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師教育文化的培植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運用文獻資料等方法,探討了教師教育文化的內涵,以及在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文化缺失的現實情況下,提出了從物質、精神、制度和行為四個方面培植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文化的手段與策略,以期能為提升我國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文化的氛圍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文化
高等師范院校在我國已有百年歷史,作為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教師,現階段“教師專業化”指明了學科專業水平和教育專業水平的發展目標,基礎教育改革對培養優秀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培植符合“教師專業化”和基礎教育改革要求的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文化,使之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社會對教師人才的需求是一項重要任務.教師教育文化猶如一種基因,可以植入每一個師生的內心.高等師范院校需要有意識地倡導和培植優秀的教師教育文化,并以此影響師生的價值取向、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學習模式.針對我國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文化建設現狀,提出了有益于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師范院校文化培植策略,為師范院校文化建設、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提供可借鑒的方案.
1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文化的內涵
教育部(2001)頒布的《完善教師教育體系推進教師教育發展》,對教師教育的范圍進行了界定,教師的職前培養、入職教育和在職培訓統稱為教師教育.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文化是高等師范院校師生在從事教師教育活動中所創造出的區別于其他文化的文化形式,是師范院校的辦學經驗、教育思想、辦學理念、校風、學風、制度建設、人格培養、文化活動、環境建設等精神與物質的總和.通過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四個方面具體表現出來,對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活動的進行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2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文化的培植
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文化的培植是人工干預高等師范院校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使之形成具有教師教育特色的文化氛圍,對教師教育的順利進行產生積極影響的整個活動過程.
2.1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物質文化培植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的物質文化包括建筑、圖書館、廣場、水系、走廊、雕塑等實體物質以及課程體系等.物質文化是整個文化體系的載體,是基礎文化.
2.1.1教師教育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的培植校園環境是指高等師范院校中被人們感受到的校園實物景觀和具有特殊意義的校歌、校訓、校徽、校旗等.培植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物質文化要求建立充滿教師教育特色的人文氣息的校園環境.(1)高等師范院校建立教育名家文化墻、名人塑像、校友成果展、教育動態窗等,將善學、正身、博學、至善、啟智、明德、厚德等教師教育特色詞匯融入道路和樓宇等的命名中,使人們置身于教師教育氛圍中并形成意識自覺.人物塑像的選擇要具有代表性,如古代的孔子,近現代的蔡元培、胡適等.此外,在校園人流量大的地方安置“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祖國的園丁”等標語,使師范生對教師職業具有自豪感.(2)校訓是大學精神的核心體現,大學的辦學理念、核心價值都體現在校訓當中.校訓既是學校對于學子的期許,也是學子正己立身的鏡鑒,對教師教育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求實創造,為人師表”“求實創新,立德樹人”等校訓深入師生內心.(3)充分利用圖書館的有形資源.圖書館是大學的金庫,很多高師院校的圖書館設計植入書籍、階梯等元素,各學校要從所處位置、氣候環境、校園布局、原有文化等實際因素出發培植具有教師教育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發揮環境的教育價值.
2.1.2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課程文化的培植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教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的、有組織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課程是教師教育最直接的組織形式.高等師范院校應科學地設置課程,對師范生進行育人和教學職業能力的全面培養.(1)選取具有教師教育特色的教材.高等師范院校的教材應該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前沿性、時代性.(2)結合實際靈活調整教師教育類課程比例.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課程主要包括三塊: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因國家對各部分比例進行規定,致使學校安排課程的空間變小.(3)教育各部門應根據社會需求及專業特點大膽地創新課程,建立改革試點,使高校有更多的課程安排空間.各高校根據資源、師資等因素安排課程.融入模擬教學、說課、實習匯報、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的實習內容.基層教師參與到教育實習階段,結合基層教育的實際情況對實習進行理論與實踐指導.完善實習效果的評價體系,指定專門的實習指導老師對實習生的實習進行監督與指導,使其在實習過程中真正地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
2.2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精神文化培植精神文化是核心文化,對師生職業理想、人生觀、價值觀、道德建設產生決定性影響.高等師范院校的精神文化應該是以人為本、探索真理、敢于質疑、大膽創新、追求學術自由的文化.
