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目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中存在著一些問題,特別是體育課程的內容選擇、教師的參與程度和水平等。本文從體育實踐類課程的學科特點出發,針對改革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論文關鍵詞:課程改革體育實踐課學科特點
一、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公共體育課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目前,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改革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廣大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熱情不高。近幾年來,作為課程改革的理論準備,專家學者們出版了許多教育理論叢書,發表了大量理論文章。但是對一線教師來說,卻似乎觸動不大,多數教師依然沿著原來的套路教學。同樣在許多學校,課程改革是校長和主任們的事,學校課程怎么安排,教師就怎么去上,至于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什么,指導思想是什么,許多教師并不清楚;課程的內容如何來選擇,教學方法如何改變,許多教師也心中沒底,他們滿足于目前的教學現狀,甚至陶醉于自己在傳統教學方式中取得的經驗,固步自封,課程改革是一項教育工程,僅僅有專家學者和教育管理者的熱情是不夠的。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是千千萬萬在教育一線的普通教師。因此,要讓廣大教師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讓每個教師都行動起來。
2.教師現有的知識結構滯后于高素質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其核心是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合格人才,而目前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絕大多數是在過去的應試教育體系下培養出來的,如果教育者本身不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推行素質教育就困難重重。事實上,高校教師教育改革的理念滯后于中小學教師,高校的體育課程改革更滯后于中小學。
3.學生的興趣愛好游離于鍛煉效果。由于獨生子女的增多,因此在選擇體育課的鍛煉項目時,大多數學生怕苦怕累、避重就輕,一味求異,追求刺激。當體育課所設置的運動項目無法滿足興趣和愛好時,或只要運動負荷稍微大一點,一些學生就消極對待,得過且過。
4.體育課程改革一味求新求異。許多學?;蚪逃姓块T在對公共體育課的課改要求和評價上,過分追求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求新求異而游離體育教學的根本。
5.淡化競技運動,樹立健康第一?!暗偧歼\動,樹立健康第一”或“淡化運動技術,促進身心協調發展”成為改革的時尚口號。但仔細分析,便可發現這種判斷是不科學的,它會造成種種的誤導。實際上,這兩者不是對應的關系。競技運動是體育的重要內容,而健康第一是一種理念,是一種價值判斷。沒有理由說淡化了競技運動就能實現健康第一。競技運動包含高水平和大眾競技兩個層次,作為大眾競技,它保持著競技性和健身性,它從來就是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試想,如果要把競技運動從學校體育中排除出去,體育教學的內容就所剩無幾了。但有人錯誤地認為,競技就只有高水平的選手競技,無視大眾競技的客觀存在。體育教學中的技術是通過教師和學生選擇后的必要技術,我們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把高水平的運動技術照搬到學校體育中來,那些高難度、高強度、高精度的技術并不是一般學生所要選擇的內容,但是由此提出淡化技術是不適當的,因為還有更多的基礎性的、娛樂性的技術,既是發展學生身體的有效手段,同時又能為學生身心協調發展提供機會。我們有什么理由要淡化一切技術呢?當前,不少學校的體育教師受到淡化運動技術的誤導,忽視了運動技術的重要性,認為只要讓學生玩起來就可以了,用活動課的形式來代替一切有教師參與、有教學計劃的正規課程,這不是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健康發展方向。
二、明確體育實踐類課程的學科性質特點
公共體育課程主要是體育實踐類課程。其特點應該反映這類課程的性質,并區別于其他相近課程的特征,同時又與以獲得優異成績為目標的運動訓練有所區別。只有以此為依據來表述體育實踐類課程的主要特點,才能揭示該類課程的特殊規律,并指導教學實踐。
1.反映“技藝性”的特點——身體練習。各類文化課主要通過思維活動,以一般的認知過程來掌握必要的知識與技能,而體育課程則主要通過身體習,并使身體練習與思維活動相結合,來掌握體育的知識、技術與技能。因此,身體練習是體育課程區別于文化類課程的顯著特點。體育實踐類課程與以奪標取勝為目標的運動訓練類課程有較大的區別。目前,新的體育課程標準的體育教材基本上還是以競技運動的項目作為分類體系的,主要是以學生身心協調發展為目標。
2.反映“情意性”的特點——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體育學習確實是離不開認知,不論是身體認知過程(技能掌握)還是一般的認知過程(概念掌握),它們均會對人的情感產生影響。但是,要是把高校公共體育課和其他文化課相比較,由于體育課有直接的經驗體驗與身體體驗,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更為復雜。因此,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這也是其他文化課所無法比擬的。
3.反映“科學性”的特點——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承受一定運動負荷是體育課區別于文化課的重要特征。因為只有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才能實現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
4.反映“人文性”的特點——身體、心理、社會協同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頒布后,“健康第一”不僅是切實加強體育工作的指導思想,也是指導整個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這和過去的“學校體育以增強體質為主”的提法有很大區別,因為“健康第一”的提法不僅對學生的素質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更為全面地反映了體育的人文精神。
三、加速教師的素質提升,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順利完成角色行為和教育方式的轉變
1.加強校本培訓。就是從學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出發,對教師進行培訓。這需要兩個前提:一是學校能認識到教師與新課程是共生、共建的關系,二者共同促進;二是參加骨干教師培訓班的教師能言傳身教,能成為課程改革的火種。
2.重視教師的教育科研工作。教育科研的氛圍一旦形成,教師自覺地尋求現代教育理論支撐就成為必然,教師在教育科研過程中就可以不知不覺完成對舊我的超越。
四、正本清源,汲取傳統體育教學精華,保證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健康發展
我們要努力從知識技能為中心轉移到以學生主體發展為中心的素質教育理念的軌道上來。但是,這是一種價值判斷,而不是體育這門學科的內容體系。可以明確地指出,運動技術和身心協調發展是不相對應的,前者表現了體育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特征,同時又是體育學科實現身心協調發展的一種手段、一種載體。體育教學離不開技術,正是各種技術被掌握、各種技術上的困難被克服,才造就了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最大樂趣。體育學習的特征,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技能學習;體育知識的掌握,從本質說它不單是思維邏輯的認知,而是身體的認知。身體認知的結果,最為明顯的表達是技術的掌握。而身體認知的提高,正是思維邏輯認知的基礎和起點。從理論意義上來說,技術與技能的學習不僅在體育教學中有重要的地位,在整個教育中也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時,在公共體育課程改革中,我們既要學習借鑒國外的現代教育理念,也要弘揚傳統教育中的精華。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融合中西,才能建立一個適應我國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教育環境,保證改革健康發展。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