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創作思維論文:化學實驗對創作思想的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時穎李德前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西苑中學
在實驗中倡導學生質疑,培養創新性思維
任何一個化學實驗都包含許多學問,如儀器裝置、實驗原理、操作流程、實驗現象、實驗結論等都是問題的源頭,可以利用追因求果、逆向思維、聯想類比等方法,指導學生質疑問難、引發創新。
1.改變實驗條件質疑
化學實驗總是受到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其中的實驗條件也是質疑思辨的落腳點。筆者注意在條件的改變中提出問題,在問題的解決中誘發創新思維。
例如,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中,筆者請學生思考“為什么用稀鹽酸而不用濃鹽酸?”搞清緣由后,學生自己就會追問“為什么要用塊狀的石灰石而不用粉末狀的?”;釋疑后,筆者又提出高難度的問題“若用粉末狀碳酸鈣,實驗裝置該做怎樣的改進?”一番討論后,學生知道將長頸漏斗換成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滴加稀硫酸的速度;隨后又有學生反問:“用雙氧水制氧氣時能否把分液漏斗換成長頸漏斗?”“用雙氧水制氧氣時如果堅持使用長頸漏斗,發生裝置該怎樣改進?”……這一系列涉及改變條件引發的問題,促進學生認識了反應條件的重要性、實驗裝置的可變性、化學原理的相對性,也培養了學生勇于追求真理的懷疑精神和創新思維。
2.抓住實驗現象質疑
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能直接引起質疑,尤其是超出預期的異常現象,理論與實際不一致的現象,不同實驗的相似現象,同一實驗的不同現象等,更使學生驚奇不解,這正是啟迪思維、看清本質的最佳時機。
例如,在二氧化碳熄滅燭火實驗中,若傾倒二氧化碳后燭火沒有按預設的那樣“由低到高依次熄滅”,而是上面的燭火先熄滅,這在很多人看來“實驗不能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筆者抓住這難得的生成機遇,通過層層釋疑扭轉“敗局”:二氧化碳是從高于蠟燭頂端的燒杯口處被傾倒下來的,而且燭火很快熄滅,這能否說明二氧化碳被傾倒后會很快地大量下沉呢?二氧化碳在空氣中能很快大量下沉,這能否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呢?答案顯而易見。此時若有學生質疑“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從高處傾倒后會不會很快大量下沉?”,則引導他們利用密度比空氣小的氮氣做對比實驗。
3.根據實驗操作質疑
規范操作是完成實驗的重要條件,因此筆者重視利用實驗操作引發疑問,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利用化學實驗釋疑解惑、深化思維。
例如,在檢查裝置氣密性時,筆者要求學生思考:手捂密閉的試管后裝置內的氣壓如何變化?學生正確回答后,筆者通過類比又提出新問題:通過增大裝置內氣壓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還有哪些?學生慢慢總結出了向長頸漏斗里注水、用注射器向裝置里鼓氣、將裝置浸入水里等方法;接下來,學生通過逆向思維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能否通過減小裝置內的氣壓來檢查裝置氣密性呢?一番思維碰撞后,又得出了冷卻法、抽氣法等。僅僅是一個檢查氣密性的操作,就引發了學生很多的疑問,并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實驗中引導學生探究,把握創新的途徑
實驗探究是學生從事創造性活動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徑,其主要形式有演示探究、分組探究、個人探究和課外探究等。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著與科學家相似的探索過程,從而領悟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1.課堂實驗探究活動
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后,筆者就在課堂上適時開展實驗探究活動。在探究過程中,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筆者只是引導課題選擇、揭示研究方法、支持交流評判、分享學習成功等。
例如,能否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氣體呢?筆者設計了如下的課堂探究活動:首先查閱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度,約為0.8;再利用圖3裝置顯示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速率,1天后水面上升到1/3處,4天后水面上升到1/2處,7天后水才充滿集氣瓶(可提前實驗,課上展示);最后探尋排水法收集一瓶(125mL)二氧化碳所需的時間,約1min。至此,學生根據“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不大、溶解的速率很慢、排水集滿一瓶二氧化碳所需的時間很短”這些證據,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出“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結論。在這一探究活動中,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不唯書的批判精神。
