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師教育發展歷史沿革與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俄羅斯的教師教育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其中有很多新穎的、開放的、國際化的教學理念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研究。因而,文章通過對蘇聯教師教育發展歷程中取得的寶貴經驗及存在的弊端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總結,進而為我國的教師教育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理論依據和教育理念上的新啟示,形成中國特色的師范教育理論和體系。
關鍵詞:蘇聯;教師教育;培養模式
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學校?!笨梢?,教師的培養和教育對于一個學校乃至一個國家的教育發展至關重要。教育是立國之本,是國家發展堅不可摧的基石。為了融入世界現代化的發展,教師教育已成為各國研究的熱點,未來的教師教育必將是一個集科學性、文化性、包容性、國際性、開放性于一體的全新的教育模式,優質教師資源的儲備是國家發展的催化劑。俄羅斯作為教育大國,對教師的培養和教育十分重視。從1779年俄羅斯第一所師范學?!箍拼髮W附屬師范學校的建立,直至今日歷經兩百多年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并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師范教育體系。本文通過對俄羅斯教師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利與弊進行有益的探索,進而為形成中國特色的師范教育體系提供新思路。
一、蘇聯教師教育的發展歷程
教師教育也稱為“師范教育”,主要是針對教師這一特殊職業的培養和教育。最早有關教師教育的相關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紀,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首先提出了建立師范類學校的建議。世界上第一所師范類教育機構于1672年在法國成立。此后,俄羅斯也開始向西方國家學習并于1779年建立了第一所師范類學?!箍拼髮W附屬師范學校。至此,揭開了俄羅斯教師教育發展的序幕。
(一)“十月革命”前:由宗教教育轉為世俗教育俄羅斯的教師教育在“十月革命”前尚未形成獨立的教師培養體系。教師的培養以東正教主管的學校與國家教育部主管的學校雙規并行運轉,教育以服務貴族階層為主,教師主要是東正教教徒。當時,俄羅斯的沙皇及領導階層對教師教育并沒有清晰的認識,也未樹立國民需要受教育的觀念。直到1782年,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俄羅斯才正式建立國民學校委員會,并于1786年頒布了《國民學校章程》,這是俄羅斯第一個有關教育制度的法令。隨后在1804年成立了彼得堡師范學院,1861年更名為中央師范學院,六年學制,學生均是免費師范生,畢業后需要在國家直屬的教育機構至少工作8年,這一政策為文科中學、私立學校、完全中學等輸入大量的教師。隨著農奴制的爆發,喚醒了國民受教育的意識,一些反對神學教育的有識之士主張全面開展國民教育,培養國民素質。烏申斯基在1861年撰寫的《師范學校章程》中,首次對師范學校的類型、規模、課程結構以及實習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見解。也正基于烏申斯基的這一章程,俄羅斯各地開始興辦師范類院校。1867年建立彼得堡文史學院,屬于三年學制的??圃盒?。1911年又建立了舍拉普欽師范學院,招收男生,學制兩年,同時師范生的課程也更加系統化,并且為教育實習建立了專門的附屬中學。一系列的政策實施后,俄羅斯的初級教育情況有所改善,但這對于當時俄羅斯適齡入學人數來說是微不足道的。據資料記載,直至1917年,俄羅斯開辦各類師范學校共171所,其中有部分女子師范學校,在校學生大約2萬人。當時招生的主要對象是有東正教信仰以及品學兼優的中學畢業生。學校的課程設置主要由俄語、數學、地理、歷史、神學、音樂及教學法等內容構成,畢業后的教師大多被聘任到小學任教。這也使得當時俄羅斯小學教師的質量和數量得到了應有的保障。
(二)“十月革命”至“衛國戰爭”時期:社會主義教育“十月革命”帶領俄羅斯走向了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政府在對國家改革的進程中意識到教育是救國之本,大力發展教師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素質。國家成立專門的委員會領導新的教育工作。此后,一系列的教育法令和計劃得以實施(見下表)[1]。在蘇維埃政府的密切關注下,當時蘇聯的中等師范教育也在這一時期迅猛地發展。截至1926年,蘇聯共開設了354所中等師范學校,校內分設學校、學前和政治教育等學科。直至1935學年,中等師范學校的數量達到772所,學生共計166500人,師范學院115所,學生約67000人。