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技術應用型課程體系的構建邏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就構建邏輯而言,行業標準、崗位要求應成為課程體系建設的邏輯起點,技術路線和技術邏輯應成為教學組織的基本遵循;就結構層次而言,構建以技術素養、技術應用、技術管理和技術創新為模塊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內容,整合課程資源,才能筑牢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根基。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落腳點和支撐點是應用型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實施,辦學定位于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建立起符合技術應用特點,適應行業企業崗位標準和要求的應用型課程體系,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根基才能夯實。
一、應用型課程體系構建的邏輯起點
應用型課程體系的構建應當圍繞人才培養的類型和層次,遵循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體現課程建設的內在邏輯。
1.遵循技術人才培養規律。應用型人才培養,學校和教師提供給學生的,除一般人才成長的基本條件外,還應遵循工程思維,問題導向、流程推進、技術創新、知識技能互化等,符合生產實際的要求和規律。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用技能競賽場景模擬生產服務場景,用生產服務項目引導技術革新和產品升級,用創新性實驗、創造性設計和創新創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通過師生間相互協作,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依托,在產品制作、技術革新、降能減耗、工藝提升等技術創新活動中,培養鍛煉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
2.體現技術應用型課程建設內在邏輯。課程是專業建設的基本單元,不同課程依據特定邏輯和規律形成體系。技術應用型課程體系構建應當遵循以下原則:(1)以行業標準、崗位要求倒推課程體系的構建。行業企業的生產標準、管理要求決定著員工的工作適應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行業標準、崗位要求需要特定知識、能力、素質來支撐。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唯有對接行業的生產標準和管理要求,應用性的特質才能彰顯。以生產標準和管理要求反推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和能力構成,按照企業員工應當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形成課程模塊,構建培養體系。把行業企業標準融入課程標準的制定和實施中,面向社會需求、職業要求和終生發展需要,突出應用能力培養,突出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1]。這樣才能真正使行業企業要求與人才培養定位相契合。(2)按照技術路線和技術邏輯安排教學活動。新建本科院校必須強調“技術研究”,要為生產、應用而開展技術研究,不能為研究成果本身而研究[2]。應當說走技術路線是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現實選擇,特別是那些背靠特定行業的新建本科院校,堅定地走技術路線更能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本質及要求。技術應用本身有其遵守的規律和邏輯。技術邏輯反映技術形成、開發、轉化、應用中的法則和要求,注重系統的整體構造和邏輯的演算推理,著眼問題整體解決思路的探尋。以技術應用為主的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遵循技術的形成、衍化規律,在問題解決方案的產生中,引導學生樹立系統思維、強化整體意識、注重邏輯推理。
二、技術應用型課程體系的內在結構
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培養對象知識的積累、技術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素質的養成。知識、能力、素質通過模塊化的課程設置,嚴密的教學組織,體現在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每個環節。技術素養、技術應用、技術管理、技術創新是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同階段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這些模塊的結構層次、作用機理決定著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技術素養模塊。技術素養是從事技術活動、進行技術評價所具備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是技術應用型人才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形成的前提條件。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中,自然科學知識如數學、物理等是基礎,必須認真掌握。自然科學類知識是技術應用型人才再學習能力形成的關鍵,也是技術思維、技術邏輯養成的載體。技術理論知識揭示某一技術產生的機理、衍化的邏輯和發展的方向,決定著技術素養的積累程度,是技術形成、應用的基石,決定著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成長方向。
2.技術應用模塊。技術應用模塊知識就是在掌握技術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技術實踐和操作應用,明確技術構成要素、掌握技術生成要點、熟悉技術形成過程,為用技術手段解決現實問題奠定基礎。同時,應用過程又為技術的革新和創造做好了準備和鋪墊。技術應用模塊在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依據該模塊構建課程體系中的實踐環節,通過專業實習、綜合實習等一系列實踐教學,使學生逐步形成技術應用能力,掌握技術操作要領,培養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現代技術需要遵循科學原理,不知原理,技術很難進步;技術又是習得的,需要真實環節訓練[3]。通過實踐—創新—再實踐,才能使工藝得以改進,技術不斷完善,服務升級換代,學生應用能力得到培養。
3.技術管理模塊。技術在形成和應用中,管理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技術管理,著眼于計劃制定與實施、團隊分工與協作、運行控制與評價。技術管理不但涉及技術本身,還涉及人與社會的關系。道德、溝通、協調、合作、領導等能力和素質是技術管理中必須涵蓋的內容,是知識向能力轉化中的“潤滑劑”。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只是培養受教育者做事的能力,比做事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與社會和諧相處。政治的、法律的、社會的、技術的規范,構成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良好的溝通與協調,可以加速知識向技術轉化的進程,還可在實踐創新中找到問題的突破點。
4.技術創新模塊。創新創業知識是技術轉化成生產力的基礎。創新理論、創業意識需要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技術創新的方法、要素、路徑和環境是其構成的要素和內容。通過創新性實驗的開設、創業知識的普及、創業訓練的開展,使具有基礎知識積淀、專業知識積累、學科知識引領的技術應用型人才,能夠得到從事技術工藝設計、技術流程優化、運行設備維護、產品服務改進和升級的實際工作鍛煉。
三、技術應用型課程體系構建的保障條件
1.建設好“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雙師雙能型”教師,通過技術應用課程的組織與實施,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強化職業認同,使以技術應用為內核的知識體系通過系統性的教學組織,逐漸轉化成適應生產實際的技術體系和能力體系。打通校企間人才流動的制度障礙,積極引進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補充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師資隊伍中;采取掛職鍛煉、企業實踐等形式,鼓勵專任教師融入產業,走進企業,提升其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指導能力;加大橫向課題的支持獎勵力度,鼓勵教師與企業聯合攻克技術難題,排除生產故障,優化生產工藝;改革教師考評和職稱評審制度,把教師企業掛職、下廠實踐、服務社會作為年終考核和職稱晉升的必要條件,增強教師實踐能力培養的主動性。
2.發揮好校企協同育人作用。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人才培養離不開特定的環境,企業的生產環境、生產項目是技術和服務產生、提升、改進的“試驗場”、“工作臺”。通過校企共同制定培養方案,聘請企業方學科專業帶頭人,將企業生產管理標準引入課程標準、培養標準,建立企業實踐教學基地,校企共建實驗室、工程坊、工程訓練中心,學生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按照企業生產節奏融入生產過程,畢業設計選題結合生產實際并由企業老師指導,校企聯合攻關技術、提升工藝等教學、科研活動,建立校企之間深度合作、相互協作的工作機制和保障體系,使校企協同育人,對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構成強力支撐。
3.構筑好適應技術成長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按照企業生產實際安排真命題、真項目、真技術的實踐教學,形成依托企業生產的實踐教學體系。結合企業生產節奏,工作流程,靈活安排實踐環節,實現實踐教學全實戰、真情境、真命題、真項目、真技術的演練;通過創新性試驗、創造性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對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可在校企聯合建設的開放性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參與傳統產品制作、技術革新、降能減耗、工藝提升等技術鍛煉,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有不同興趣和愛好的學生,通過各種科技協會和興趣小組,鼓勵他們參加產品設計和制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技術協同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麗梅,張英良.建設應用型課程實現新建本科院校轉型[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74.
[2]顧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重要研判與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2,(31):15.
[3]馬陸亭.應用技術大學建設的若干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4,(10):13.
作者:陳萬強;史亞洲 單位:西安航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