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成癮教育與管理方式之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互聯網給大學生的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使部分大學生過度沉迷于網絡,導致網絡成癮綜合癥的產生。
網絡成癮不但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也改變了他們的個性、情感和精神世界。通過分析網絡成癮的定義、標準、危害及原因,提出了相應的干預措施,以期能對大學生教育與管理起微薄之力,從而使當代大學生正確地運用網絡,實現自我價值。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成癮;危害;原因分析;干預措施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誘發了許多新問題,其中尤以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影響廣泛。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7年7月的《第2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07年6月,我國網民人數達到了1.62億人,其中18~24歲的網民占33.5%,42.0%的用戶文化程度是大專和本科。大學生作為網絡使用的重要人群,由于其本身時間較為寬裕,同時又缺乏有效地監管,因而已經成為當前“網絡成癮綜合癥”的多發群體。因此,對網絡成癮大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已成為新世紀廣大教育工作者、家庭、學校和社會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1網絡成癮的定義及判斷標準
網絡成癮一詞最先由美國心理學學者IvanGoldberg因戲稱一群愛上網者而創造出“網絡成癮失調癥”(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而后美國匹茲堡大學的楊教授(YoungKS)提出了“病理性網絡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PUI)來涵蓋網絡成癮行為,并將網絡成癮定義為“在具體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性失控,表現為由于過度使用網絡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從此網絡成癮現象逐漸被大眾認識和了解,并受到部分人群的重視。
網絡成癮,又稱網絡成癮綜合癥(Internetaddic-tivedisorder,簡稱IAD),臨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對互聯網絡過度依賴而導致的一種心理異常癥狀以及伴隨的一種生理性不適。
有學者認為,網絡成癮是由于過度地使用網絡導致的一種周期性的著迷狀態,伴有無法抑制的使用欲望,并且對上網所帶來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賴。也就是說,因為網絡本身的特質帶給使用者無可替代的快感,同時又因很容易重復獲得這些愉悅的體驗,使用者便在享受這些快感時漸漸失去了時間感,逐漸對網絡產生依賴,進而導致沉迷和上癮。
Young作為網絡成癮研究的先行者,給出了幾條判斷標準可茲借鑒:1)全神貫注于因特網或在線活動,在下線后仍繼續想著上網的情形;2)覺得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上網才能獲得滿足;3)多次努力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絡,但總是失敗;4)企圖減少或停止使用網絡時,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易發脾氣;
5)花費在上網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久;6)為了上網,寧愿冒重要的人際關系、工作或教育機會損失的危險;7)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自己涉入網絡的程度;8)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釋放一些感覺,諸如無助、罪惡、焦慮或沮喪。
只要受試者檢測后符合其中5項,便可初步診斷為患有“網絡成癮癥”,如果再加上每周上網時間超過40h,就可以確定已經患有“網絡成癮癥”了。
2網絡成癮對大學生造成的危害
互聯網對大學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其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以下列舉部分網絡成癮的危害,希望能達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2.1網絡成癮對大學生身體的影響
網絡成癮會對大學生的身體產生危害,這是毋庸置疑的。它導致大學生正常的生理機能紊亂,免疫力下降。出現手腕關節不適、視力下降、腰酸背痛、惡心反胃、食欲不振,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于高。情況更嚴重的會使血壓升高,植物性神經紊亂,甚至猝死。
2.2網絡成癮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
眾所周知,網絡成癮會使大學生產生心理疾病。
首先,大學生沉溺于網絡,本身就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反應,與迷戀賭博、迷戀的性質相似。長期以往,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其次,大學生上網成癮易產生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行為、人格特質等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出現幻覺、冷漠自私、情緒低落、自學能力差、記憶力減退、謊話連篇等。
2.3網絡成癮對大學生學業的影響
