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學理論在數學教學中的體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強調“非指導性”教學原則和方法
非指導性教學不是取消教師對教學的指導,而是指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沒有固定的方法、沒有固定的教學程序,如“教學是學生在良好的人際關系中的一種體驗過程,它沒有既定的目的,只是通過學生自己產生和解決問題來達到對經驗意義的理解,從而有效地影響行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在非指導性教學中教師的工作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每一個學生經驗、情感、性格、認知水平、認知能力的不同,在體驗過程中的感受也不同,在這種教學中,主要強調學生個體在學習中的自我體驗、自我成長,而教師在其中是促進者的角色:幫助學生理清他們想學什么,幫助學生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適當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弄明白學習活動的個人意義,幫助學生形成一種有助于學習的氛圍、向學生提供經驗、材料、社會活動等學習資源。傳統教學中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不同程度地被忽視,學生的情感和學習積極性受到壓抑。非指導性教學,則把教學重心從教師身上移到學生身上,把學生的所思所想看成是教學的重要內容,重視學生情感的體驗與交流,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一切表現,關注學生個體的成長力量;充分相信學生自己有力量處理自己的問題,教師盡力理解學生的反應,與學生形成良性溝通并形成一種接受的氛圍。
重視自我評價功能的運用
羅杰斯反對來自外部的評價,盡管他也承認外部評價在某些情況下有用,他還是積極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他認為學生在學習中是否做了最大努力?在學習中有什么進步、存在什么缺點與不足?他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時思維特點是什么?這些都不是外部評價所能提供的,但卻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關注和了解的,他認為內部評價能使學生及時了解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為這些問題提供答案,因而能使學生積極主動、持久有效地擔起學習的責任,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成主動。另外,自我評價可以隨時進行,教師可以協助學生設計自我評價表,使自我評價的內容更多、范圍更廣,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的深度、廣度、學習效果等方面的問題,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
羅杰斯“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對數學教學的啟示
(一)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學目標
當今社會數學的應用越來越廣,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其影響強度呈現出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態勢。為適應社會變化,數學不論從教學大綱還是教材,在內容及呈現方式上發生很大的變化。近些年,數學教學改革大力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口號喊得響,但在實際教學中改變并不大。仍然是以教師為主,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學什么,“以學科為中心、以雙基為中心,以考試為中心”的數學教學現狀沒有太大改變。教學中關注的依然是教學內容及教學效果(考試成績);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動機、信心、遇到困難時的態度和行為表現極少關注。很多研究及現象都表明,當學生對數學學習有興趣和信心時,學生會自覺地學數學,學習的效果較好,否則只會怕數學,遠離數學;在各種職業中從事與數學有直接關系的人極少,對于多數人而言,只需了解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的方法就夠了。
多數人從數學中受益是源于從數學學習中習得的自信心、獨立思考的習慣、理解能力、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數感。羅杰斯“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論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1)對數學教學根據學生情況進行恰當定位,不搞“一刀切”,讓不同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有不同的提高;2)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數學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一定的選擇權,一切學習活動只有通過學生的學習探索才有意義,因此給學生較多的思考時間,教師盡力了解學生、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為學生創設有助于學習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促進學生的學習;3)學生不是學習機器,他有情感有喜怒哀樂,學習的結果會影響情感,反過來情感也會影響學生在學習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真實、信任、理解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好奇心、自覺性、意志力,使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協調發展。也就是說數學教學不能以學習數學知識為唯一目標,要讓學生的知識與情感協調發展,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
(二)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羅杰斯認為,教育要以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作為出發點。學生在學校學的知識走出社會時很多已經陳舊過時,而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應該是一個已經學會學習的人,知曉如何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人。他的觀點對數學教學很有啟示:1)教育不能只看眼前效果,要有長遠眼光,要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2)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很快,要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變化,讓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學生必須有學習能力,做好隨時隨地更新知識、充電的思想準備,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學校數學教育的關鍵是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學會學習,養成愛學習、愛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習能力,不能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學了多少概念、公式、定理,會解多少數學題、考了多少分上。3)每個學生數學基礎、生活環境、成長經歷、性格、學習興趣的不同,學習能力必然有差異,對此教師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情況,客觀認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差異,在數學教學中區別對待,不搞“一刀切”,給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教學資源、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把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思考如何學習。學會學習,學會靈活地、理智地適應社會的變化是我們學習的終極目標,也是生存所必須的。
(三)重視自我評價在教學中的作用
羅杰斯反對任何形式的外部評價,他認為,自我評價的本質是“促使學生更加主動、更加有效、更加持久地學習,讓學生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他的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對數學教學的評價有一定的啟示:1)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習,讓他們了解自己學習狀況,從而改善學習。2)負面的評價不能全面反應學生的學習狀況,反而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用時慎重。3)設計適當的自我評價表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作為外部評價的補充,使學生對自己的狀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人是社會的人,任何行為都會有來自外部的評價,用他者的眼光常常能看到被自己忽視的東西,客觀看待外部評價、分析外部評價,是對自己負責的做法。教學評價中把自我評價與外部評價結合,將使我們更好地發現自己,認識自己,從而更好地發掘自身的潛能,做一個理性的學習者。
作者:唐小丹單位:貴州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