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道德教育理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生態道德。生態道德,是道德內容中的重要一部分,它反映了生態環境的主要本質、體現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要求,并應成為人們的普遍信念,且對人們行為發生影響的基本道德規范。正如生態學家佩德麗滋所說:“道德地對待自然界的規范一旦變成人們的內在需要,它在解決生態問題中就會起到重要作用”。[1]
(二)生態道德教育。生態道德教育屬于傳統道德教育的基本范圍,其中包含了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的教育內容,這不僅僅是人們對生態認知的思想體現,更是人們對待自然界的態度教育。生態道德教育,是一種道德與實踐的統一,它要求我們要從道德的理念出發,提醒人們要保護生態環境,善待世界萬物,呼吁著人們遵守大自然的客觀規律,堅持可持續發展,將這一堅定的信念融入教育當中,實現與各因素的匯集,最終達到與萬物的和諧共存,科學發展。
(三)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態道德意識,是衡量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素質的重要尺度。大學生不保守、求知欲強、勇于創新,一旦接受了某種道德信念,就會對他們的人生態度和行為產生終身影響。”
二、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理論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馬克思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早在19世紀人類社會沒有出現生態危機之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就開始擔憂起人類社會的前程與命運,他們對人與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深刻的總結,從而提出了人類生態學和社會生態學兩大科學觀點。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主張人與自然辯證統一、和諧發展,人類無論是認識、利用自然,都必須尊重自然規律,人類的活動必須同自然規律相一致、相協調。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愈發顯現出其理論的強大作用與現實意義,這也堅定了馬克思主義者們的引領步伐,加強生態道德建設勢在必行。
(二)西方生態倫理學思想流派。“物質文明發展帶來的損害令人民反省過去漠視環境的保護,從宏觀到微觀,環境保護意義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3]20世紀初,西方開始萌芽產生了生態倫理學,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水平快速的提高,生態倫理學形成了兩大陣營,即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來中心主義,從中又衍生出動物中心主義、生物中心主義、生態中心主義等諸多理論,形成了幾大基本流派,在激烈的討論中,吸引了更多人對生態環境的關注,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儒家的思想“仁”和“義”,是生態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在“義”上呼吁大家達到對生態道德的自覺,與“仁”共同維護生態道德教育的意義;道家價值觀核心是“道”和“德”,也是道家的生態道德教育內容,道家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本根,“德”是事物為其自身的根據,同樣,要求人們效法自然,不要的去盲目占有;佛家的生態思想,是強調“人與人的平等”、“眾生平等”的生態理念,并指出不應以人的主觀標準來看待世界,主張萬物平等,嚴格執行“吃素”“放生”等戒律,承認非人物種的生存權利和存在價值。這些中國的傳統思想,對我們全面的理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三、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以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的引領下,我們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接班人,就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生態道德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從一點一滴做起,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將理論融入實踐,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影響更多人,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有助于大學生實現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生態道德教育不僅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容,更是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提供了重要一環。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能引領大學生們認識大自然,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能讓學生們關愛大自然,自覺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承擔起維護良好環境的責任與義務,塑造其愛護生態的意志品格,從旁觀者的身份轉化為生態環境的守護者,利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弘揚生態文明,傳播綠色正能量。
(三)有益于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和諧社會的構建。“教育事業是一種社會事業、全民性事業,需要全社會廣大群眾與部門的廣泛參與和密切合作。”[4]黨的十八大政治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5]這就要求我們教育當代大學生將生態道德深入骨髓,樹立生態道德的觀念,切實將國家生態道德建設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來,自覺的將生態道德理念融入到思想行為規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參與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中來,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史京京 徐永健 單位:吉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