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學反思論文:務工子女家庭教導近況調研與反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劉上連單位: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
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長的前提。家庭在孩子科學知識、行為規范、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應該充分重視家庭教育,但通過對呼圖壁縣外來務工學生的家訪和調查,筆者發現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著不少問題。
(一)經濟收入偏低,家庭教育環境較差
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孩子學習、休息與娛樂。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必要的投入至關重要。充足的學習、生活用品,一個舒適、安靜的學習環境以及濃郁的文化氣息和教育氛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目前外來務工人員家庭收入總體還是偏低,教育投入不足。從調研統計結果可以看出(表一),呼圖壁縣外來務工人員家庭教育投入比例極不協調,為子女在校費用支持占家庭教育投入的65%,其余支出很少。在調研的部分村莊甚至出現一些隨遷子女營養不良,身體條件欠佳等現象,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
(二)未遵循教育規律,家教方式存在偏差
外來務工人員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形成落差,主要表現為家長文化素質偏低和孩子教育需求大的偏差。外來務工人員把家庭教育僅僅理解為督促子女完成作業,甚至占用子女休息玩耍時間。由于忙于勞作,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過程。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表二),外來務工人員家長認為孩子由學校和老師管就是,自己在意學習結果,不注重教育過程。對子女學習中的疑問很難做出正確解答。對孩子教育不夠仔細和認真,一旦孩子成績不好,就會責罵甚至毆打,缺少對孩子勵志和賞識教育。訪談中發現許多隨遷子女非常反感這種教育方式,產生抵觸情緒,家庭教育效果不佳。
(三)親子間交流不暢,溝通較少
家庭、學校、社會是孩子受教育的場所,三者緊密相連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啟蒙教育,在孩子一生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家長與孩子間的交流與溝通,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但是,外來務工人員家長本身受教育水平低,學習意識淡薄,積極教育孩子的觀念不強,且由于工作時間長強度大,致使自己沒有時間與精力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調查結果表明:有44.6%的家長因自身教育水平低在輔導孩子功課上力不從心;20.3%的家長因自身忙碌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
目前,呼圖壁縣大部分處于初中和小學階段,學習上和心理上都需要家長的輔導與引導。調研中得出的家庭教育“親子關系”情況(表三),可以看出外來務工人員親子關系和諧程度還有待提高。這是由于跟著爸媽一起遷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由于生活、學習環境的不同產生強烈的心理反差。大多孩子涉世未深,對事物缺乏判斷能力,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或反感心理。如果不采取措施積極引導,不利于孩子融入到新環境中。總之,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對孩子教育十分不利,它會導致社會和學校對孩子教育難度的增加。
影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造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庭教育質量差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包括:父母的職業性質、自身文化水平及家庭經濟狀況。
(一)工作地點不穩定,家庭環境差
由于父母的工作地點經常變換,隨著父母遷移的孩子很難以適應這種多變的環境。特別是多數外來務工人員從事的多位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待遇水平低等工作,這是造成他們經常更換地點的原因,也是他們沒有時間與精力輔導孩子教育的主要原因。這不僅影響了良好家庭氛圍的塑造,更打斷了孩子學習的節奏。其子女學習過程呈現的勞動性與不連續性的特點!這種流動性和不連續性對流動兒童的教育有較大的不利影響。這不僅給孩子心理造成了影響,而且也不利于良好家庭教育環境的培養,更不利于孩子的學習。
(二)父母文化素質較低,教育觀念滯后
外來務工人員受教育程度直接影響其對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識與教育水平。外來務工人員大多來自農村,調研結果表四顯示,他們文化素質普遍不高,高中以上文憑的僅占受調查者的23%。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外來務工人員原先所掌握的知識已經過時,他們對子女學習指導能力差,對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局限性,對孩子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不夠關注。自身視野局限,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觀念滯后,導致他們無法給孩子的未來進行正確定位,缺少對其子女進行勵志指導。
(三)家庭經濟狀況較差,子女教育需求得不到保障
家庭收入是家庭教育的物質保障。然而,調研發現,外來務工人員大多工作不夠穩定,收入不高。新疆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氣候,能勞作的時間就夏秋季節,且隨著生產成本的增加、生活用品的提高,生活在農村的外來務工人員經濟收入不是很高。有些家庭孩子不止一個,雖然望子成龍,但面對孩子學校以外的教育投入還是感到力不從心。
改善外來人員子女家庭教育狀況的方式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的教育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有義務也有責任承擔起教育孩子、給孩子創造一個舒適健康的家庭課堂的責任,使孩子在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健康成長。