網絡的豐富性嚴重地削弱了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一旦上網成癮,大學生們會利用任何可能的時間沉迷于網絡,在網絡中體會快感,從而把學生的天職學習拋到九霄云外。當課余時間不足以滿足他們的需求時,他們就會逃課去上網,甚至一直不上課,繼而無心向學,成績一落千丈。根據Young的調查表明,學業問題是網絡成癮給大學生帶來的首要問題,有近58%的網絡成癮者學業失敗。
2.4網絡成癮誘發的大學生犯罪
大學生思想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極易受到網絡上不良示范的影響。如今網絡上充斥著血腥暴力、色情文化、賭博交易,大學生長期與網絡打交道,耳濡目染,不能正確區分現實生活與虛擬世界。生活中,經常會發生大學生模仿虛擬世界中的暴力情景,或把網絡中的賭場搬到現實中來,甚至對于泛濫的黃色文化不能自控而犯罪的現象。由于在網絡上經常接觸不良信息,導致大學生人生取向發生偏頗,踏入迷途而不知返,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安定有序。
3大學生網絡成癮行為的原因分析
網絡成癮現象是一種周期長、易反復、難戒斷的網絡心理問題。要解決這一現狀,首先必須了解這些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再根據成因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筆者認為大學生網絡成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3.1網絡自身的優勢
互聯網是時代的寵兒,是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的標志。它的匿名性、自由性、互動性、仿真性滿足了大學生的各種需求。一方面,互聯網是大學生的基本交流渠道和信息平臺,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有強烈的訴求需要,而這種訴求是無法用一般信息交流的,互聯網的上述特性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他們可以跨越地理空間的限制,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加上網絡語言具有平等、廣泛、口語化、排解性等特點,使他們與陌生人交流起來肆無忌憚;另一方面,互聯網的虛擬性使大學生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現代大學生走進校門進行社會實踐的機會較少,而外部環境對大學生的壓力增加。不論是在虛擬中滿足于主宰世界的感覺,在互動中構筑起屬于自己的世界,還是排遣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壓力,都使大學生深陷“網游”不可自拔。
3.2大學生的人格特質
臺灣大學林以正教授在對網絡成癮的研究中指出:“具有不同個人特質的網絡使用者,會受到不同的網絡功能所吸引,產生不同的網絡成癮形態”。
根據對網絡成癮者的現實調查,大學生沉溺網絡往往與他們個人的人格特點,如內向、敏感、孤獨、認知能力較差、自我管理與約束能力不強及渴望自我實現的心理特質有關。由于在現實中碰壁,具有這些特質的大學生就會轉而用網絡宣泄情感,把網絡作為逃避的手段。顯然,網絡成癮與某些人格特質是相關的。
3.3現實的落差感
高考壓力始終存在,使學生一直處于高強度的學習狀態,在這一時間段,他們感到生活是充實的。
這種充實且具有壓迫性的環境,極易催生各種對未來不切實際的幻想與憧憬。而進入大學后,很多學生發現大學生活的現實與他們想象的美景相差太遠,難免產生失落感。與此同時,大學的學習強度較高中相比明顯降低,而空閑時間大大增加,如何支配課余時間成為大學生面臨的一個新問題。網絡的各種虛擬空間,順理成章地彌補了現實生活的不足。
隨著網絡成癮情況的加重,大學生逃避上課,不思進取,幾乎不關心校園內的一切。而在網絡世界里,他們按照自己所希望的形象與網友互動,達到理想的自我境界。正是在這種憧憬與憧憬毀滅,壓力與壓力釋放的過程中,他們逐漸接受了網絡這一新鮮事物,并把虛擬世界當作生活本身。
3.4從眾心理的驅使
這里所指的從眾心理,就是當個體與群體中多數人的意見有分歧時,會感覺到來自群體的壓力,這時,個體在知覺、判斷、信仰、行為上會違背自己的意愿,表現出與群體多數成員相一致的現象,即“隨大流”。從眾心理是大學校園中比較普遍的一種文化現象,網絡成癮在大學生中也呈現“小群體”現象,往往集中在一個宿舍或一個班。從眾心理的動機是通過從眾的過程可以得到一定的情感滿足。大學生174甘肅科技第26卷成員,不希望在群體中被孤立起來受到眾人的攻擊或排擠,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會遵從群體的意見,采用與群體相一致的行為,這也是大學生獨立人格未完全形成的特征。盲目從眾的心理,也能導致網絡成癮現象的發生。
3.5校園周邊環境的影響
高校附近網吧林立,為大學生上網提供了地理上的便利條件。如今,星羅棋布的網吧成為各高校周圍特殊的風景線,哪怕應該是夜深人靜的時刻,網吧依然燈火通明、座無虛席。網吧經營者為了吸引大學生這個特定的消費群體,總是千方百計提供各種優惠,從試營業的免費到給老顧客留位,從通宵特價到會員半價,用盡其能,吸引學生晝夜上網。更有甚者不斷更新網絡設備,或是專門設立包間、套間,為大學生近距離接觸暴力、色情、賭博等提供方便。
所以,有人稱網吧是販賣“電子海洛因”的場所,一點都不為過。
4針對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干預措施
信息社會的極速發展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沉迷于網絡,不可自拔,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亟待解決。
由于這一問題不僅有學生自身的原因,家庭、學校和社會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想要控制和根除大學生網絡成癮現狀,必須從不同的角度下手。
4.1個人方面
4.1.1努力健全人格大學生作為新一代有思想的青年群體,應該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在平時的人格塑造過程中,要刻意培養自己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人際交往的能力。一個成熟的大學生,總是充滿希望并且不斷努力著。只有自身人格健全了,才能有判斷力抵制網絡中的不良信息,避免網絡成癮。
4.1.2嘗試自我克制欲望是每個人前進的驅動力,但過度的欲望卻會毀滅一個人的一生。大學生沉淪于網絡就說明他的克制力不及欲望強烈。所以,培養網絡成癮大學生的克制力,采取一些自我警示法是非常必要的。
