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輔導教育市場發展困境與對策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輔導教育日趨繁榮,但繁榮背后所凸顯的問題也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與擔憂,如何進一步規范輔導教育市場,是當前值得研究的問題。文章首先闡明了輔導教育市場的發展現狀,其次分析了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幾處瓶頸:教師的高流動性、機構間的高同質性、行業的嚴重信任危機等,最后針對這些發展瓶頸,提出了弱化流動性與依賴性、塑造品牌優勢、構建內約外管雙重體制的提升舉措。
[關鍵詞]輔導教育;發展現狀;困境;策略
我國課外輔導教育最早始于20世紀70年代,1985年國家出臺《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文件積極鼓勵發展民辦教育,教育輔導機構開始大批量涌現。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輔導教育從最初的萌芽狀態到如今的發展壯大,整體取得長遠發展,新東方、好未來、學大教育等為代表的輔導教育企業快速崛起,使得輔導教育獲得了更為廣闊的關注,輔導教育也在中國教育市場的沃土中越扎越深。
1輔導教育市場現狀分析
我國學齡人口基數大,教師、學校和家庭的潛在認同等種種因素都促進了輔導教育的快速發展,2016年我國中小學輔導機構市場規模已超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且市場規模隨著年度不斷加大。[1]中小學課外輔導參與率也逐年上升,全國中小學補習整體參與率達到37.8%,其中高中階段課外輔導參與率更是達到了48.2%,國內輔導教育整體市場需求量可以說是巨大的。[2]中國的特殊國情也使得輔導教育必將步入快速發展車道,如中產階級數量的增加、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等。2016年受二胎政策刺激,出生率同比大幅提升至12.95‰,新增人口達1786萬,為近6年最高,不難預見2021年左右將會有更多學生大軍加入輔導教育需求市場中來。[3]由此看來,國內輔導教育發展仍處于紅利期。再縱觀全國輔導教育市場,雖然林立不少像新東方、好未來等教育培訓巨頭,但市場總體呈現碎片化特點,并沒有一家教育機構所占比重超過1%的[1],“螞蟻雄兵”般的中小微型輔導教育機構占據著國內絕大部分市場,巨頭的存在并未形成寡頭市場,中小微型輔導教育機構仍然具備良好準入機會與發展時機,但也正由于市場的碎片化與低準入門檻,也一定程度加重了市場亂象與監管難度,并降低了國民對整體教育輔導行業的滿意度。而從整體來看教育自身具有強剛需性,在市場需求與規模持續增大的情況下,行業的碎片化與低門檻也必將導致我國輔導教育市場的持續升溫。
2國內輔導教育行業發展困境分析
國內輔導教育市場逐步邁向精細化發展,市場需求、規模與行業紅利持續增長,但快速發展的同時呈現的一系列問題儼然已成為行業深化發展途中的“攔路虎”。
2.1輔導教師高流動性
相比學校教師,輔導教師無論是在薪資待遇,還是晉升渠道上都存在明顯的差距,行業內教師的流動比例居高不下,根據中國教育協會《2017年輔導教育行業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與培訓訴求調研報告》指出,44.8%的家長對輔導教育教師流動性大的問題表示擔憂,排在擔憂問題的首位。[4]輔導教育行業是一個具有情感黏性的行業,學生和輔導教師容易形成一定的情感依賴,隨著輔導教師對學生關注與幫忙的增加,學生則越傾向于接受這位教師的指導與教育,并能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以及更高的消費頻次;反之,如果更換已經產生情感黏性的教師,哪怕替換上來的教師更優秀、更出色、更能幫助學生提高成績,仍然會造成部分學員的流失。[5]教師的頻繁更換會增加機構運營成本、挫傷機構活力、加大家長方面投訴率,對輔導教育機構來說無疑是重創。
2.2輔導機構高同質化
縱觀國內整個輔導教育市場,消費者已經很難從機構的外在特征以及物理屬性區分其優劣,行業內部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在消費者看來并無差別。分析原因不難發現多數機構資金規模小、實力不足、片面追逐短期利益,種種因素就決定其不能開發自己的特色教材和培養高質量教師,也更談不上為消費者提供差異化、高質量服務,行業巨頭資金規模實力兼備,但其更傾向于資源投放在廣告宣傳來獲取短期利益,而忽視差異化核心競爭力的長期投入。此外,教學產品的標準化也是同質化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支出提升機構運作效率,輔導教育機構會努力將其教學產品服務標準化,例如不同老師使用的是同一本教案、同一個教學課件等,這樣便在機構內部形成了同質化培訓產品,隨著行業內教師互相流動,行業內教師同質化趨勢攀升,也很大程度帶動行業同質化趨勢的上升。
2.3輔導市場信任危機凸顯
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產業,其功利性與公益性可以并存,但當下行業卻一味追求功利性,為了尋利而不惜祭出短期化行為:自我的過度宣傳炒作、將普通教師包裝成名師、夸大教學效果、買榜營銷等,這些短期行為將行業信任推向無底深淵,也一定程度弱化輸出產品的公益性,將輔導教育輸出產品的核心異化成教育消費。[6]與此同時,輔導教育市場的預付費規則也一直為人所詬病,消費者繳費后發現與實際承諾不符卻退款無門,機構倒閉卷款潛逃的現象常有發生,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2018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教育培訓服務類投訴7362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64.4%。[7]
