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創業機會的邏輯學概述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文獻回顧
1.1主要文獻國外文獻的收集參考了Busenitz等[5]所使用的方法步驟,首先在ABI/Inform數據庫中不受時間限制地查找標題、關鍵字或摘要中含有“機會”的論文,然后再通過這些論文的參考文獻補充查找其它潛在的相關論文,最后檢查每篇論文以評估“機會”這一術語是否在被相互關聯的方法使用。結果在搜集到的40篇理論研究文獻和28篇實證研究文獻中,有46篇出自《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和《StrategicEntrepreneurshipJournal》三大創業學術期刊,占比68%。對此分布的一種解釋是,相對于一般管理領域而言,創業機會已經成為創業學者更大的興趣所在。國內文獻的搜集采用了類似的方法步驟,不同之處在于中國知網(CNK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的選用,原因是考慮到它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較高認同度。結果搜集到41篇理論研究文獻和13篇實證研究文獻,它們分布在8大學科的25種期刊中,有42篇出自管理學和經濟學期刊,占比78%。說明創業機會研究得到了不同學科的關注,但學科間的交叉合作有待進一步加強。此外,橫向比較來看,每年的創業機會研究占創業研究的比重不足3%,說明創業機會研究還沒有得到創業研究人員的普遍重視。縱向比較來看,每年的創業機會研究都在7篇以內,2008年至今基本持平,說明創業機會研究進展緩慢。
1.2理論方法
1.2.1理論基礎Shane和Venkataraman[6]指出,創業研究因缺乏充分的理論依據而遭受批評。然而,創業研究發展至今,我們發現,單就圍繞機會概念的研究在理論上就已經相當豐富,有連貫理論、發現理論、結構洞理論、創造力理論、組織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生命周期理論等。這種理論層面的豐富使得機會概念的建構大有希望。比如,Ardichvili等[7]應用Dubin的理論構建方法,提出了一個機會識別與開發理論模型。展望未來,創建機會理論的有效路徑有兩條:一是應用其它理論方法,開發出關于機會的新的概念框架。比如,發端于社會學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NT)也許是調和機會研究的不同流派、創新理論的理想之選;二是以現有的概念框架為基礎,構建更加復雜的理論模型。比如,通過添加結果變量或調節變量來擴展原有模型,或是在不同的創業研究流派之間搭建理論紐帶。
1.2.2研究設計我們發現,大約有2/3的實證研究文獻都采用了調查研究,顯然,調查研究在機會的實證研究中占據了主流位置。調查研究雖然能夠通過設計產生有效的大樣本,但是卻存在能夠準確測量的關系類型有限、共同方法變異(CMV)等問題。并且,絕大多數調查研究在本質上都屬于橫斷面研究,不足以反映真實的因果關系。相對于橫斷面研究趨勢而言,Wiklund和Shep-herd[8]的研究設計是個例外,他們對小企業管理者在相隔3年的兩個時間點進行了調查,這種設計較好地區隔了原因和結果。除了調查研究以外,實證研究文獻中還出現了準實驗研究、實驗研究、實地研究等,它們在了解動態過程方面比調查研究更具優勢。比如,Mullins和Forlani[9]使用實驗設計研究了企業家風險偏好對創業機會選擇的影響。更為普遍的是,創業研究者正在尋求各種新穎的和強大的方法以確保提高未來研究的嚴謹性。
1.2.3分析技術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歸是機會研究中使用最普遍的分析技術,但是由于OLS回歸的假定條件是正態分布的靜態數據,而機會卻很少是正態分布或靜態的,所以,OLS回歸在機會研究中的使用就會導致繪制出來的畫面極有可能是不準確的。Shane[10]在處理這一問題時的做法值得借鑒,他用泊松(Poisson)回歸取代OLS回歸對歷史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了公司的形成過程。展望未來,用于分析個人判斷的定量技術可能會被證明在理解機會問題上是非常有幫助的。分解法的焦點在于通過比較多重情景下個人的選擇來提取個人決策規律。比如,Choi和Shepherd[11]應用聯合分析建立了一個描述企業家更有可能開發機會的心理模型。分解法對于機會研究人員可能是特別有價值的,因為它允許研究者觀察受訪者面臨突發事件時的決策過程,而不是依賴于受訪者的事后反思,這種反思通常是不準確的。