直至20世紀20年代末,俄羅斯的高等師范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截至1927年,共開設30多所師范學院,在校生人數也達到17000余人。這也為蘇聯的教育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師資保障。尤為顯著的是,形成了以師范院校培訓師資為主的三級師范教育制度,以培養中學教師為主的四年制師范學校,培養5-7年級教師的二年制師范??茖W校,培養小學教師的中等師范學校,學制1-3年不等[2]。這一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認為:“學校的目的應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彼鲝埥逃c勞動相結合,學生能從理論上認識并在實踐中從事各種勞動(既有腦力勞動,又有體力勞動)。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將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個人與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融為一體,是區別資本主義的最根本特征,偉大的“十月革命”推動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為培養新型的、符合國家發展的教師奠定了基礎。
(三)“衛國戰爭”結束后:多層次的學科教師教育“衛國戰爭”使得國家的教育再一次面臨嚴峻的挑戰,最突出的問題是加快普及七年義務教育的工作、改進國民教育、教師教育加快步入社會主義的步伐。蘇維埃政府大力發展師范院校與校外機構,截至1956年,補充了近170萬名師資,這一數字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國家建設帶來的師資緊張問題。國家在發展教師數量的同時,也高度重視教師質量的提高,1945年8月20日,蘇聯即通過了《關于改進師資培養工作》的決議。決議指出,師范學校畢業生通過國家考試之后,得到的不是中等教育證書,而是注有授予小學教師職稱的畢業文憑。很多師范院校根據這一決議修訂了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3]。1958年12月24日,蘇聯政府頒布了《關于加強學校同生活的聯系和進一步發展國民教育制度的法律》,該法律對師范教育做出規定,要求各加盟共和國采取具體措施,重新訓練教師,并根據普通學校的新任務給各校配備具有必要知識的教師,進一步改善教師的勞動和生活條件,提高他們的思想理論水平[1]。1961年,通過了《關于給普通學校提供師資的措施》的決議,該決議注重改善培養青年教師,特別是寄宿學校和全日制學校的教導員、教師及勞動教師區工作。擴大夜課部和函授部網,更廣泛地吸引師范學校和綜合大學參與到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方法的工作中來[1]。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政府再一次意識到教育是加快國家發展的基礎,在1995年6月,頒布了《高等職業教育國家教育標準》,對高等師范教育培養目標做出相應調整,規定了學生畢業的最低標準,在保證俄羅斯教育空間的統一上,各地區、聯邦根據本地特色發展教師教育。高等師范教育體系由不完全高等教育、基礎高等教育和完全高等教育等三個階段組成。其中,第一階段屬于不完全高等教育,修業年限為2-3年,主要進行師范教育的基礎培訓,畢業生將授予基礎教育教師證書,有資格在9年一貫制學校任教;第二階段屬于基礎高等教育,修業年限為2年,給學生以全方位的職業培訓,畢業生將被授予學士學位,有資格在各種中等專業學校包括文科中學、私立學校及師資培訓機構中任教;第三階段屬于完全高等教育,修業年限為1-2年,主要研究教學法及教育創新,經過“4+1”培養的畢業生可獲得教育研究者專門技能證書,經過“4+2”培養的畢業生可獲得碩士學位,畢業生有資格任高中、私立學校、中專、古典中學和專業學校及大學助教。由此可見,俄羅斯師范教育注重學科專業的學術性、師范性和人文性。
二、蘇聯教師教育發展歷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政治因素干預過多蘇聯教師教育的發展歷經磨難與轉型。在沙皇俄國時期,政府以發放工資的方式,鞏固了教師的政權和官吏的身份。教師的活動受到嚴格的檢查,師范教育以政府的“附屬品”存在,傳播著為貴族階層服務的意識形態。政治在教師教育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也大大地影響了當時教師教育的發展和社會公信力。