3輔導教育行業發展策略分析
近年來輔導教育一直是國民關注的熱點教育話題之一。如何解決行業快速發展背后所凸顯的問題,使得輔導教育行業朝著專業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從根本上決定了整個行業能走多遠走多久的問題。
3.1弱化教師流動性與依賴性
輔導教育行業教師中的“高流動”現象嚴重,究其背后原因是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方面存在的差距,想要弱化輔導教師的流動性,首先就要優化教師薪資問題,從績效考核入手,在兼顧公平性的基礎上,適當拉開差距,注重教師福利與獎金的多樣性與遞增性以滿足教師需求。其次合理安排工作時間,使之更加人性化。最后從招聘源頭入手降低其流動可能性,入職考核時側重選擇具備教師素質且樂于從事教師職業的人。[8]與此同時,網絡的快速發展也為如何弱化學生對輔導教師的高依賴性提供了新途徑。網絡課程方便快捷但卻是單向傳遞,輔導教育化解了此類難題,也將行業內完全依靠老師的輔導教學模式變為“線上學+面授答”形式,把對教師的完全依賴部分轉移至線上課程,大部分輔導教師不再是單純傳授知識,而更多的是承擔起制定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案的角色,更甚者是學生學習的規劃者與指導者。因此輔導市場更應注重網絡課程的開發與運用,因為這無疑助力輔導市場弱化對教師的高依賴性。
3.2塑造輔導教育品牌優勢
在行業市場同質化程度嚴重的今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品牌的形象差異正在逐步取代傳統意義上的差異,品牌力量有助于機構走出同質化競爭時代以獲得更多的關注,在競爭市場上贏得更多主動權。要塑造品牌優勢,首先,需要組織者對自身有清晰的定位,即對自身規模、師資力量、優勢形成全面評估,如是要做大而全還是小而精,是要做一對多還是主攻一對一。其次,構建合理傳播途徑,選擇“整合傳播工具”即能通過多種能達到消費者的傳播工具媒體來傳播同一個聲音與主題,以最優傳播輻射市場。再次輔導教育機構可在內容、觀念、方法上變革形成自身特色,打造差異化服務體系,如設計個性化學習方案、聘請學習行為培養教師、打造經典培訓課程等。最后,品牌的構建的核心問題是必須基于教育質量之上,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結構,只有行業內沉下教學質量的“錨”,行業之“舟”才能在市場大浪潮中穩定前行。
3.3構建內約外管雙重提升體制
從我國民辦教育發展歷程來看,片面追求功利性發展的民辦學校,在發展速度、穩定性與可持續性等方面遠低于公益性民辦學校,其次能否提升行業信任度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整個行業能走多遠走多久的問題。糾正行業片面逐利性提升信任指數需要借助內外監管,內部組建行業協會,外部完善行政監管。行業協會起到了自律約束作用,其跨越在政府有關部門與行業機構之間,替政府行使部分微觀職能。通過內部交流決策行業發展問題,以領頭角色引導行業發展;針對行業特點制定相應準則規范,擬定行業公約,以規章制度約束行業成員;對失信違規機構定期披露并報備官方處理,以凈化行業。[9]內部行業協會存在一定約束局限性,而外部行政監管的全局性就顯得相得益彰。通過對現有行業法規的“真空地帶”的完善能大幅度遏制行業投機行為;提高行業準入機制,能從源頭遏制低層次教育輔導機構的入市。最后明確管理主體部門,規劃好責任劃分,能避免監管部門的推諉現象,提升監管有效性。
4結論
輔導教育從最初的個別化現象發展到現在全球化普遍現象,解決快速發展背后所凸顯的問題,使得市場朝著專業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將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輔導教育作為中國教育中的一環,有責任、有使命為更多家庭、為社會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服務,也更應承擔起教育行業自身的擔當與責任,發揮好教育之本對社會與個人的促進作用,這對中國教育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國輔導教育行業及輔導機構教師現狀調查報告[R].中國教育學會,2016.
[2]魏易.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中國家庭教育支出現狀[R].北京大學中國財政科學教育研究所,2018.
[3]2016年中國出生人口達1786萬二孩及以上占比超45%[N].新京報,2017-01-23.
[4]云教育評論.解讀中國教育學會《2017年輔導教育行業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與培訓訴求調研報告》[EB/OL]
[5]E樂堂.教育培訓行業現狀分析之培訓行業[EB/OL](2017-03-9).
[6]石盼,羅偉鳳.關于中小學社會輔導機構“繁榮”現象的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5(3):229-232.
[7]中國消費者協會.2018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EB/OL]
[8]董喜濤.中小型中小學校外輔導機構教師績效管理問題與對策[J].現代商貿工業,2017(34):76-77.
[9]許美玲.中小學校外輔導市場現狀調查分析[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作者:張練 單位:江西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