1.2.4變量測量機會研究中的測量正在朝著更加復雜的方向演化,從早期對環境中存在機會的測量發展到近期對機會和個人與機會之間相互作用的測量。一份測量個人與機會之間相互作用的六項量表[12],不僅可以測量機會識別能力,還可以測量對機會的警覺性。比如,“我能夠在毫無個人經驗的行業中識別出創業機會”、“我對創業機會有特殊的警覺性或敏感度”。理想的做法是,研究人員通過對機會進行多重測量,達到了三角驗證和增強信心的目的。比如,Bingham等[13]通過檔案查詢、問卷調查、訪談3種不同的方式收集數據,對“機會捕捉”進行了三角測量,并得到一致性結果,這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對研究結果的信心。盡管多重測量才是令人滿意的,但是它并不總是可行的。因為確鑿數據的多個來源并不總是存在,數據也并不總是現成的。此外,時間和預算也可能是一種限制。然而,鑒于機會概念對創業領域的重要性,我們鼓勵研究人員在可行時通過多重測量來評估機會,尤其是在使用自我報告這類極易受到個人能力、思考過程等主觀因素影響的數據時,多重測量就更為重要。
1.3研究主題
1.3.1機會的本質屬性以機會概念為核心的創業領域正在自組織式地發展起來,但是由于理論視角的差異,人們對機會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機會這一術語因變成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而失去內容和意義。回顧發現,關于機會本質屬性的文獻關注的主要問題有3個:①機會的發現與創造。到目前為止,作為具體的現實事物或企業家獨特視角的展現而出現的機會形成了機會概念的兩個主要觀點。前者是發現觀,認為機會是現實世界的函數,它們就在那里存在著,只是等待著被發現。后者是創造觀,認為機會是創業行為的函數,它們是人為創造的,而不是發現的。新近出現的是融合觀,認為一些機會是被發現的,而另一些機會是被創造的。融合觀很好地調和了發現觀與創造觀的二元對立,被認為是更有希望的科研方向;②機會在時間上的動態性。機會起初表現為一種可能,只有它的可行性通過評估并得到肯定之后,才會成為機會。機會的這一發展過程體現了機會在時間上的動態性,它要求我們在描述機會本質屬性時,把時間作為理論語言更為重要的方面;③點子和夢想到機會的演變。點子是創造力和知識的函數,只有經過認真的調查和發展,它才會成為潛在的機會。夢想是一種愿望,它與真正機會的連接是不確定的。創業夢想往往集中在非經濟目標上,比如獲得自治、改善社會和創意表達。這些情況下,夢想在經濟上的可行性是模糊的。所以,點子和夢想是創業機會的先兆,其演變結果充滿不確定性。基于以上3點,Short等[15]認為機會是由企業家發現的或創造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證明是有利可圖的點子或夢想。但是,我們認為這種定義方法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有待商榷。
1.3.2機會的前因變量文獻中出現的機會的前因變量主要有:①認知。Gaglio[16]論述了許多創業過程所固有的心理模擬,并強調發現機會的人比沒有發現機會的人在現實問題上思考得更加深入。它的一個重要啟示是那些影響一般個體和戰略決策制定者的決策認知偏差也會影響創業者的機會發現;②學習。Lumpkin和Lichtenstein[17]認為行為學習、認知學習和行動學習可以提升機會識別的有效性。Corbett[18]認為體驗式學習能夠促進機會識別過程,并認為每一種學習方式都具有獨特優勢。Dutta和Crossan[19]認為知覺、解釋、整合、制度化這一組織學習過程對機會的發現、開發與實施是必要的;③時機。機會總是稍縱即逝,時機的把握對識別與開發機會而言十分重要。Choi等[20]認為創業者停止識別機會并開始開發機會的轉折點或許對特定項目的績效有重大影響。比如對低創新水平的項目而言,這一轉折點的到來就宜早不宜遲,因為對于這種機會,快速行動才是最重要的;④知識。Ardichvili等[7]認為特殊興趣與行業知識的整合以及有關市場、客戶問題、服務市場方式的先驗知識將增加成功識別創業機會的可能性。Shep-herd等[21]發現顧客問題的先驗知識直接影響了機會識別的數量和質量;⑤行為。Kaish和Gilad[22]在創業警覺理論的基礎上研究發現,與非創業者相比,創業者通過更多的搜索活動和數據分析發現機會。Dyer等[23]應用網絡理論研究發現,個體為新業務產生創意的能力是詢問、觀察、實驗和網絡行為思想的函數。由此可見,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個體層面,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機會的過程。未來的研究可以嘗試把團隊以及組織層面的特征作為機會過程的有效前因變量。