2.課外實驗探究活動
筆者還將實驗探究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利用家庭小實驗開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這種探究方式不受教學計劃的約束,沒有應試教育的壓力,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操作技能,發展科學素養。
例如,筆者指導學生利用茶葉、月餅包裝盒內的脫氧劑(內含鐵粉、食鹽、活性炭等),在家中測量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他們根據鋼鐵生銹的條件,并參考磷燃燒法測量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自行設計如圖4~圖6所示的實驗裝置,操作起來不僅安全、準確,而且有趣。另外,像測量溶液的導電性(由紐扣電池和發光二極管組成)、用紫羅蘭測量溶液的酸堿性、土豆片催化雙氧水制氧氣、用注射器測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比較自來水與鹽溶液的凝固點等小實驗,學生都可以在家中自行完成;活動結束,筆者還指導他們通過墻報、博客、QQ空間等形式匯報實驗結果、交流探究心得。
在實驗中鼓勵學生創造,熟悉創新的技法
教學中,筆者重視引導學生參與化學實驗的創新。在具體的實驗創新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加強,熱愛科學和勤于勞動的情操得到陶冶,承受挫折的意志得到了磨煉。
1.運用“希望點列舉法”創新實驗
從個人愿望或社會需求出發,提出發明創造的一種技法,就是“希望點列舉法”。例如,做“氨分子擴散”實驗時,人們希望氨水用量少,刺鼻氨味不要擴散到空氣中。于是集中師生智慧,列出三點希望:實驗不要完全暴露在空氣中、氨水的用量少、裝置可反復使用。經過多次探索和試驗,師生設計了如圖7所示的方案,只要5~6滴濃氨水就可以看到紗布條從中間向上慢慢變紅,從而說明氨氣密度比空氣小、氨分子在不斷運動。另外,若想加快紗布條變紅,還可以微熱氨水。
2.運用“缺點列舉法”創新實驗
“缺點列舉法”是通過尋找現有物品的缺陷,并逐一改進的一種創造法。例如,在做“二氧化碳熄滅燭火”實驗時,師生感到課本上提供的實驗裝置有這樣的缺點:燒杯里上升的熱氣流會阻礙二氧化碳下沉,甚至沖散二氧化碳,致使預設現象不能出現。針對上述不足,筆者啟發學生從“漏斗的功能”中探尋克服缺點的方法,終于設計出如圖8所示的實驗方案:用去底的塑料瓶做一個簡單漏斗,用它引流二氧化碳;由于漏斗里沒有熱氣流上升,二氧化碳傾倒后能順利下沉到杯底,并慢慢上升,使得燭火自下而上依次熄滅。
3.運用“移植法”創新實驗
移植法就是把已經成熟的原理、方法等引入新的發明項目上,從而獲得新成果。例如,用內壁涂有石灰水的燒杯檢驗物質燃燒是否生成二氧化碳,該方法現象不明顯、操作不方便,尤其是沒有二氧化碳生成,石灰水也可能變混(因為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遇熱變小)。筆者引導學生分析注射器抽取液體的原理后,就容易想到“用盛有石灰水的注射器直接吸入燃燒產生的氣體”(如圖9所示),然后輕輕振蕩石灰水,若變渾則說明物質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該方法極為方便,且現象明顯。
4.運用“異類組合法”創新實驗
“異類組合法”就是將不同的技術思想、不同功能的物質,巧妙地合并成一個新產品,使其具備人們需要的外觀和性能。例如,“氣體爆炸實驗器”裝置就是用注射器、電子打火器、導線和橡皮塞等多種物品組合起來的,其制作流程如圖10所示。5.運用“替換法”創新實驗通過更換不同材料,使產品性能發生變化,從而產生更好的效果,這就是“替換法”。
例如,“二氧化碳溶于水”實驗的改進(如圖11所示)。學生容易看出課本實驗的不足是:二氧化碳用量大、不能顯示二氧化碳溶解多少。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把塑料瓶換成一種帶有刻度的透明的便于封閉的其他物品,不就改掉了原實驗的缺點嗎?受此啟發,學生很快想到用注射器做實驗:用20mL的注射器先抽取10mL水,再抽取10mL二氧化碳(此時活塞在20mL刻度處),封閉針管后用力振蕩幾次,活塞會自行向前推進,最后停在12mL刻度處,說明10mL的水約能溶解8mL二氧化碳。圖11當然,改進和研制化學實驗的方法還有很多,如逆向法、模仿技法、分解發明法、廢物利用法等,而且使用起來也多是幾種創新方法的綜合運用。
例如,利用替換法、缺點列舉法、廢物利用法、移植法等,筆者引領學生設計出“測量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改進裝置。其主要操作是:按圖組裝好儀器,熱的CuSO4溶液很快引燃白磷,燃燒結束再把注射器針頭推下來,注射器會噴出40mL水,說明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是40/200。另外,用熱的CuSO4溶液代替水,既引燃白磷,又使現象明顯,還能化解剩余白磷的毒性(如圖12所示)。當然,教師指導下的學生改進方案,有些可能不是專業領域的真正原創,但是,他們在實驗改進時經歷了思考、探究、創新的過程,訓練了求異思維,學會了創新技法,促進了有意義學習。總之,讓學生學會享受化學實驗,更讓他們擁有一份不斷創造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