(二)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不符總體來說,蘇聯時期教師教育的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專業開設的課程與所培養的師資目標有差別,導致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面臨極大的困難。例如,蘇聯時期教師教育僅開設三類課:政治課、教育學理論課和專業課。這些課程的學多停留在理論范疇,無法在實際教學中應用。因而,此后俄羅斯也多次進行了教師教育改革。例如,在1963年5月9日,蘇聯通過了《關于進一步發展高等和中等教育及改進專門人才培養和使用辦法的決議》。在這個決議中將師范院校學生學習年限改為四年,以培養一種專業為宜。在20世紀60-70年代,蘇聯又否定了開設一種專業的做法,提出應增開新學科新專業或者開設第二專業。80年代以后,蘇聯為了適應科技革命的到來,再一次開設第二專業,采取5年制的統一培養體制。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政府提出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應注重人文性與學術性的統一,進而形成了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型師范教學模式。
(三)教師的質量和待遇良莠不齊蘇聯在師資培養過程中走過了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據統計至1985年,蘇聯共培養160多萬名教師,在數量和質量上基本達到社會需求,但是教師質量卻良莠不齊,部分教師基本功較弱、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水平尚有欠缺。數據顯示,在1986年小學畢業生中,讀、寫、算合格的分別占學生總數的23%、38%和30%。可見,教師質量對教學效果的作用是很顯然的。此外,俄羅斯的教師工資偏低,這是一個直至今日仍然存在的嚴重問題。通過調研莫斯科高校師資現狀,我們發現,即使是莫斯科高校的教師月平均工資也只有兩三千元人民幣。教師的待遇及社會地位偏低,顯然這不利于高質量師資隊伍的建設。
三、蘇聯教師教育對我國教師教育的啟示
(一)國家應重視對師范教育的扶持政策,形成“一條龍”的培養模式從宏觀角度看,師資力量的培養離不開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扶持。當前,我國的師范教育大多停留在職前教育階段,入職后及上崗前的實踐教育扶持政策相對匱乏。建議國家可以根據地區特點及師資需求情況進行職前—職中—職后“一條龍”的培養模式。在夯實教師基本功的同時,對每位教師做一個長期培養和鍛煉的計劃。使我國的師范教育真正形成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二)不斷更新師資培訓課程和評價體系我國眾多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是千篇一律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培養的方向和效果。每所院校培養的對口師資是不同的,因而在課程設置及教學目標上應有所區別。如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培養符合時展和社會需求的教師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例如,一名普通高校教師的培養應從該生入校的心理輔導、角色培養、專業知識學習、技能品行鍛煉、社會實踐、崗前培訓、職后規劃等一系列的措施開始。同時各大院校應結合自身培養特色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合理公正地評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高他們工作的積極性,改善教師的工資待遇,只有教師安心,教育才能發展。
(三)改良教師教學理念,提升師資技能水平俗語說:“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币幻處煹哪芰退經Q定了我們的教學質量的好壞。因而,在師資培養過程中應與時俱進地不斷提高教師的責任意識,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這樣對于提升教學質量和人才質量有著指導性的作用。積極地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加強中外師范合作辦學,為教師教育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學??梢詮母髯詭熧Y培養的實際需求出發,對教師進行有計劃、有目標的“專業+技能”的培訓。力爭培養出“一專+多能”的專業型、技能型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雖然當代俄羅斯教育對蘇聯時期“為了國家、社會、個人的利益”徹底否定,提出了“為了個人、社會、國家的利益”的教育目標,但是俄羅斯的教師教育仍然延續了蘇聯教師教育的優秀理念。
參考文獻:
[1]李智賢.俄國近現代教育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成有信.十國師范教育和教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97.
[3][蘇]Ф.Г.帕納欽.蘇聯師范教育———重要歷史階段和現狀[M].李子卓,趙瑋,譯.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5.
作者:寇金路 劉揚 李雅君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