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教學論文:農林院校建筑學的實踐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1洪苗,2何禮平,3顏曉強
不同院校將建筑學劃歸不同的學院,包括水利土木工程學院、風景園林學院、城鄉建設學院等,體現出各院校差異化的專業辦學背景。部分農林院校建筑學建立在原有園林景觀專業的基礎之上,體現出農林院校建筑學區別于其他工科院校的專業發展基礎和條件。
農林院校本科建筑學基本都屬于新辦專業,由于辦學歷史短,專業實力普遍較弱。
比如教學資質淺,基礎底子薄,發展力量弱,缺少明確的指導方向。在眾多院校的建筑學專業中,處于競爭的劣勢地位。但是基于中國快速城鎮化的現狀,村鎮建設蓬勃發展,不排除未來幾年農林院校新增建筑學專業的出現。若只是原封不動照搬資深建筑院校的辦學模式,結果可能因為缺乏自身特點而適得其反。農林院校有特殊的發展條件,其特殊的院校背景是跨學科建設專業、尋求發展的有效途徑。基于辦學特點和基礎,在現有框架下發掘自身特色提升辦學實力,走基于自身特征的發展道路至關重要。
2農林院校建筑學特色化發展條件
2.1村鎮建設蓬勃發展
我國城鄉發展方針歷來突出鄉鎮的地位和作用,由于鄉鎮的龐大數量,以及在發展農村經濟、吸納農業人口、推進城鎮化等方面的強勁作用,鄉鎮的健康發展得到更多關注。另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農村工作是目前重點。除村鎮建設發展外,各類古村古鎮保護非常急迫,需要大量人員進入一線研究。鄉鎮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需要一批力量強的建筑隊伍,有一批熟悉設計施工業務的監理工程師。作為農林院校有一系列與農村農業相關的專業體系,與建筑專業相結合能更好地服務村鎮發展建設。農林院校應抓住機遇,建設有基于自身特點的建筑學。
我國鄉鎮管理還未能完全納入科學軌道,為改善鄉鎮管理,提高鄉鎮建設質量,需要大量較高學歷人才的介入。從學校辦學背景來看,農林院校學生畢業后有一部分將服務鄉鎮。以浙江農林大學為例,每年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學生畢業后,都有部分學生服務鄉鎮政府機關,今年也有7名學生考取鄉鎮公務員。長此以往,可以為鄉鎮建設管理輸送更多專業人才。
2.2綠色生態成為社會發展的共識
目前,綠色生態低碳的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建設低碳城市,開展綠色建筑技術研究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一些發展較快的高校已設立綠色生態節能技術的建筑學研究方向,但是由于不具備植物學、生態學、農學、林學等學科的學術背景,較難獲得大量定量的數據支撐,也難以形成一定的學術族群和梯隊,設計和研究往往建立于空中樓閣。農林院校具備植物學、農學、生態學、林業等學科優勢,為建筑技術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為開展研究提供堅實的保障。另外,在建筑學發展過程中利用學校優勢背景,將生態以及節能設計作為教學的環節貫穿設計教學過程,培養學生運用新技術、新材料解決生態與節能問題,充分體現地域自然生態的特征和運行機制,樹立正確的整體環境觀,有助于培養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建筑學學生。
3結合農林院校學科構架,構建課程體系
農林高校建筑學應設定特色鮮明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方向,特色專業方向的建立與課程體系有著密切聯系。特色化發展首要建立專業自主建設機制,探索合理的課程體系。
3.1課程體系改革
農林高校的建筑學,本質上屬于交叉學科,課程體系建設上應考慮融入學校的發展優勢。在課程設置中增設觀賞植物學、景觀設計、村鎮規劃建設、環境學、生態建筑概論、建筑節能設計、新型節能建筑材料、鄉土建筑等基于學校優勢背景的專業課程模塊。部分學校將此類課程作為選修課設立,而農林院校由于具備較好的專業發展背景、并基于特色化發展需要,可以考慮將部分課程增設為必修課。特色課程的加入,一方面是專業特色化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建筑學專業的有效補充。比如景觀設計課程的設置,能強化學生對于場地的關注和處理,防止學生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建筑內部功能調整與外部造型設計上,忽視場地的結構和關聯性,本身是對建筑學教育的一種補充和促進[2]。
3.2核心設計課程構建
建筑設計類課程是建筑學專業最核心的課程。五年的教學,建筑設計課程貫穿始終。根據農林院校的背景,設置設計任務的時候融入一定的特色化考慮。課程中加入農村社區服務中心設計、不同地域的農居建筑設計、山地建筑設計、節能建筑創作等與專業特色相適應的課題,從核心課程設置的角度實現特色化發展。從大三至大五,學生對設計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設計課程可融入綠色建筑設計理念。鼓勵和指導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嘗試解決生態與節能問題,提倡設計結合地方氣候與環境,從而使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更富于特色化傾向。