4.1.3建立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目標有利于為大學生指明方向,排除干擾。大學生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高考一直是其追求的目標。在這種壓力下,網絡的吸引力難以進入內心深處,網絡成癮問題也相對較少。一旦進入大學,這種目標和壓力沒有了,空閑時間卻不斷增加,所以網絡不良信息才會趁虛而入,造成網絡成癮。但如果大學一開始,學生就建立了適當的目標,而且沉浸于實現目標的奮斗過程中,網絡成癮問題就會大大減少。
4.2家庭方面
4.2.1愛心必不可少很多家長只顧著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卻忽略了對孩子的關愛。他們一心認為只要拼命工作,有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孩子就會獲得幸福。在這種錯誤思想的驅使下,家長與孩子聚少離多,不與孩子進行溝通,而是提供給他們所需要的金錢,讓他們自由支配。孩子在家長那里得不到關懷,轉而迷戀網絡,與網友產生友情感,親情感,愛情感,借此彌補家庭溫暖的缺失。所以,家長應該多接觸孩子,用一顆愛心,傾聽他們的心聲,減少孩子網絡成癮的機率。
4.2.2增強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家時,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所以自我意識比較強烈,再加上很多大學生在家里只管學習,從來不做家務。進入大學后,寄宿式的生活方式使他們無所適從,面對舍友又矛盾重重,為了逃避不能與大學生活相融的事實,他們利用網絡來發泄,歸根結底,這是家庭教育的失敗。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應從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讓他們學會自我照顧,長此以往,就不會有生活不能自理的事情發生了。當他們融入正常的的大學生活,也就不再需要長時間借助網絡來逃避現實了。
4.2.3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觀念使得“世襲制”根深蒂固。學生對于家庭有很強的依附感,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父母的財富和知識就是自己的財富和知識,從而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所以,家長要了解到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的重要性,要讓他們知道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成功,讓他們對自己負責地制定發展規劃,在此基礎上有目的、有毅力地去實施規劃,有這樣獨立觀念的學生才能自覺抵制網絡的不良信息,更不會因為過度使用網絡而成癮了。
4.3學校方面
4.3.1加強價值觀教育,為大學生搭建起心靈“防火墻”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互聯網,在利用網絡便利功能進行學習的同時,自覺抵御網絡各種不良信息的侵害。同時進行案例教育,把無節制上網所帶來的危害,通過一件件活生生的事例展現給他們,特別是有網絡成癮傾向的學生以及已患有網絡成癮的學生,讓他們從思想深處認識到網絡成癮的嚴重后果,盡早樹立自覺性改變這一不良行為。
175第23期吉利:對“網絡成癮”大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咨詢網站,設立心理咨詢室建立心理咨詢網站,進行心理學知識的普及,提出常見問題的解決辦法,通過剖析案例及開辦網上心理講座,讓學生進行檢驗,明確自己的心理問題,尋求滿足心理需要的正確途徑。這一方法避免了網絡成癮學生與教師的正面接觸,他們更容易接受。
還可以設立學校內的心理咨詢室,安排有經驗的心理教師和網癮者進行溝通,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并針對他們的人格特點進行探討,在學習心理、人際交往心理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指導,使他們以健康的態度投入生活,適應社會。
4.3.3開展各種活動,轉移注意力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從網絡不良信息中逐漸轉移,朝著健康向上的活動過渡。因此,學校應該盡可能多地開展各種活動,特別要加強活動的參與感,讓每個人都能通過活動找到自己的價值,但要特別注意加強全民性,而不是談到搞活動,組織和參加的總是固定的人群。活動參與度的提升,自然而然地會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加大學生之間的合作機會。那么,網絡成癮行為也會離學生漸漸遠去。
4.3.4學校的監督及配合機制學校可以建立大學生上網情況排查表,對上網時間過長、經常遲到曠課和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建立檔案,重點預防,一有網絡成癮的端倪,便采取相應措施加以阻止。對有些涉入網絡程度較深,必須隔離進行康復治療的學生,在接受治療的一段時間里,學校的相關部門要積極做好后續工作,消除網絡成癮學生因中斷學業而產生的影響。
4.4社會方面
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多部與信息網絡相關的法律法規,可見國家已經對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給予了相當的關注。但是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還需要不斷完善網絡管理。這就需要文化、工商、公安、衛生、信息產業等部門加強對學校周邊網吧的整頓力度,以及對非法網站的打擊取締,爭取凈化網絡環境,給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網絡平臺。
5結語
網絡給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大學生網絡成癮現象的不斷增多,對其進行教育和管理勢在必行。通過對網絡成癮標準、危害、原因及對策的分析,希望能為引導大學生正視網絡資源,恰當利用網絡出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