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學與人文教導的整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文教育重在養成人文精神”。然而當前的做法存在著諸多誤區。如大量增開人文類課程,現實證明,當前增設大量人文類課程不過是“多開門課多學門藝”而已,因為擁有人文知識并不等于就具備了人文精神,“知道為知,體道為德”,只有通過個體的內心體驗、感悟,更主要的是通過實踐,才能由知識層次上升為精神層次;其次,當前的許多人文教育內容遠離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特征與學生的學科背景和實際需要,更導致了人文教育的蒼白無力甚至反感。因此,要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真正融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在理工科課程表里增加幾門人文課程,或是讓文科學生學點數理化知識。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文件中所強調的:“面對復雜的需要,為了避免課程超載,解決的辦法不是像現在這樣在已有內容中增添新的因素,一門門羅列新的課程,而應考慮到各門課程的互補性和整體的教育目的,把所有因素有機地整合成一個個新的復合的整體?!?,對理工科教育而言,就是要把傳遞人類文化價值觀念和培養人文精神與傳授科學知識和實際技能有機結合起來,通過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渾然一體的關系。
理工科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理工科專業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和內容是告訴學生“生存”的本領,卻很少涉及“為何而生”的引導,科學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嚴重不足,學生缺乏對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的正確理解,人性為技術和物質所俘虜、吞沒。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必須進行改革,加強人文關懷與人文精神的教育。正如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所言:“(大學教育)不僅賦予我們較強的專業技能,而且還使我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高等理工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應該是有道德、負責任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除了要求掌握比較專門、比較高深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具有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外,還必須具有從事科技工作的職業道德與體現人文關懷的世界觀,不僅要“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因為在這休戚與共的個人-社會-自然復雜生態系統中,“人”和“事”,已是很難分開了,個人、社會與自然命運往往是緊密地相互聯系在一起的。因此,理工科教育必須從片面的專業技術教育轉到全面的素質教育上來,在加強專業能力與素質訓練的同時,更多關注人文素質與人文精神的培養,造就有道德、負責任、充滿人文關懷的專業技術人才。
理工科學生完成科學范式轉變,形成新的思維范式的重要手段
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學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而以綜合性及跨學科性發展為主導趨向。不僅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在各自的領域里出現了許多邊緣和交叉學科,而且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相互滲透與結合也日益緊密,形成相互促進的發展趨勢。自然科學中的概念,如控制、反饋、信息、系統等也日益滲透到人文、社會科學中,而人文社會科學也在不斷了影響與改變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促進了人文、社會科學現代化,也使文理學科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并相互滲透交叉,形成文理交叉融合之勢,涌現了大量的文理交叉學科如認知科學、思維科學、腦科學、復雜性科學、人工智能等,而復雜性思維范式就是自然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匯流而成的杰出成果,它讓人們以全新的視角觀察社會與自然,重新審視與思考許多我們所忽視或無法解釋的現象與事件,帶來了思想觀念與研究方法的革命,必將深刻地影響人類的未來發展。要正確理解與領會復雜性思維方式,其基本前提是同時具有較好的人文與科學素養。
強化理工科專業課程的人文性措施與方法
1將學科的“論史哲”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強專業課歷史感和文化性
“論”是指學科的理論體系,“史”是指學科的發展史,而“哲”則是指該學科的哲理蘊涵。科技絕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首先是人的活動,是人類智慧、情感、個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在任何一項科學成果中,都必然蘊含著科學家們的辛勤的勞作、堅韌的毅力、大膽的創新以及求真、求實、求善、求美的高尚品質。忽視了事實的背后的文化、精神,忽視了科技作為一種實用工具之外蘊藏的意義、精髓,就必然造就出只知事實而沒有內涵的學生。然而,“當前我們的科學教育中一個重要缺陷,就是缺乏歷史感和缺少關于這座大廈建造過程的重大歷史知識”,……學科理論體系和教學方法以“純粹的”、“修正的”形式邏輯地展現人類科學認識的“終極”成果,真實的認識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曲折被拉直了,科學探索者的觀察、困惑、沉思、試探和創新的智慧之光被掩蓋了,歷史意識被干干凈凈濾掉了?!爸灰娢锊灰娙恕?,課程只是純客觀地去講述“物”的知識,而缺乏人認識“物”的主動性與人對“物”的“態度”,學科成了冷冰冰的事實陳述和深奧、玄秘、繁雜的公式演繹,失去了學科本應具有的文化性和歷史感,其人文價值也就無從體現。