1.3.3機會的結果變量機會的結果變量是指機會開發所產生的結果,包括新企業創建、新企業成長和小企業成長,它們很好地詮釋了奧地利經濟學所倡導的企業家精神。奧地利經濟學為鼓勵企業家精神的相關研究所設立的獎金在某種程度上也促進了機會識別、機會開發等機會問題的研究。作為新古典經濟學基礎的均衡過程沒有捕捉到關鍵的市場過程,并非所有機會都能夠被識別,關于機會的信息是個人成為企業家的基礎等觀點已經成為奧地利經濟學的重要信條。特別地,奧地利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Schumpeter和Kirzner的研究在幫助人們理解機會創造過程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Schumpeter[24]提出了“創造性破壞”過程,即新機會的引入破壞了原有的市場均衡,數字音樂設備對磁帶錄音機的逐步取代就是一個實例。Kirzner[25]認為企業家是對能解決市場低效率的機會保持高度警覺性的破壞者,企業家的本質是警覺或發現機會。最近,Lachmann的激進主觀主義方法已被確定為是奧地利經濟學所忽視的視角,具有產生關于機會創造過程的新觀點的潛力。與Schumpeter和Kirzner不同,Lachmann[26]描述了一個創造性想象過程,即企業家利用來自消費市場外的發明創造在消費市場內創造機會。比如,為軍事目的而發明的全球定位系統間接地為銷售導航設備的公司創造了機會。總的來說,創造性破壞過程似乎在以不可預見的方式創造機會,創造力和洞察力應該像創造變化那樣積極地診斷和響應變化。由于新企業的創建與成長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資源的易得性、客戶知識的多寡、管理能力的強弱、利益相關者的支持程度等,所以,在研究機會的結果變量時綜合考慮這些特征陣列是十分必要的。
1.3.4機會的調節變量一般而言,機會與其前因變量和結果變量之間的關系是由牽涉微觀個體的內部過程和宏觀環境的外部過程形成的。當從個體嵌套在環境中這一視角審視機會的創造過程時,結構化理論就成為一個很有用的分析工具。結構化理論表明,個體活動與社會結構天然地迭代交織在一起。當把這一理論應用在機會研究時,它表明關鍵的環境變量影響了機會的相關過程;反過來,追求機會的活動又重塑了公司環境。事實上,環境影響機會的廣泛性已經得到確認。比如,家庭規模減小的趨勢引發了提供較小尺寸消費品的機會,雙核家庭夫婦的增加引發了照看幼兒服務的增長。機會研究中常把Knight[27]提出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視為關鍵的調節變量。風險是指概率可以計量的情況,不確定性是指概率不可計量的情況。McMullen和Shepherd[28]認為不確定性有與環境特征相關的狀態不確定性、與預測能力相關的影響不確定性、與潛在選擇相關的反應不確定性3種類型,創業者追逐機會的決定可以由感知或愿意承擔不確定性的能力進行一般性劃分。展望未來,實物期權理論在機會研究中的應用可能是富有成效的,因為它以管理者創造、實施解決不確定性的期權為中心,而期權在本質上又等同于機會。所以,實物期權理論有助于我們理解風險和不確定性在塑造機會方面的作用機理。此外,戰略創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概念為理解機會提供了新的視角,它認為企業面臨著雙重挑戰———在利用現有機會的同時還要識別新的機會。前者是戰略管理領域的核心內容,后者是創業領域的核心內容。對戰略創業的關注表明,來自戰略管理領域和創業領域的概念框架都不足以反映企業與機會之間的交往,整合兩個領域的觀點得到全新的概念框架是必要的。同時還表明,利用機會的技術與識別機會的技術大不相同。企業迎接戰略創業中雙重挑戰的能力是機會與企業輸出結果之間關系的一個關鍵調節變量,即企業越擅長在利用舊機會與識別新機會之間保持平衡,就越能將機會轉變成高于平均數的財務回報;反之,企業如果僅僅具備利用機會的技術或識別機會的技術,那么企業將會輸出較弱的結果,并最終導致無力與對手競爭。
