一些苗頭,也要及時抓住給予真誠的表揚、鼓勵和引導,加強他們的自信,激發他們向上的動力,促使其發展成為穩定的積極因素。
(四)身教是教育中無言的榜樣動力“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要做好學生的表率,真正做到“為人師表”。作為一名教師,無論在什么場合,是否有學生在場,是否與學生交談,都要時刻不忘自己的教師身份,言談舉止要文明得體,切實做到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帶頭不做,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化學生、帶動學生,共創良好的學習氛圍。我們應當真正做到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德育觀、人才觀和學生觀,做到轉變角色,注重以身示范,成為學生德育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要以民主的態度與學生進行協商,不可獨斷專行,做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關心學生,與學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師生關系。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那么我們教師首先就要樹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認真當好這個角色,把自己融入到學生之中;二是要做好表率,加強學習,注重個人道德修養,提高個人道德素質,在各方面給學生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也就是應當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會道德素質要求內化成學生的自我要求。結合學習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與學生特點,提高教書育人的自覺意識和實踐能力。
(五)各方協調齊抓共管學校是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全體教職工形成一個有著共同目標的團隊,為了實現教育學生這一共同目標,團隊合作很重要。做好德育教育,單靠一位教師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全體教職員工和衷共濟,團結協作。我們提倡一是與同事之間配合,不宜搞單干;二是與領導之間配合,不宜鬧情緒;三是德育教育部門與學校其他部門之間配合,不宜互相拆臺。
德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在中國古代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在社會主義新中國,德育是社會主義全面發展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培養全面發展信任的重要途徑。一撇一捺寫個“人”,一生一世學做人,可以說在教育事業上我們每個人都任重而道遠。
作者:郭穎 單位:福建經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