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代傳統教育理論詮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傳統全面發展教育理論中不合時宜的成分
(一)對“五育”的概念術語表述不全。在對“五育”概念術語的表述上,對德、體、美、勞四育進行了近乎規制性的表述,分別是思想品德教育、體育衛生教育、美感教育和勞動技術教育,但對智育卻沒有進行表述,在所有的《教育學》教材和有關教育著述中都是如此。(二)對“五育”中部分內容的概念術語和概念內涵表述不當。德育的概念模糊,內涵不恰當擴大。在傳統的全面發展教育理論中,德育的概念比較模糊,概念術語和概念內涵表述不一致。對概念術語表述為思想品德教育,而對概念內涵的表述卻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一些教育著述和諸多的《教育學》教材中都是如此,如朱作仁主編的《教育詞典》[7](P824-825)、靳希武主編的《教育學》[8](P231)和邵宗杰等主編的《教育學》[9](P151-152)等。既然概念術語明確表述為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概念內涵中的政治教育到底是屬于思想教育呢,還是屬于品德教育,或者是包含在兩種教育內?這樣的概念不僅顯得比較模糊,而且內涵不恰當地擴大了。事實上,思想、政治、道德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并不存在從屬和包含關系。相應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也是有區別的。首先,從內容看,思想、政治、道德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內涵,道德不能代替政治和思想,政治也不是道德和思想的附加成分。其次,從方法、途徑看,“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各屬于不同層面的問題,不能以一樣的方法,通過一樣的途徑,遵循一定的原則來實施。”[10]政治教育一般是單一性的①、灌輸性的、強制性的,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性的,并有不可選擇性;道德和思想教育則是多樣性的②、引導性的、柔性的,有理論上的傳授,也有各種活動中的感知、熏陶、體驗等。學生的學習主要是理解性的,并有主觀選擇性。因此,用泛德育的理念來界定德育,就造成德育內容繁雜,內涵不恰當擴大。
(二)勞動技術教育的概念不清,內涵不合理縮小。幾乎所有的《教育學》教材都把勞動教育表述為“勞動技術教育”,如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編的《教育學》[11](P352)、扈中平等主編的《現代教育學》[5](P146)和陳新宇等主編的《中學教育學》[6](P165)等,包括勞動教育和勞動(或職業)技術教育,前者指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教育,后者指勞動(或職業)知識和技術教育。從概念術語看,表述是不清楚的,字面上看似乎就是“勞動的技術”教育,“勞動”是“技術”的限定詞,而使用起來卻混淆難分,不知到底是講勞動觀念教育還是講勞動知識、技術教育。從內容上看,表述不全面。勞動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在當今社會,腦力勞動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勞動,在勞動總量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即使是在體力勞動領域,隨著人們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已經相互融合。而在諸多的《教育學》教材中,都把勞動技術教育(由于概念混淆不清,姑且把此處的“勞動技術教育”當作狹義的,即勞動的知識和技術教育)限定在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大產業內,講的是了解勞動過程、會使用勞動工具、掌握勞動技術等,忽視了其他腦力勞動領域。由此可見,勞動技術教育的內涵被不合理縮小了。
(三)體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內容混淆。有的《教育學》把體育表述為“學校體育和衛生”,如靳希武主編的《教育學》[8](P279),有的把體育與衛生保健合在一起,如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系等編的《教育學》[4](P235)和邵宗杰等編著的《教育學》[9](P222)。這不僅使體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而且把體育的內涵不合理擴大了。體育和衛生保健教育雖然有聯系,但并不是同一范疇。從內容上看,體育包括知識和技能,衛生保健只有知識而無技能。并且就“知識”這一范疇而言,體育和衛生保健也不相同,體育有田徑、體操、球類、武術、游泳、游戲、軍事體育等知識,衛生保健則包括教學衛生、生活衛生、生理衛生、環境衛生等知識。從教育方式方法上看,體育既有理論上的傳授,也有技能上的訓練,而衛生保健卻沒有技能訓練的成分。