2研究方法
邏輯學認為,概念是反映思維對象本質屬性和分子范圍的思維形式,它的產生標志著人類認識從感性階段到理性階段的飛躍,它是思維的基本單位,是邏輯研究的起點。其中,思維對象是指一切能夠被思考的客體,它包羅萬象,可以是有形的或無形的、物質的或精神的、存在的或不存在的等,它能夠為概念所反映。本質屬性是指一類對象共同具有且僅為該類對象所具有的屬性,它由概念的內涵來反映,內涵從質的方面對思維對象究竟是什么作了規定。分子范圍是指具有內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全體對象,即概念的外延,它從量的方面對思維對象究竟有哪些作了規定。可見,任何一個概念都既有一個確定的內涵,又有一個確定的外延,并且,確定內涵是確定外延的前提,如果內涵規定不嚴密,那么外延就不好控制。所以,一個概念的明確首先是其內涵的明確,然后才是外延的明確。定義是明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它通過簡明的陳述揭示出某個概念究竟是什么,從而使得這個概念與其它概念區隔開來。定義在結構上可以劃分為被定義項、定義聯項和定義項。被定義項是指被定義的符號,它在陳述句中一般是主語。定義項是指用來說明被定義項的符號或符號串,它與被定義項具有相同的意義,在陳述句中一般是賓語。定義聯項是指被定義項與定義項之間的聯結符號,它在陳述句中一般是謂語。“屬+種差”定義是最常用的定義方法之一,它通常比其它方法更有效力也更有助益。其中,屬是被分為子類的類,種是各種各樣的子類,而類則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對象的匯集(Collection)。可見,屬和種是相對的,同一個類在關系上可以是它的子類的屬,也可以是它所屬的更大的類的一個種。一般而言,一個給定的屬的所有種的元素都共享某些屬性,這些屬性使它們成為該屬的元素,但是,任何一個種的元素都共享某些更進一步的屬性,這里的“更進一步的屬性”就是將該屬的某個種的元素與其它種的元素區別開來的“種差”。“屬+種差”定義法的操作步驟是:①選擇鄰近的屬,即比種概念大一級的屬概念;②識別完備的種差,種差不完備會導致定義不嚴密;③按照“被定義項+定義聯項+屬+種差”的格式整合成單句。“屬+種差”定義法有其自身的局限,它不適用于范疇和某些單獨概念。因為范疇是外延最大的屬概念,我們無法找到比它更大一級的屬。某些單獨概念,比如用專有名詞表達的概念,雖然可以找到它的鄰近屬,但是“更進一步的屬性”即種差卻不存在。創業機會既非范疇,又非單獨概念,可以用“屬+種差”定義法定義。劃分是明確概念外延的邏輯方法,它通過把一個屬概念依據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種概念揭示出某個概念究竟有哪些,從而讓人們了解和掌握此概念的適用范圍,有助于知識的系統化。就理論層面而言,明確概念外延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列舉法,即一一列舉出具有概念內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全體對象。但是列舉法在實操層面往往是行不通的,因為絕大多數概念的外延都是無法做到完全列舉的,比如創業機會。于是就產生了劃分,它不是每次列舉一例,而是列舉一整組例子,即通過列舉子類做到完全列舉。劃分要遵循排斥性原則和完備性原則,即劃分出的種概念之間是相互排斥的,并且各種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屬概念的外延。劃分的操作步驟是:①確定要劃分的屬概念;②明確一條統一的劃分標準;③將屬概念劃分成比它小一級的種概念。我們無法對空概念和單獨概念進行劃分,但是可以對創業機會這樣的普遍概念進行劃分。綜上所述,明確概念的邏輯學方法可以總結成表。
3研究結果