2.2.1對教師精神文化的培植教師作為引領教師教育工作的主導人群,教師的精神文化對學生的精神文化培養具有強烈的示范作用.(1)建立以職業為事業的價值觀念.培植教師對學校發展和師范生培養的主體責任感.建立科研和教學小組,對小組內部成員進行師德、價值觀等職業素養的熏陶,形成探索與相互學習的氛圍.各級工會應充分有利時機,組織教師參加能培養其價值觀、世界觀的集體活動,在活動中培養集體意識與凝聚力,形成相互學習、合作的文化氛圍.(2)建立發展性評估機制,肯定教師職業價值.學校根據每個教師的具體情況和需求,合理增加教師的收入基數.從實際出發建立教師個人規劃,并成立部門對其完成狀況進行審核與評定,注重教師個人規劃的完成狀況.對教師的教學評價不能只看結果,應考慮發展的階段性.(3)建立學科間的文化交流,使學科文化相互滲透,取長補短.學科間建立科研教學合作,促進學科優勢對其他學科科研、教學的影響.(4)提高教師教育者個人修養與社會地位.教師從事的是關乎人類道德發展的工作,教師的修養對未來國家人口素質、道德水準影響深遠.學校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對其進行修養與道德提醒.當今社會,提高教師的收入,有助于提高社會對教師的認同和教師的自豪感,更能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到教師隊伍;提高教師行政地位與話語權有助于社會對教育的敬畏感和教師自豪感的養成.
2.2.2對學生精神文化的培植學生文化是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文化的最終歸宿點,是教師教育文化培植的最終目的.增加師生交流,發揮教師教育文化的示范性,使師范生置身于教師教育文化氛圍,了解教師,充分感受到精神文化的存在.拓寬教師與學生的多種形式的交流渠道,使優秀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重視學生干部的培養與管理,擴大對廣大學生的影響,加強學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學生骨干的示范作用.重視學生宿舍文化建設.加強師范生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使未來的基層教育一線教師具有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使其從教書匠向教育專家轉變,成為基礎教育思想的啟迪者,心靈世界的開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
2.3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行為文化培植行為文化是長期積累形成并通過教師教育參與者行為活動體現出來的文化形態.行為文化的形成具有不自覺性、隱蔽性和漫長性.行為文化培植的重點是培養師范生職業能力和職業操守,形成教師職業信仰.良好的行為文化對校風建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3.1培植校風引導下的良好班風、學風、宿風等行為文化自覺校風是行為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全校學生的學風、教師的教風、工作人員的工作作風等,對全校的整體凝聚力和師范人的行為習慣、價值觀念等有無形而深遠的影響.學校可舉辦各學科的文化月,擴大學科的影響力,舉辦校、院、系各層次教職工、學生之間的講課大賽,課件制作大賽,三筆字大賽等,并形成規模.將入學教育、運動會、網絡活動、校園廣播、體育文化節、畢業典禮等行為活動融入教師教育文化內涵,將其轉變為教師教育文化的載體.在校風的引導下加強師風、學風、班風、宿風的建設.可通過班級參與或組織活動培養凝聚力,促進成員之間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通過師風建設發現名師,擴大名師的影響效應.培養良好的宿舍風氣對學生生活習慣、道德品行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2.3.2注重校園行為文化活動的舉辦效果目前,校園行為文化活動存在不足,如:教師教育內涵不足,娛樂性質太強,知識、學術思想不足,校內的活動較多,校外實踐的太少,大學生自己組織的活動多,經過老師、專家認真指導的活動少,學生參與的活動多,老師參與的少,學生參與的熱情較高,活動影響短暫,沒有對學生的心理、價值、文化的成長起到長遠影響.活動目的偏離初衷,為了活動而組織活動,沒有通過活動發現并解決問題的意識,活動的總結不夠細化,對活動的意義影響關注較少.鼓勵師生參加各項活動,促進師生的全面發展,通過活動彌補課堂教學中實踐性不足的缺陷.積極成立學生社團、學會等組織,由老師對活動進行負責與指導.鼓勵學生組織各種活動,社團可成立自己的品牌活動,協助社團做好活動的宣傳與規范化建設,將好的文化活動上升為校園品牌.校園文化活動建設可與教師教育相關的課程、課題、實驗項目相結合,既提高了校園文化活動的質量,又增強了參與者的創新認知度.