4協同農林院校特色專業,尋找科研突破
農林高校建筑學科以新辦為主,因此一般自身學科基礎較弱,科研能力往往不強。
科學研究應基于學校特色專業,尋找突破。
①以學校的特色學科為基礎,促進建筑、園林、生態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從形成學科的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的角度,增強學科的綜合競爭力。比如與風景園林學科相結合,充分利用建筑學與園林景觀互補的優點,開展景觀建筑學的科學研究。
與生態學和植物學、木材科學等學科相結合,注重低碳化可回收的綠色建筑材料開發利用,實用和低成本的綠色建筑技術研究以及應用推廣。
②基于農林院校學校背景,將面向鄉鎮的低成本與實用性研究作為未來主攻方向。
結合學校農業農村研究的背景,開展對村鎮規劃建設模式與不同地域的適宜性農村生產生活建筑形式探索。進行鄉土材料與建筑技術研究,利用竹木等鄉土材料和工業廢料再利用,替代高污染、高能耗的材料,并進行新型材料運用中的室內環境評價。結合鄉土材料探索合理的結構構造形式提升節能降耗、抗震等性能。針對農村建設經濟支撐條件有限的現狀,主攻低成本農村建筑技術和新型低成本工程材料研究。
5基于辦學背景,強化學生實踐教育
學生培養是辦學中的重要一環。其一,從目前社會就業情況來看,建筑學畢業生一入單位,就要求能勝任各種類型的工作。農林院校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主,未來進入中小設計院的機會較多。某些中小型設計公司甚至要求畢業生能夠獨立完成從方案到施工圖以及后期服務等工作。其二,農林高校的建筑系學生未來有一部分將服務鄉鎮機構,鄉鎮對于設計本身的要求未必很高,但是目前鄉鎮可以用于培養新入職人員的技術人員較匱乏。其三,不同高校對于人才應實現差異化培養。比如同濟大學、南京大學提出以培養建筑學高端人才為目標[3],而作為農林院校建筑學,應以迅速適應普通民用建筑設計為主。因此,農林高校建筑學要加強工程技術方面的訓練,以各種形式加強實踐性環節的教學,把培養切實掌握專業技能的實用型人才作為主要培養目標。
5.1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首先,充分利用學校的校辦建筑設計研究院,讓學生參與實際項目實踐。如不具備校辦的條件,可以與校外聯合承辦教學實訓基地。如與各大設計院聯合建設實訓基地,既可以提搞學生的實踐能力,也為設計院提供了考察畢業生能力的機會。其次,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一些特色化工程項目。例如浙江農林大學老校區建筑和建筑學專業教室正面臨改造,可讓學生參與學校的改造設計,未來可使用改造完成的學校建筑。對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體會實際建筑空間,十分有益。其三,在校內建設建筑設計和施工實訓基地。讓學生假題真做,完成一個小型建筑物從規劃報建、方案設計、施工管理、監理質檢、竣工驗收等內容的全套設計流程,以進行實訓訓練[4]。通過實習和實訓基地建設,加強學生工程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使學生盡快適應社會需要。
5.2暑期組隊“綠色家園”行動服務團
美國奧本大學的鄉村工作室,每學期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來到美國最為貧困的地區,了解當地的需求,實地調研,籌集資金,實現建筑從策劃、設計到建造的完整過程。教師在整個過程中給學生以關鍵性的協助與建議[5]。一般農林高校都承擔一定的基層服務職能,為鄉鎮建設提供技術咨詢、技術支撐。暑期學生具備完整的時間參與社會服務,可借鑒美國經驗,結合學校社會服務職能,以學校名義組織學生舉行各類的“綠色家園”行動服務團和社會實踐活動。為鄉鎮農家樂、農村庭院改造、農居建筑改造、旅游規劃提供方案。服務團由不同專業學生構成,學校老師帶隊指導。鍛煉學生設計能力、配合協作能力。
5.3開放實驗室項目和學生創新課題
由學生申請,跟隨老師進行本學科或跨學科的實驗室項目操作,參與各類小的創新課題研究,并由學校出資承擔各項目經費。
此類項目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也為部分考研學生提前介入科學研究提供條件。
筆者曾帶學生參與杭州新農村建設的學生創新課題,走訪各類新農村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學習積極性均得到較大的提高。
由于學校提供各項資金,減輕了學生參與研究的經濟壓力。
結語建筑學的建設發展非常迅速,這就需要每個院校進行新興學科的優化,挖掘各高校在相關領域的發展優勢。農林院校建筑學要取得長足發展,必須基于自身特殊發展背景,走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提高辦學效率。不斷深化科研,樹立專業的影響力,進而使專業發展產生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