3.1創業機會內涵首先,選擇比“創業機會”大一級的屬概念。從種概念過渡到屬概念用到的是概念擴大法,即通過減少概念內涵以擴大概念外延的一種邏輯方法。此處,我們通過減少限制詞的方法找到比“創業機會”大一級的屬概念是“機會”。但是,按照定義不能循環的規則,被定義項“創業機會”的定義項中是不能包含“機會”的,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明確“機會”的內涵。就科研的嚴謹性而言,要明確“機會”的內涵,就需要從理據性原則與通用性原則出發,對“機會”進行詞源考古、歷史嬗變、現代釋義等方面的系統而深入的研究。但由于篇幅限制,本研究僅基于“機會”的詞典定義窺其內涵。《古今漢語詞典》中的定義是:①恰當的時間;時機。《抱樸子•交際》:“世俗之人……或事便則先取而不讓,值機會則賣彼以安此”;②心計;圈套。《蕩寇志•九十一回》:“這明明是調虎離山之計,并力追去,正中他的機會”。《辭海》中的定義是:①行事的際遇時會;時機。韓愈《與鄂州柳中丞書》:“動皆中于機會,以取勝于當世”;②事物的關鍵。《三國志•蜀志•楊洪傳》:“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定義是:恰好的時候;時機。《韋氏美語學習詞典》中的定義是:利于做某事的時機或時間,或者利于實現某個目標的情況、狀態或條件。《朗文高階英語詞典》中的定義是:容易做某事的時機。《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的定義是:有利的時間、時機或環境條件。比較分析發現,上述定義的差別不大,定義的修飾詞可以歸納為“利于做某事的”,定義的焦點可以歸納為“時空環境”,所以,本研究認為機會是利于做某事的時空環境。其次,識別種概念“創業機會”的完備種差,即“創業機會”的元素所共享的“更進一步的屬性”,它將“創業機會”的元素與“機會”的其它種的元素區別開來,表現為“創業”的內涵,所以,此處識別種差的工作就意味著對“創業”內涵的探究。同樣由于篇幅限制,本研究僅基于“創業”的理論定義窺其內涵。Low和MacMil-lan[29]認為創業就是創辦新的企業,它是通過其它渠道對社會缺乏流動性的一種回應;Gartner[30]認為創業是指開創新業務、創建新組織、實現各種資源的重新整合、開發機會等各種具體行為;Bruyat和Julien[31]認為創業是創業者與新企業在外部環境作用下緊密互動的過程;林嵩和姜彥福[32]認為創業本質上是一種新價值的創造活動,這種活動不僅指新企業的創建,也指成熟大企業內部新業務的開展,而要素特征則是創業過程的派生物;李時椿和劉冠[33]認為創業是通過必要的時間和努力發現與把握商業機會,通過創建企業或企業組織結構創新,籌集并配置各種資源,將新穎的產品或服務推向市場,從而最終實現企業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過程。并認為判斷一種企業活動是否為創業活動的標準只在于是否“創建新企業”或“實現創新產品的市場化和產業化”這一本質屬性,而不在于風險的高低。羅列上述定義中的關鍵詞,并依據相關性、排斥性和完備性原則進行歸納,發現創業定義的焦點是整合資源、提供產品或服務、滿足需求、創造價值、創辦新企業、開展新業務。其中,整合資源、提供產品或服務、滿足需求是手段,創造價值是目的,它們共同構成創業的實質內容,而創辦新企業、開展新業務則是創業的表現形式。所以,本研究認為創業是創建能夠通過整合資源提供滿足某一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以創造價值的新企業或新業務。最后,在“機會”內涵和“創業”內涵都明確的基礎上,遵照“被定義項+定義聯項+屬+種差”的定義格式,本研究認為創業機會是利于創建能夠通過整合資源提供滿足某一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以創造價值的新企業或新業務的時空環境。
3.2創業機會外延王朝云[34]認為,現有研究大多是按照創業機會來源而非創業機會內涵對創業機會外延進行劃分的。所以,創業機會外延的劃分缺乏科學依據。言外之意,只有創業機會的內涵才是創業機會外延劃分的科學依據,其它劃分標準都是不科學的。在將創業機會內涵作為劃分標準的基礎上,他把創業機會的外延劃分為由市場需求、市場進入構成的市場維度,由基礎性創業資源、一般性創業資源、高級創業資源構成的資源維度,以及由特質論相關因素、新特質論相關因素、環境因素構成的創業者維度。本研究認為,王朝云關于創業機會外延劃分的上述觀點值得商榷:①創業機會的內涵能否作為創業機會外延劃分的依據?概念外延的劃分是通過列舉概念的子類做到此概念所包含元素的完全列舉,實質上是把某一屬概念劃分成若干種概念,劃分的依據應該是種概念的內涵,而非屬概念的內涵。創業機會外延的劃分是把屬概念“創業機會”劃分成若干種概念,劃分的依據應該是“創業機會”的種概念的內涵,而非屬概念“創業機會”的內涵,“創業機會”的內涵可以作為其更高一級屬概念“機會”的劃分依據。所以,創業機會的內涵不能作為創業機會外延劃分的依據;②創業機會外延劃分的標準是否唯一?