2.4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制度文化培植合理完善的制度是各項活動順利進行的根本保障.高等師范院校制度包括行政管理制度、培養制度、評價制度、校規校紀等,綜合體現著有關法律法規、政策文件、發展規劃與學校的發展目標、科研教學任務等的結合.制度文化的培植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體現對高等師范院校的服務價值.制度文化的培植要以保障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行為文化的建設與運行為出發點.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制度文化的培植需要建立制度信仰,形成自覺遵守的制度文化;建立以教師教育為目標,以師生為本的教師教育特色制度文化.
2.4.1建立制度信仰,形成自覺遵守的制度文化制度信仰就是形成對制度堅定不移的遵守信念,并將制度規范轉化為人們的行為習慣.要求制度在制定的過程中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在執行過程中有較高的認可度.淡化學校、學院領導與管理部門的權利信仰,增加對制度的敬畏感和政府部門對制度的支持力度,維護制度的嚴肅性,保持制度的穩定性,使制度作為教師教育的行為標準,不因領導人的意愿而改變.全體師生形成制度的主體責任意識,使制度深入人心,實現制度被執行者向制度的支持者轉變,實現對制度的自覺遵守與維護.
2.4.2培植以教師教育為發展目標,以師生為本的制度文化高等師范院校的教師教育制度應顯示教師教育特色,以教師教育為目標,以師生為本.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師的教風對師范生未來教風的養成有模板性的影響,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制度要對教師的講課內容、授課方式、個人修養、價值觀念等有特別的關注.教師教育制度要對學生進行道德引導,建立對專業學科知識、學習態度、考風等問題的獎懲性評價體系,通過制度干預,培養師生勤勞刻苦的學習精神、嚴謹的學習求知態度及大膽質疑、勇于創新的精神.
2.4.3培植制度建設與師德培育相結合的制度文化制度與道德原本就有親緣關系,起源上同根同源,內容上相互滲透,功能上相互支撐,特點相同而又義理相通.師德即教師職業道德,包括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等.培植制度與師德建設相結合的制度文化,將師德內容融入制度建設中.將師德建設的路徑與內容規范化、制度化,并建立與制度化的師德相對應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要求剛柔共存、獎懲結合,強調對師德養成的鼓勵、啟發、誘導和修正功能.師德制度化的建設應注意其特有的道德性,注重對被執行者產生的內在影響,要求在制定與執行過程中從倫理道德視角對師德制度進行分析與認知;從被執行者的心靈深處出發,對師德制度條文進行全面剖析;注意引導過程與自覺遵守的可行性和人性化.
3結束語
“人類創造了文化,文化反過來又塑造了人”.在文化的培植過程中應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標,并嚴格尊重文化生成與發展的自然規律.培植出以精神文化為核心、物質文化為基礎、制度文化為保障、行為文化為動態體現的教師教育文化,在教師教育工作進行過程中形成有效的文化載體,滲透到教師教育的各個環節,根植于師生員工的內心深處,實現文化的育人價值,最終使高等師范院校形成教師教育特色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郭柏紅.新課程英語教學中的體會與思考[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101.
[2]梁禹祥.制度倫理與道德建設[J].道德與文明,2000(3):27.
[3]李偉,李潤洲.論教師文化的重塑[J].教師教育研究,2010,22(6):26.
[4]夏征農,等.辭海[M].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4365.
[5]萬娟.師范院校文化構建研究:基于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視角[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2.
[6]曾秀蘭.德育視野下高校制度文化的缺失與重構[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2):62.
[7]何玉海.地方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改革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3(1):57.
[8]彭勃.高等教育資源的生態化配置與培植[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08.
[9]李培根.教育文化的深刻意義與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2012(12):4.
作者:岳新坡 李大帥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