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學中問題淺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正視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提升教師教學素質。主動研究問題原因,對癥下藥,適應學生發展。
關鍵詞:問題尊重發展
這兩年,由于教學工作需要,我教授了兩年畢業班的《語文教學法》。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秉承為人民服務的教育宗旨,按照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和同學們一起,走進了豐富而又有魅力的語文教學新天地。
兩年的教教學法生涯,面對我們的同學,一些在課堂上發生的或同學身上表現出的問題,也引起了我一些膚淺的思考和關注;課后有時間總自個琢磨或和同事交流一番。現在把它整理出來,和廣大同仁一起,再做一些簡單的探討。
一、教學過程中發生和遇到的問題
(一)精神不集中,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正在成長的青年。他們的意志力和理性思維從年齡層次來講,應該相對穩定。但從課堂效果看,注意力不能充分集中,外面有什么風吹草動,立刻會影響課堂秩序。
(二)教案寫作不規范。
課堂教學計劃是一個非常科學的結構體系,作為未來的人民教師,教案的寫作是要認真把握的。但從幾次練習來看,雖然在課堂上,反復強調,結果依然是不盡如人意。
(三)口頭說話抓不到要害。
不知道如何說話,不知道什么是重點,不知道臺上如何站立。所有這一切,都使你不敢相信,但又不能不信。因為它就發生在你的課堂,你的眼皮底下。
課堂出現的問題較多,但從未來教師角度客觀分析,上述問題尤其值得教師重視和注意。
二、問題的原因和基本對策
如何解決問題,應從兩個方面加以探討。
(一)從教師角度思考的問題。
1.要求做一個自信的有成就感的教師。
一個職業,只有首先被其從業者看重,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及重視。當我們大家都把教育看得足夠尊嚴的時候,教師才能以職業為榮,才會建立自信,展現你的人生魅力和體現工作價值。
上述問題產生的根源,從目前看:有兩點至關重要。①前途的不定向性。由于教育大環境發生變化,師范分配體制的改變,破碎了許多家庭的夢。但還是有些人在期望夢想成真。目標的不定性,左右了同學學習的興趣與熱情。②職業的價值感。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當今社會大力提倡。唯有不重視,才需要大力呼喚。不同的職業帶來不同收入,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差距,成為了現代人衡量職業好壞的唯一依據。社會上的拜金主義,以此蒙蔽了很多人智慧的雙眼,當然也包括我們廣大的同學。
由于上述問題的客觀存在,必然導致學習上的不穩定性,這是學習不集中等問題產生的關鍵。
2.要求做一個熱情的有高深專業知識水平的教師。
許多文章,都在談榜樣的作用。在教育教學領域,我認為更需要大談特談。因為教育本身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人師表的優良傳統是絕不能丟的,而是需要代代相傳并發揚光大。
作為教教學法的教師,要想學生認同、認可,必須教師自身具備:
①高尚的個人品德。②全新的教育理念。③精深的專業基礎。④嫻熟的教學技巧。
除此之外,熱情、細心、耐心、愛心、有親和力等,都是教師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活生生的榜樣作用下,學生會自我依戀、模仿,將會對其終身產生效果。
(二)解決問題的基本對策。
隨著國家教育政策的宏觀調整,昔日風光的師范教育如明日黃花。生源素質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解決這一矛盾,以免影響整個國家教育根基,國家正在制定政策。在目前狀況下,學校怎樣保證既有生源,又有質量。這一方面,我校領導層具有前瞻性,在2002年就提出了“兩個適應”的戰略構想。因此,作為教師一方面要承認客觀現實;另一方面,要不等不靠,探索一條適應學生發展的新路子。閱讀一些教師成功的做法,結合教學問題,我認為以下幾點尤為必要:
1.強化意識,超越自我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發展的基礎在教育,教育質量的好壞由教師決定。因此,在學校,要充分利用多種手段,宣揚教師職業的重要性,弘揚教師風范。要認真貫徹師范教育教學特點,把“學高”和“身正”的要求具體為學生的日常學習與行為規范中,提高自信心,時刻錘煉自己的思想意識,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教師教育觀念。2.情感關懷,落實“三真”(真正重視、真情關懷、真心愛護)
教師應做一個情感豐富、內心細膩的人,才能在與同學相處的過程中,不會在無意中、不經意間傷害他們。要建立如朋友、兄弟、父母般的美好感情,才會在師生之間,永遠涌動彼此愛的信任與依戀。
3.加強訓練,提高素質
從學生的心靈出發,尋找最能被學生接受的教育方式。豐富學生的視野,教師不能一味地只講教材。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課堂上,更多的時間是需要教師用自己獨特的視覺,敏銳的分析能力,去尋找知識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將方法、規律告訴學生。加強課堂的學生實踐活動。
①多寫、多練、多看——感受課堂。
②多觀察、多思考——體念生活。
③嚴格要求、積極鼓勵——拓展思維。
語文教學法既是經驗,又是啟迪。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它是從事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課程資源。學習它,為的是更好的借鑒前人成功的做法,少走不必要的彎路,但同時,又不能囿于教材,需要自己的創新和發展。它是靠教師豐富的實踐、規范的教學結構和隨機應變的教學智慧來完成的。
總之,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教師應更多一點靈活性,要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和學習需求,去處理教材,決定教學方法。盡可能多地用美的內容、生動活潑的形式去適應學生,從他們的心理需要出發,就一定能感化學生,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最終為學生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求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