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和提升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科學素養主要包括對科學知識的了解程度、對科學研究的了解程度和對科學產生的影響的了解程度。教育是影響我國公民科學素養的主要因素,公民提高自身科學需要的驅動力是經濟,而政治對于科學素養有著指導和提高的作用,除此之外文化對于科學素養也有著重大的影響。鑒于此,我國的教育部門已經對科學課程的教材進行改革,并正式投入到教學當中。文章將從依托科學教材,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對如何開展科學學科,如何提高學生科學素養進行系統分析。
關鍵詞:
科學教材;學生認知特點;科學素養
青少年的發展水平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程度,無論什么樣的教學活動都應該凸顯出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對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技巧進行培養。科學學科本身是一門較新型的學科,但是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初中生需要憑借科學學習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如何才能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這一點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加以思考。
一、科學素養的內涵
科學素養屬于一個廣御性詞語,它不僅僅指的是學生對科學事實、科學知識的理解,更多的是對科學本質、科學對社會與人類的作用等方面的認知。目前,科學素養大都理解成為:了解科學知識,具備科學精神、科學觀念,使用科學態度與方式對事物進行判斷與處理的能力。科學素養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科學知識,這是科學素養組成的基礎;科學方法,這是科學素養構成的主體部分;科學精神,這是科學素養構成的核心部分,這種精神是永恒存在的。
二、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一)依托科學新教材,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優化的結構體系。科學教學的優勢主要一點就是源于它教材的合理性與優越性,教材在設計和編寫時充分尊重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新版的浙教版《科學》教材以初中課程為標準,劃分成為生命科學、物質科學以及地球宇宙三個方面。整本教材的結構體系減少了知識之間的重復,讓學生從相互聯系、相互發展的角度去學習科學這門課程,這種優化設計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科學的本質,例如:七年級上冊的教材主題是“物質系統的主要層次”,整本書劃分成為觀察生物(闡述生物結構),地球(說明地球構造),物質特性(介紹物質結構),這樣的編排采用的是從宏觀到微觀的說明方式,直接構造出物質系統的結構圖,符合當下學生的認知規律。緊密聯系的科學知識。《科學》教材需要適應初中生的心理特點,要求知識的內在邏輯要同學生的認識邏輯有所統一。比如,新版的教材將“地球與宇宙”、“不斷運動的地球”這兩章進行了整合,將地球形狀、地殼巖石、地殼運動、地震火山等調整在一起,直接形成“人類的家園——地球”這一章節。如此調整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知識是存在內在聯系的,讓學生可以更好的關注科學知識它所存在的內在邏輯,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豐富的教材內容。新版的教材采用的是幽默語言+彩色插圖+真實化案例的編排方式,內容豐富且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教材本身引進了非常多的真實案例,拉近了與學生距離,比如“蝙蝠利用先天優勢(次聲波)捕食”、“母親使用超聲波檢查懷孕情況”等,這些案例的設置主要就是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從而實現科學與實際相連的教學目的。
(二)以認知特點為基礎,提升當代初中生的科學素養初中階段的學生,在認知上主要存在的特點是:感知覺不斷發展,學生可以自覺的做事,其精確性與概括性得到發展;記憶力與注意力開始發展,這一階段的學生會開始在機械記憶的基礎上進行形象記憶與抽象記憶,并且可以實現注意力的集中與分散,很多學生可以達到邊記筆記、邊聽課的效果。思維開始發展,初中生的邏輯思維開始逐漸由經驗型轉移到理論型,但是辨識度不高易導致學生產生片面性、表面性等缺點。如果想要提高科學的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必須要根據他們的認知特點、認知情況進行教學。第一,加強實踐性。科學的學習,其最佳的程序應當是實驗觀察—科學成像—科學規律,實踐應當是科學教學的基礎所在,教師要拓展實驗功能,將實驗分成三大層次,分別是動手、動腦與入心,讓學生享受實驗的過程。因為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其認知更為理性化,只有讓知識化為現實才更能抓住學生的心,才能真正的提高科學教學的效率。第二,開展科學課題的研究活動。初中的科學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因此在常規性的科學知識教學時,大可以通過設定情境,讓學生扮演探究人員去探索,去找出結論。雖然很多結論都是既定的,但是整個過程可以讓學生自主的進行研究,獲得科學帶來的獨具魅力的一種樂趣,從而在探索時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并靈活運用知識。第三,在教學中融合“人文性”。通常來講,科學本身具備著工具性與文化性,工具性指的是科學可以改變生活、改變環境;文化性就是科學可以塑造心靈起到教化的作用。因此,初中的科學教育必須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注入人文性,要將科學教育同人文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比如:教師在講授一些科學知識的時候可以介紹一些成功的科學案例,介紹一些有名的科學家。因為只要是有所成就科學家,他們在了解并認知某項規律時肯定是飽經困苦,在不斷的分析、不斷的計算下才終有所成。這些人靠的就是一種毅力,而且相信他們內心潛在的推動力更多的是在于他們信奉美、提倡追求。如果在科學教學中融合這些正確的信念,相信會對學生產生一種良好的人文熏陶,讓學生了解科學是偉大的,科學是造福人類、推動發展的核心力量。
三、結語
經過對科學素養進行簡述,我們已經充分了解到科學素養對于學生的重要性,目前,我國各省市的教育部門科學教材已經從內容、框架等方面進行了改革與重新編排,給整體教學帶去了新思路。在尊重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有效性,讓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再一次的升華。
參考文獻:
[1]胡柳蔚.依據學生認知特點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對2012年浙教版初中《科學》教材的解讀[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3(9).
[2]林叢.依據學生認知特點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對浙教版初中科學課教材的解讀[J].林區教學,2014(04).
[3]張亞.做智慧型教師,成為青少年科學素質培養的引路[J].中國科技教育,2010(3).
作者:樓國慶 單位:浙江省義烏市稠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