如同“人”可以按年齡劃分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兒童和嬰幼兒,也可以按性別劃分為男人和女人,還可以按國別、膚色、種族、區域等標準進行劃分一樣,“創業機會”也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劃分,具體采用哪種劃分標準要根據實際需要而定。所以,創業機會外延劃分的標準并不唯一;③市場、資源、創業者這3個維度是不是創業機會外延的一個劃分?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應該區分“劃分”與“分解”這兩個邏輯學上容易混淆的概念。劃分是把一個屬概念分成若干種概念,劃分后的每一個種概念都具有屬概念的屬性并且可以用屬概念的名稱去指稱。比如,把人劃分為男人和女人。分解是把一個整體事物分成各個組成部分,分解后的組成部分不具有整體事物的屬性并且不能用整體事物的名稱去指稱。比如,把人分解為頭顱、軀干和四肢。根據本研究對創業機會內涵的界定,我們認為市場、資源、創業者是創業機會必不可少的構成維度,它們都無法單方代表一個完整的創業機會。所以,市場、資源、創業者這3個維度是對創業機會的分解而非劃分。基于以上3個觀點,本研究認為在創業機會外延的劃分問題上沒有必要拘于一格,而是應當采取一種開放的態度,即只要是符合實際需要并遵循了排斥性原則和完備性原則的劃分都是可以的。比如,Shane和Venkataraman[6]依據環境變化把創業機會劃分為技術機會、市場機會和政策機會3種類型。Ardichvili等[7]按照潛在的市場價值和創造價值的能力兩個維度,將創業機會劃分為“夢想”、“尚待解決的問題”、“技術轉移”和“業務形成”4種類型。此外,本研究認為也可以依據機會的創新性強弱將創業機會劃分為模仿型機會和創新型機會,還可以依據機會的來源將創業機會劃分為資源能力導向的內生型機會和市場需求導向的外生型機會。
4結語
創業機會是創業領域的重要概念之一,但人們在創業機會概念問題上卻沒有形成一致性意見,這嚴重阻礙了創業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本研究收集到122篇國內外相關重要文獻,在對其理論基礎、研究設計、分析技術、變量測量等理論方法,以及機會的本質屬性、前因變量、結果變量、調節變量等相關主題進行全面細致梳理的基礎上,采用邏輯學中的“屬+種差”定義法和概念劃分法對創業機會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行了深入研究,得到如下兩點結論:①創業機會是利于創建能夠通過整合資源提供滿足某一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以創造價值的新企業或新業務的時空環境;②在創業機會外延的劃分問題上沒有必要拘于一格,而是應當采取一種開放的態度,即只要是符合實際需要并遵循了排斥性原則和完備性原則的劃分都是可以的。研究成果的理論意義體現在3個方面:①文獻回顧為未來其它相關研究奠定了基礎并指明了方向;②本研究關于創業機會內涵的界定與先前采用其它方法得到的研究結論相互佐證,這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我們對研究成果的信心;③本研究關于創業機會外延劃分的觀點實則是對王朝云(2010)相關研究的一種理論修正。研究成果的實踐意義體現在兩個方面:①本研究增進了人們對機會、創業、創業機會等概念的理解,提升了人們在創業實踐活動中的認知水平;②創業機會概念的明確有益于創業機會的識別、評價、開發與利用等一系列創業實踐活動的展開。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邏輯學研究方法自身存在的問題。在界定創業機會內涵的過程中,邏輯學研究方法將這一任務分解為機會內涵和創業內涵的界定,在界定這兩個概念的內涵時采用的是基于詞典定義或理論定義的定義分析法,這種方法實質上是通過歸納的思路進行的。然而這一思路卻存在很多弊端,它所引發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通過這種方法得到的只是研究對象的概率性本質,而并非其真實本質,這就使得研究結論與真實本質之間存在距離。要想直接獲得研究對象的真實本質,主張對反思到的經驗進行直觀把握的現象學研究方法也許值得嘗試。
作者:曹之然單位:聊城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