(一)外來務工人員要增強教育觀念,掌握科學教育方式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家長對孩子的期待,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由于自身受教育少、工作辛苦,對孩子的這種期待特別強烈。然而這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做基礎,但目前外來務工人員在這方面的工作還遠遠不夠。因此,從思想上入手,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學習科學的教育方式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1.轉變思想,明確家庭教育責任。家庭教育是育人的基礎,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外來務工人員要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子女成長的重要性,改變單純依賴學校教育的觀念,擯棄輕視子女學習的“散養”教育。首先,端正家庭教育態度避免對孩子的過分溺愛、過高期望,著重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與健康的心態,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其次,改變傳統教育觀念中重智力、輕德育,重學業、輕素質的觀念。再次,學習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科學的教育方法。
2.豐富家庭教育知識、掌握科學的教育方式。信息時代的今天,知識更新不斷加快,家庭教育知識同樣也如此。因此,外來務工人員要不斷學習掌握家庭教育知識,積極參與社區、學校組織的家庭教育活動,學習先進的教育方式方法。家長應加強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擯棄訓話式的交流方式,給予孩子充分表達內心想法的機會,傾聽孩子心聲。
3.重視家庭教育,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態度一致,相互協作、配合,就能形成一股強大的教育合力,這種合力能大大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益。而家庭不和諧,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外來務工人員要清楚認識言傳身教的重要性,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從小培養孩子遵紀守法、熱愛工作、勤儉節約的作風。培育融洽和諧的家庭氛圍,才能讓孩子專心致志地學習、快快樂樂地成長。
(二)學校要承擔起教育責任,積極引導外來務工人員成為孩子教育的主體
培育孩子的任務細致而復雜,需要學校、家庭共同承擔,缺一不可。可以想象只有學校而沒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沒有學校參與,孩子的成長將會是個怎樣的情況。因此,學校應請家長走進學校,走進課堂,參與學校組織的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家長也能更好的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1.積極組織家長交流會。家長交流會是教師與學生家長直接相互交流形式,有利于家長與老師面對面溝通。不僅能拉近家長與老師的距離,而且能就孩子的學習表現及怎樣教育孩子進行交流。家長與老師的良性互動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方式方法,家長間也能相互交流,對比分析自己的教育方法,從中吸取經驗。通過這種交流方式,使學校、家長、孩子共同受益。
2.不定期家訪,掌握學生家庭教育情況。家訪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溝通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生、家長、老師三方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家訪,老師能更直接更全面的了解學生及其家庭環境,同時也有利于家長充分掌握孩子在學校學習情況,更有利于培養及改進孩子的學習環境。特別是老師能針對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提供合理建議,如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加大必要的教育支出,加強孩子的課外輔導等。
(三)政府要重視家庭教育,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家庭教育公共服務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外來務工人員教育問題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深入顯得越來越突出,需要全社會共同關心與關注。外來務工人員是我國經濟騰飛的重要力量,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希望國家在包括家庭教育在內的公共服務支持。因此,加強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特別是構建家庭教育社會資助系統顯得尤為重要。如消除學校安全隱患,提高教育質量,逐步放開農民工隨遷子女異地中考和高考地域限制。
1.加大宣傳家庭教育知識的力度。加大家庭教育主題宣傳活動力度,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主題鮮明、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活動。讓宣傳活動走進社區走進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傳授教育行為規范、推廣家庭教育成功經驗。培育科學的教育理念,樹立與社會相適應的人才觀、教育觀和價值觀。這樣才能努力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素質,掌握科學教育方式。對農民工來說,“注重自身素質提高,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是取得子女家庭教育成功的最明智選擇”。
2.營造文化社區、豐富文化生活。社區是人們溝通與交流的平臺。首先,應充分發揮社區銜接功能,使其成為文化、專業技能培訓的基地。有利于提升家長自身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應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鼓勵外來務工人員積極參與,讓他們充分融入其中。其次,應加大對社區文化設施及文化產品的投入,如社區圖書館、有關家庭教育的書籍和資料。免費開放和借閱,讓他們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和家庭教育知識。再次,應促進外來務工家庭與當地家庭間的溝通交流,增進互信與友誼,為隨遷子女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區環境
3.組建家庭教育志愿者隊伍。整合社區資源,建立以整合社區資源,建立一個致力于改善家庭教育、關心下一代學習的家庭教育志愿者服務站。志愿者應包括教育工作者、專家和在校大學生。通過走訪外來務工者家庭,為他們提供及時、便捷的家庭教育服務,宣傳先進的教育理念、傳授科學的教育方式。能夠通過劃片區或者一對一、一對多的家庭教育輔導,擴大服務覆蓋面。同時也能夠針對特殊情況,靈活利用時間開展服務工作,如:舉辦夜校、周末班,設立熱線電話,服務者進家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