因此,科學作為一種文化、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結晶,它是整體性的,是有歷史生成性和連貫性的,它的教育過程也應是一個把“凝固的文化激活”的過程,教師通過揭示科學文化的精神和智慧,把科學的傳授和學習轉化成歷史上科學文化創造者與今天學習者之間的對話。充分挖掘學科史料,將史中記錄的真實、豐富的科學家學術生涯和曲折起伏的科學演變過程有機地融入課堂,將科學發現的真實過程展現出來,尤其要把那些反映科學家進行研究所走過的曲折道路、所經歷的失敗以及影響等復雜情況充實到教學內容中,用具體生動的科學發現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從科學形成的歷史中感受前人在科學研究中所遇到的艱難困苦、所表現出的巨大創造智慧、不畏崎嶇的堅強毅力和為科學獻身的崇高精神,啟發他們對從事科學事業的興趣與熱愛,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產生心靈的震撼,從而形成正確的科學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每個學科都有著豐富的哲理蘊含,如物理學理論的發展,最集中、最本質地表現了人類對世界圖景的認識,從“絕對時空觀+中心作用+機械決定論”,到“相對時空觀+相互作用+決定論”,再到“量子態+不確定性+幾率決定性”,直到現在的“整體依賴性+動態性+復雜涌現性+自組織性(相干性)”全新觀念,它告訴人們每種新理論的學習,都伴隨著思想觀念和思維方法的變革,但始終不變的是科學家們“對大自然存在著和諧、秩序和規律的堅定信念”“對自然規律的簡單性和普適性的洞察和欣賞”與“對真、善、美的內在統一性的執著與追求”,支撐他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頑強探索在科學的道路上。因此,揭示學科的豐富哲理蘊含,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教育,將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改變教育觀念,增強教師的綜合素質和人文修養,在潛移默化中轉化學生人格
每一位教師對教學科研的敬業態度、對人生與社會的責任與抱負,乃至待人接物的儀態風貌,都會對學生產生深刻的教化作用,這種影響力是自然的,非強制性的,而作用卻是巨大的、長遠的,它能夠深入人的心靈底層,潛移默化地發生作用。因此,必須轉變人文素質教育是人文社科類或文化素質課老師的事情的傳統觀念,尤其要轉變專業教師的教育價值觀,注重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的統一,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與人文修養,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凈化,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完善,成為學生最直接、最可信的榜樣,身體力行地去感染和影響學生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其次,為了更好地強化自己所授專業課程的人文性,專業課教師不能只熟悉自己所教的學科,還應具備對科學知識與人文精神進行整合的能力,尤其要研究學科發展史、文化社會學、教育哲學等,通過學習,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使自己的專業課教學更豐滿,更有生機與人性。
3充分運用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改革傳統教育模式
以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為紐帶,充分整合現有的各種教育資源和教學方法,通過精心設計基于實踐、融知識性、趣味性、人文性于一體的多樣化的學習資源,提供高效的學習平臺與助學手段和形式多樣的、方便快捷的溝通手段與渠道,既能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與壓力,又能為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反思、互相協作、共享資源與成果提供跨越時空的學習空間,促進學生、教師和社會之間和諧、真誠的信息共享與情感交流,使學生在豐富多樣的交互中建構知識、體驗情感和培養個性。此外,通過建設一些專題網站和個人網站,引導學生圍繞所學專業與學科展開如“學科歷史與社會影響”、“學科代表人物與及其對學科發展的影響”和“學科未來與社會發展”等各種各樣的專題調研與討論,同時,廣泛發動與吸收更多的各階層、各地域的各界人士參與進來,共同討論,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專業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調研與討論中了解本學科歷史人物、社會影響、以及它與社會、自然的關系,加強與社會各界人士的溝通與了解,從而加深對學科與社會的理解,更好地將個人的發展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起來。
4增強教學內容的實踐性與社會性
其基本理念是超越自然、人文和社會各學科的傳統界線,以整合的方式開發科學課程,強化科學、技術與社會三者之間的聯系,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科技問題學科內容,既說明科學是人和自然永不停止的對話過程,是人類追求卓越、不斷創造的杰出產品。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帶來了許多負面效應,表明了科學技術的“雙刃劍效應”。以確立關于科學的正確社會評價,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在關注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同時,學會關心自然、關心社會,關注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同時,鼓勵與引導學生開展與專業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深入社會和企業,加強教育與社區之間的互動,既能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又可以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間。
此外,還應通過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安全溫馨的互動情境、形成良好學校風氣與學術氛圍,發揮隱性課程的作用,在充滿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的環境中實踐人文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培育人文精神。
結束語
強化專業課程的人文性,不僅教專業知識,更教思維方法、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真正將傳道和解惑貫穿于授業過程,使其成為一個整體,幫助學生在科學的追求中領悟人生真諦,培養人文精神,成為一個全面和諧發展的社會公民,這是每一個專業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顯然,要做到這些,我們任重而道遠。
作者:陳列尊游開明王文煒張登玉單位:衡陽師范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