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美術與詩歌寫作意象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意”的概念歷朝歷代思想家在《辭海》、《易•系辭上》、《左傳》以及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均有所闡釋。南朝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將“意”、“象”作為組合概念提出來。古人體會到,要把心中的意思說出來,就要運用象,也就是說具體事物。中國傳統美學將意象視為藝術的本體,而意象的基本規定則是情景交融,由此構成一個包含著廣闊的蘊涵于自身的完整的感情世界。
“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可見比興創作手法和意象是相通的。意象表現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是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的:如枯荷、夕陽、殘照,這些走向衰敗沒落的自然物,受到詩人詞人特意的賞識,通過想象創造出詩詞的另外的一種形象,營造出濃厚的詩詞意境,傳達了一種無奈的心境和惋惜的情緒,如此寓意于象,使“象”和“意”很好地統一起來。繪畫創作也講究“意”象,這種意象或可說是“審美意象”,與詩歌中的意象觀念關系甚密。究其就里,審美意象對客觀世界的生活資料進行主觀想象加工改造,進而在作者頭腦中形成的視覺重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強調主觀想象對形象再現的重要作用,實際上也就是強調“意”在繪畫創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意義。中國繪畫對“意”的重要地位歷來是非常推崇的,宋代山水畫家韓拙在其繪畫理論專著中對意的存在價值曾有論述:在未動筆之前,應該凝聚精神沉著思考,提前考慮將要勾勒的畫卷內容及布局章法。所以有“意在筆先”一說,意在筆先之后還要運用之前的美學知識和繪畫法則進行規劃,使之既符合美的法則又能表現內心需求,在進行完這樣的藍圖勾勒之后,就可以胸有成竹而得心應手了。中國繪畫和詩詞都很重視“意”的重要作用,剛才提到的“意在筆先”就是強調意在繪畫和詩詞創作中的先導性作用。應該說觀者品讀繪畫和詩詞作品的過程實際上應該是一個作者引領讀者領回自己的創作意圖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有見仁見智的說法,但是畫家品格之高下,匠心之運用,對觀眾的引領作用至關重要。因此要有好的藝術作品首先要有好的立意,這個好的立意又來源于畫家較高的綜合素養和人格修養,在心中理清了自己的表達意圖之后,要將表達意圖外化和泛化到組織畫面布局取勢和隨類賦彩上,進行畫面語言的提煉和繪畫內容的取舍:與畫意有關聯的取之,無關系的棄之。中國繪畫自古以來就有“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的說法,這種說法從某個角度規定了中國繪畫“意”象造型的造型理念。意象造型是游離于具象造型與抽象造型之上的一種更傳神更本質的造型觀念。它是建立在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傳統審美心理基礎之上的一種造型方式。它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形態,同時它與客觀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又以客觀對象為依托,追求近距離而沒有喪失距離的狀態。它融進諸多主觀感受,又不游離于現實物象的客觀原形之外,塑造出符合中國美學規范的藝術形象,從物象更本質的層次反映它的真實和美感,這就是意象造型的基本理念。意象造型觀要求畫家在面對繪畫對象時,可以綜合更多的主觀感受(包括來自創作主體的和創作對象的),從而使畫面具有更真實的藝術張力。因此只有把繪畫的玄妙之處落腳于意象之上,才能使作品接近逸品之格,進而使作品更本真的反映生活。意,指人的意態。實際上,也就是畫家的意念心象,人文精神及創作思想。
中國繪畫所推崇的最高境界,就是畫家意想心性能自然流淌并使之升華和外化成意象的形態。畫如其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繪畫是作者完整人格的外化,因此我們說,畫品映射人品,人品煅造畫品。中國畫表現的內容,就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瞬息萬變的宇宙和微妙細致的心性狀態,它透過客觀世界的一草一木表現畫家的品格精神意念心性。這種表現“氣韻生動”為基本要求,以“物我兩忘”為最高法則。美術教育家梁實秋主張,藝術永遠是人的意想心性的表現,只有品格高超的人才能畫出趣味高雅的畫。美學大家宗白華先生也曾在其美學論著中對藝術創作中的意象心性有過論述,他說一切美的東西首先來源于心靈,沒有心靈的映射,就不存在美的表象了。中國畫家所崇尚的真我表達,并不是原始的無理性的本能要求,而是來自自身品格塑造的需要,它是畫家經過長期勤學苦修、深入生活、廣泛涉獵,進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結果。中國繪畫常常將作品分為逸神妙能四格,一般意義上講,常將逸論為最高一格。要達到逸品不僅要求畫家在繪畫技巧的層面要不斷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崇高的思想情操和深厚的文化學養。畫家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會體現出作者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學養,這就是所說的畫品與人品的統一。中國繪畫把畫家的人品放在繪畫的首位,只有畫家具有了高尚的人格,其作品的氣韻生動之勢才能產生,氣韻生動,從而使畫面產生鮮活的生命力和視覺張力。人格不俗,因此“意”象觀在整個繪畫創作過程中可以說是起著貫穿始終的精神引領作用。詩歌創作意象觀念中對意的重視也達到相當的程度。詩人在多大程度上借助客觀物象表達出主觀情意,也成為詩歌鑒賞的評判標準之一。
總之,詩歌與繪畫不論從創作來源、創作主旨,還是立意構思上都有著緊密地聯系。詩歌與繪畫的發展都與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緊密聯系。繪畫追求一種畫中有詩的意境,而詩歌希望通過繪畫來表達一種心境。以水墨寫意為主體的文人畫,就講求詩書畫統一,注重筆情墨趣。縱觀中國古代文學繪畫史,許多文人墨客都是既能吟詩又能作畫,還精通書法。在創作主旨、內容、風格上,詩歌和繪畫作品也是相通的。都是通過藝術創作,讓人們了解大千世界,繪畫和文學都把握了人生真境實相,體現了對渺渺人生、茫茫宇宙的諸多感慨,飽含了無可解答的微妙、無可表達的深思和無可言傳的情結,夾雜著作者的所思所感、人生體驗,因而具有濃烈的人文色彩。對詩歌和繪畫而言,作品整體立意和構思都非常關鍵。繪畫下筆之前要經過思考,才能畫出新意,畫出品位。詩歌作品也是同樣,需要經過審慎精心的構思,才能使描繪的對象清清晰生動,使表達的思想深厚雋永,使作品充滿智慧的光茫和藝術的溫情。詩畫同源,也一直是文人墨客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在詩歌與繪畫創作中,詩人與畫家不約而同的強調“意”的重要作用。這一點在古往今來的詩畫作品中是有史可考的,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家們對意象觀中“意”的這種重視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愈顯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