(四)全面發展教育的內容不完善,不能適應當今社會對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一是未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現代社會需要綜合素質高的人才,而綜合素質中就包括心理素質。反映在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上,就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這也正是我們正在實踐著的。雖然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諸多的教育學著述中,在論述全面發展教育內容時都沒有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在最近出版的一些教育學教材中才有所提及,且非常簡略不成體系,如陳新宇等主編的《中學教育學》[6](P166)。雖然教育工作者已經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已經自覺實施,但在作為指導教育工作實踐的全面發展教育理論中不能明確提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的缺陷。二是未提出良好個性品質的教育。教育發展到今天經歷了三步曲:從古代和近代只關注知識技能的傳授,到現代既注重“雙基”又注重智能,再到當代既注重“雙基”又注重智能開發培養和完美個性品質的養成。同一性、模式化的人才培養已經成為過去,多樣性、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是時代的要求和潮流,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養成是時代賦予教育工作的責任和使命。雖然我國《中學德育大綱》中曾提出“身心衛生和個性發展教育”[9](P162),但傳統的全面發展教育理論沒有提出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在各種教育著述中鮮見關于這方面的論述,僅有個別論著在論述德育時提到一點,如胡守棼主編的《德育原理》[12](P57-59),但也不是作為全面發展教育內容提出的。
二、對全面發展教育理論的當代詮釋
(一)德育改為思想觀念教育。概念表述為:“培養學生形成認識事物、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正確思維方式、正確觀念、正確態度、正確行為方式和行為習慣的教育。”內容包括世界觀、政治觀、道德觀、價值觀四個方面的教育。世界觀教育包括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政治觀教育包括政治理論知識、政治鑒別和政治取舍、政治立場和政治態度等方面的教育,道德觀教育包括共產主義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價值觀教育包括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和取向、職業價值判斷和取向、自我價值認知和體現等方面的教育。由于世界觀、政治觀、道德觀、價值觀都屬于思想觀念的范疇,因此將其改為思想觀念教育更合理,并且避免了原來“德育”概念內涵上的不合理擴大。這個改變并沒有改變德育的實質,仍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三方面的教育,同時增加了價值觀的教育,使教育內容更豐富。
(二)智育定位為智慧教育。概念表述不變,內容在原有基礎上應有所擴展。科學文化知識是智慧之基,學習和掌握科學文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目的就在于開啟智慧之門。智力和能力既是以知識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又是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表現出來的智慧,智能與智慧本質上是一致的,智能的開發培養其實就是智慧的開發培養,因此把智育定位為智慧教育是合理的。
(三)美育仍稱審美教育。概念表述不變,內容除了原有的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生活美外,增加科學美。在教育方法和途徑上,應增加“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科學鑒賞活動和科學研究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味科學美、發現科學美,以激起對科學的熱愛,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并為創造科學美奠定基礎。
(四)體育改為健康教育。概念表述為:“向學生傳授健康、衛生、保健的基礎知識和相關基本技能,增強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內容包括生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包括“體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育”、“生理知識教育”和“衛生保健知識教育”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學基礎知識”、“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培育與養成”和“心理障礙的預防、調適和矯治”三部分。這一改變更能適應當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體現了教育的時代特點。
(五)勞動技術教育改為社會生活教育。概念表述為:“向學生傳授現代社會生活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行為規范,增強學生對社會生活的了解和適應,以提高社會生活能力和質量的教育。”內容包括勞動教育、禮儀教育、法紀教育、社會認知與社會適應教育四部分。勞動教育包括“勞動觀點、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產業勞動領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智力勞動領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等內容,禮儀教育包括禮儀基本知識、禮儀基本規范、禮儀修養等內容,法紀教育包括法律知識、紀律知識等內容,社會認知和社會適應教育包括社會實踐活動、社會現象觀察與分析、社會突發事件應急與處理、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社會適應能力訓練、生存訓練等內容。這樣,就構建起了具有時代特征的、符合當代社會對人才素質需求的新的全面發展教育內容體系———思想觀念教育、智慧教育、健康教育、審美教育和社會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