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公平下的擇校問題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循序漸進,規范管理,強化對義務教育的監管力度。
在義務教育階段,必須確保免費教育和就近入學,使更多的學生能公平地享受到優質的教育,從而維護教育公平。因此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應充分發揮其管理和監督職能:嚴格堅持義務教育“就近免試入學”原則;籌集專項建設資金,加強對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力度,推動教育公平的實現;根據各校實際,事先制定招生計劃,并嚴格執行,使學校的班級數和班容量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加強義務教育的各項制度建設:第一,要建立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狀況的監測和評估制度。第二,要建立一個科學正確的績效政績的考核制度。第三,建立公示制度,讓老百姓、媒體來監督。第四,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力的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從而逐漸杜絕教育尋租現象。
2.保障教師社會地位及經濟待遇的公平性。
政治、經濟、社會地位不高和待遇偏低造成“最優秀”的教師不愿意到農村中小學執教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可以參照日、韓等國的做法,建立獨立的教育公務員制度,將取得教師資格證書并獲得教師職位的公辦普通中小學教師的身份確認為教育公務員,明確其“公務性”與“專業性”的雙重身份,保護其政治地位和經濟利益。另一方面,績效工資改革注重向農村傾斜,把農村教師任教津貼納入基礎性績效工資,在此基礎之上,對部分地理位置偏遠、辦學條件艱苦的學校教師加發津貼。從而達到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普惠廣大教師的最終目標。
3.實施校長、師資“輪崗制”。
解決城鄉間教師資源的分布失衡成為解決擇校問題的關鍵之舉。第一,通過采取“輪崗制”或“掛職鍛煉”的辦法,將城鄉教師資源打亂后進行輪崗,在輪崗中盡量實現教學優質資源的均衡化,使得優質教學資源在動態中實現平衡。第二,盡量讓好校長、好教師在城鄉小學之間輪換,可以起到“換血”的作用,打破了優質師資力量的固定化,促進教師力爭上游。第三,優質師資力量用足用到位,減少浪費,有力推動城鄉小學教育的整體發展。此外,“輪崗制”的實施必須配備詳細的考核指標,將教師到農村執教的表現情況與其各項福利或職稱的評定相掛鉤,并以具體的規章制度和操作程序來保證教師之間的流動,解除教師的后顧之憂。
4.加大農村地區教師培訓力度,切實提高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
師資隊伍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師資隊伍建設是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問題,因此,教師培訓是關鍵。如果教師參與培訓的機構和方式較單一,特別是農村學校教師缺少接受培訓的機會,那么教學質量就無法穩定提高。因而各級教育部門必須因地制宜,建立不同規模、不同類別、不同目標、不同形式的教師網絡培訓基地;指導城鎮小學與農村小學建立分享性學習交流平臺,定期安排優秀教師開展示范課程;建立符合素質教育的教師評價標準和激勵機制,通過提高教師專業化發展,提高教師素質,帶動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提高。
5.加強義務教育法的宣傳力度,逐漸轉變家長的擇校觀念。
隨著人民的收入逐漸增多,教育發展速度加快及規模擴大,加劇了城鄉之間優質教育資源之間的差距,從而導致“擇校風”盛行。要轉變這一現象不僅需要外部條件的嚴格制約,更需要廣大擇校家長轉變觀念。因而應大力開展教育知識普及活動,聘請教育部門人員定期在農村進行子女教育講座,幫助家長認識擇校的負面影響。另外,通過制作宣傳手冊、條幅、錄制電視講座等多種形式,增強廣大家長對于擇校行為的認識深度,使那些正在考慮擇校的家長能夠了解到擇校行為并不能對每一個孩子都發揮正面積極作用。因此家長在考慮孩子的入學問題時,應充分考慮自身家庭情況和孩子實際需求,不要過分地依賴和迷信于優質教育資源是提高成績的保護傘。
作者:王鑫越李艷華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