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教學課題判斷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基礎教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同時也面臨著深刻的挑戰,歸納起來,主要是學生減負、學生創新素養培育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三個重大課題。這三個課題,和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密切有關,如果沒有想清楚,教師在實踐當中就會出現思想混亂,甚至會感到無所適從。
一、對于學生減負的判斷
當前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過重是一個事實,而且似乎學業負擔越減越重,大家都感到無能為力。事實上,教師在減負當中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雖然個人很難改變社會方面引起學業負擔過重的客觀原因,但是教師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讓自己所教的孩子實現減負。一是賦予學習意義。只要學生感到學習有意義,往往就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在教學設計過程當中,教師要反復思考課程標準當中規定的教學知識到底在學生成長當中起什么作用,只有超越知識體系的束縛,從更廣闊的背景下思考教學內容,并形成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賦予學習意義。所謂的啟發式教學、項目式學習,其本質就是賦予學習意義。比如教萬有引力定律,很多教師一上課就把萬有引力定律的數學表達式抄在黑板上,講清楚各個字母代表的物理意義,然后就開始做題,這樣的教學看上去效率很高,實際上就是典型的無意義教學。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站在牛頓當時社會背景下,理解大航海時代帶來的天文觀察巨大成就,從而呈現牛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發現定律的思維方法,并且啟發學生對于萬有引力恒量、距離平方反比等開展深入思考。做少量題目也是希望學生能夠理解萬有引力定律對于人類認識世界產生的重大作用,形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人認識的這樣一個邏輯關系。二是提高學生承受負擔的能力。過去我們講《鑿壁偷光》《懸梁刺股》一類故事,現在減負說多了,這種故事說少了。PISA考試測評結果顯示,上海學生的學習時間比較長,這反映其負擔很重,但這件事要被一分為二來看:負擔過重,影響了學生身心發展,這樣的負擔必須要減;同時也要看到,我們的孩子能夠承受很重的負擔,更是一個國家和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對于個人而言,能夠努力刻苦地學習,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能夠承受別人無法承受的壓力,是一個人才情、責任、能力的體現,養成努力刻苦的態度甚至本來就是要實現的一個學習目標。因此,教師在學生面前應該講刻苦,而在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上要努力去減輕學生過重的、無意義的負擔,這才是我們教師減負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對于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的判斷
創新是時代的命題,我們國家正從快速發展轉型階段到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已經成為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對于創新素養培育的正確理解十分關鍵。一是創新不是智商高,而是思維不同。創新并不需要一個人過分聰明,因為如果所有人都很聰明,智商都是150,但是學習經歷都一樣,學到的知識都一樣,思維方式也一樣,那么創新還是無從談起。才華橫溢的健談者或者有著廣泛興趣和敏捷思維的人便有可能被認為是具有創造力的。然而,除非他們的貢獻具有持久的重大意義,否則這類人只能被歸為有才華,而非有創造力。從實際情況來看,考試一直滿分的人,也許并不是一個創新人才,所謂的“前十名現象”還是比較有道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曾經說過,他從來沒看到過拿諾貝爾獎的人考試是第一名的,倒數第一名的倒是有幾個。因為創新不是完美,而是破缺;創新不是智力,而是熱情。我們知道,學習是塑造大腦的過程,不同的學習過程、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程度會在大腦中形成不同的神經回路,而這些不同的神經回路代表著不同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從而使人對同樣的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對相同的問題產生完全不同的解決思路,這就是創新的基礎。因此,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實際上很簡單,就是努力塑造不一樣的思維方式。一個人為什么創新,就是因為他的思維和別人的不一樣。如果每個人都去學了一樣的創新技能,那么還是不會有創新。雖然馬云長得其貌不揚,但是大家認為他是一個創新人才,稱他為“外星人”,就是因為他的思維跟我們的不一樣,甚至和他高考考了三次這樣特別的經歷都有關系。可見,基礎教育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并不復雜,我們只要讓孩子們學得不一樣,多樣化學習肯定會帶來創新。我們國家人口基數大,學生人數多,要是這些學生的思維都不一樣的話,中國就有無窮無盡的創新人才。二是文化使社會凝聚,創新使社會發展。學生們能夠在未來真正成為創新人才,需要一個支持創新的人文環境,這樣每一個人的創造性活動才能累積起來,從而真正實現社會進步。
創新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創新需要一種認同的環境和容錯力,這個環境需要靠文化來塑造。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度,來源于這個民族的文化積淀;一個民族之所以千百年歷經艱難困苦依然屹立不倒,依靠的就是對文化之根的認同,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就是和而不同,也是中國的創新和西方的創新的不同之處。語言、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的學習,實際上是形成創新認同環境很重要的要素。有人認為我們的孩子缺少創新精神,是因為我們的教育缺少個性化,我認為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缺少對創新的尊重,缺少合作的培育過程,個人競爭強調過頭了。應試教育的本質就是個人競爭,通過淘汰別人來實現自己。三是現代創新需要一個人有持續學習的能力。只有系統而持續的學習,才能形成比較豐富的大腦神經回路,為現代創新做好準備。從1921年起,智商之父路易斯•特曼(LewisTerman)啟動了一項長達35年的天才跟蹤研究計劃,招募了1500多名IQ超過135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但是這個“天才軍團”幾乎全軍覆沒,沒有對社會做出什么創造性的貢獻,其中30%的男生和33%的女生甚至沒能大學畢業。