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教育管理創新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關于大學生教育管理創新研究,可以從質量視角下展開。“學生為本”教育管理理念缺失、包容性教育管理實踐滯后、教育管理賦權局限等因素影響著教育管理的實效。從質量視角出發,完善校園權益保障,提供主體性發展需求、增強校園包容度,給予集體環境中歸屬和愛的需求、提高賦權,滿足全面發展需求,以增強大學生教育管理的實效性。
關鍵詞:社會質量理論;大學生;教育管理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016年12月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給管理規定》中,在原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礎提出自我監督,形成“四自”管理模式。高校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推動力,對他們的教育管理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一、社會質量理論與大學生教育管理
社會質量理論是歐洲學者提出并受高度關注的一種新社會理論。1997年在歐盟阿姆斯特丹大會上簽署的《歐洲社會質量宣言》標志著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其所思考的是在全球化壓力下歐洲的未來走向問題。[1]根據歐洲學者的定義,“社會質量是指人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其共同體的社會與經濟生活,并且這種生活能夠提升其福利和潛能”[2]。根據社會質量的定義解釋,人們融入集體社會生活的程度決定了其福利的獲得和潛能的提升。社會質量追求個人的提高和集體的受益,努力打造一種關系和諧、經濟發展、個體生活滿意度高的社會。大學生教育管理是指一定的政黨、階級、社會組織用一定的政治觀點、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組織紀律對大學生群體施加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影響,促使其形成符合一定政黨、一定階級、一定社會所需要的,并且適合自身自由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的社會實踐活動。[3]
二、大學生教育管理質量問題考量
大學生教育管理實效性是衡量學生教育管理活動的一個維度,是加強和改進教育管理工作的依據。[4]從質量維度考量,當前高校教育管理依然存在一些局限,對學生教育管理獲得感方面帶來挑戰。
1.“學生為本”教育管理理念缺失美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認識到學生培養質量對于高校發展的影響性。“以學生為本”教育管理理念強調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的主導地位,強調學生是所有其他構成要素的主宰,其他一切因素,只有為學生所掌握、所利用時,才具有價值。然而,當前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未切實做到“以學生為本”,他們常常把學生置于被管理被教育的中心,盡管他們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卻難以理解學生、造就學生。另一方面,大學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過程中受到現行學校制度制約,管理者更多搬用制度和學生交流,缺乏耐心細致的教育。
2.包容性教育管理實踐滯后情感是高校存在的一種隱性價值,對于師生關系發展、校生關系發展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情感作為一記潤滑劑,發揮著重要作用。現實中,我們教育管理者習慣于用剛性的行政方式開展工作,過多地強調規則、制度和自身的權威性,忽視對學生道德、情感、價值觀的培育,導致師生關系的系統性排斥。學生是具有個性的個體,表現于外就是他的情感方式和行為方方式,不同的學生在個性上總會呈現出不同的差異。[5]他們渴望被教師認可,被學校包容。剛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容易忽略學生是一個主動性的社會人以及學生本身具有的情感性,進而影響到整個學校包容性發展。[6]3.教育管理賦權局限大學生在高校擴招的進程中已逐漸失去社會精英的頭銜,但他們依然是思想先進、能力突出、具有遠大理想的群體。“選擇、決定、成為個人所渴望成為的自己生活的主宰和自己身份的創造者的個體,使我們這個時代核心特征。”[7]大學生渴望獲得成就,通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擴展自身的選擇范圍。然而,現行的大學生教育管理實踐中往往忽視了學生個體賦權需求,過分追求事先設計好的精細量化管理方案以及最優化的原則,容易造成學生心理挫折,很難選擇、決定、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個體,影響滿意決策的選擇。
三、增強大學生教育管理水平質量設計
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時代性和發展性、層次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根據質量理論,正確分析大學生的校園需要對于大學生教育管理的實效性具有重要啟示。
1.完善校園權益保障,提供主體性發展需求學生的發展離不開校園相應的權益保障。提升大學生校園自我管理水平,要通過校園權益保障來實現。只有權益得到保障,大學生的基本生存權利和發展權才有良好的基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是教育和管理的雙重結合。在教育和管理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以學生為本,提升學生在高校大學生自治中的話語權。同時,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堅持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到學生在學校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創造主動的良性的發展機制。
2.增強校園包容度,給予集體環境中歸屬和愛的需求大學生正處于接受別人親密關系時期,處理好人際關系,贏得別人的關注與欣賞是大學生內心的需要。尊重學生個性發展,也是“以學生為本”的重要內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改變剛性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中注重人性化,努力搭建大學生交往的平臺,充分利用社團、宿舍、班級等集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交往,提升社會關系融洽度,使學生在集體中找到歸屬感,感受到集體的愛,從而尋求精神上的依托。[8]
3.提高賦權,滿足全面發展需求學生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學生的健康發展,不僅需要自身努力,還需要學校擔負重要的責任。為了推動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發展進程,更好的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教育管理者應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權,擴展學生選擇的范圍,并根據他們的切實需求賦予相應的權利指標,提高大學生參與學校事務的程度。教育者要學會賦權,通過生活、學習活動對大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將自我價值轉化為社會的價值,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蔣占峰,王永亮.社會質量理論視角下就近城鎮化問題探討[J].理論導刊,2016(1):70-73.
[3]陳桂香.大數據對我國高校教育管理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武漢大學,2017.
[4]張耀燦,鄭水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人民出版社,2001:335.
[5]王子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四川大學,2007.
[6]費昕.剛性管理柔性教育[J].河南教育:高教,2017
[7]烏爾里希•貝克.世界風險社會[M].吳英姿,孫淑敏,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11.
[8]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陜西:陜西師范出版社,2009:19.
作者:王永亮 單位:佛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