50年后,美國心理學家朱利安•斯坦利(JulianStanley)于1971年啟動了一個超常兒童研究項目,在45年里追蹤了美國5000名全國排名前1%的超常兒童成人后的職業和取得的成就。這個“天才兒童軍團”卻戰績輝煌,大多數成為一流科學家、世界500強的CEO、聯邦法官、億萬富翁等,其中就有扎克伯格(Zuckerberg)、謝爾蓋•布林(SergeyBrin)等。而斯坦利的研究對象正是SAT的數學考試中數學天賦超常的兒童。研究統計數據如圖1所示。為什么斯坦利會考慮選擇數學這一方向進行研究?研究人員對這兩個長期的研究項目深度分析后發現,智商只是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產生比較大的作用,真正造就能取得重大成就的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堅持。之所以數學成績優異的孩子們,比較容易成功,恰恰是數學學習需要長時間的堅持才能取得較好的成績,而這份學生時期的堅持對于日后的工作和研究產生了持續發力的效果。
三、對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判斷
對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國家利益和家庭利益實際上是高度一致的,國家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家庭也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孩子,我相信沒有一個家長會要求自己孩子只要高分、進名校,而其他方面很糟糕。如何全面育人,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全面育人的價值觀,在國際上也是廣泛認同的課程價值觀。因此,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顯而易見。但是要找到目前教育當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準確理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真正涵義,并尋找到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路徑才是關鍵。一是德智體美勞具有整體性。德智體美勞就像一朵花的五個花瓣一樣,它本身就是一體的。德智體美勞不是五樣獨立的東西,而是人的五個側面,也是育人的五條路徑,目的都是為了培育健全的人。過去我們很長一段時間,只關注到了智育的重要性,而忽視其他育人的目標,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是殘缺的花朵。二是全面發展也強調差異性。全面發展是對學習個體的要求,更是對學校整體的要求。理解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要,全面發展不是要把每個孩子培養成一個樣子,更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全面而平庸的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對每一個孩子的教育目標,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可能是平均使力、同時開展的,教育往往會通過聚焦一個學生的優勢項目給孩子更多自信和學習動力,并從這個教育過程當中挖掘更多五育目標,在培育學生鮮明個性的同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讓每個人都實現全面的高質量發展實際上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孩子們的基礎、能力、興趣存在差異,在立德樹人的基礎上有個性的發展往往是育人的實際結果。一些創新人才可能還有些怪,比如:牛頓終身未婚、行為古怪;喬布斯性格孤僻、偏執極端,這些也許還是完成創造性工作需要付出的代價。因此,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更多的是針對學校教育整體的目標。
學校就是通過培養多樣而個性化的人,來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的,從而滿足國家發展需要的各種各樣人才。三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這個創造性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全面發展是更多樣的課程和更豐富的體驗,需要學校和教師去創造更多樣的課程,德智體美勞的主陣地在學校,只有下移重心,充分信任學校和教師的創造力,才能形成學校全面發展的研究和實踐氛圍。全面發展需要載體,這個載體就是學校課程,其間蘊藏了無窮無盡的資源和機會,需要教師去發現和實現。另一方面,全面發展對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育人就像根雕,需要按照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去因勢利導,才會實現較好的育人效果。這里需要充分相信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和發展需要,通過最大程度激發起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和天賦,才能在孩子們的身上創造出教育的奇跡。四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需要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體來推進。孩子成長是一個長時間、多環境、富要素的復雜過程。德智體美勞的培養,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作用也十分重要。當下,特別要重視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實際上家庭教育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會促進孩子成為品德、智力、體質等各方面優秀的人才;不當的家庭教育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嚴重后果,從而危及家庭甚至社會。現在往往一個孩子在學校里是一個好學生,在家里可能呈現另一種樣子。很多跟蹤研究表明,從小會做家務的孩子會更有出息,但是實際情況是很多孩子在家里完全不做任何家務,連理書包、削鉛筆這種事都是家長來做的,孩子完全成了學習機器。因此,家庭教育絕對不是家長自己的事情,需要學校和社會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幫助。要從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角度突出家校共育的機制,學校有責任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的知識服務,糾正錯誤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長和學校一起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的指導力。
作者:倪閩景 單位: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