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美術教育對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美術教育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不論是美術作品的欣賞還是創造,都離不開想象力,沒有了想象力,美術作品就好似一朵失去水分的花,喪失了活力和美感。美術作品中都蘊含著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很多藝術家創作一個作品是為了表達某種感情或者是觀點,這些抽象的東西在藝術作品中往往沒有得到明確的展示,這就需要我們調動想象力來進行理解。比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雖然是以黑、白、灰三種色調創作出來的,但我們通過畫面,結合對戰爭的了解,通過發揮想象力,就能夠感受到作者所要表現的戰爭的血腥和殘酷。藝術形象之所以有強烈的感染力,欣賞者之所以能受到藝術形象的感染,正是由于形象描繪的生動鮮明傳神引起了欣賞者相應的想象活動,因而對形象產生了深切的感受體驗。
1.美術教育能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創造力是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21世紀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綜合人才,但是中國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下形成了僵化固定的教育模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循規蹈矩,缺乏靈活性,創新能力較低。創造性是美術的本質之一,各種美術作品之所以能夠獲得長久的生命力,正是因為它們具有獨創性。在鑒賞美術作品時,學生對于同一幅畫、同一尊雕塑都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比如欣賞梵高的《向日葵》,有的學生會注意到花朵的形態,感受到花朵在怒放時的動感和活力,感受到生命帶來的震撼;有的學生會注意到梵高那簡潔而厚重的筆觸,體會到作者在創作中飽含的情感;甚至有的學生能從花朵聯想到作者,向日葵的花期不長,卻能開出那么美麗絢爛的花,不正如梵高那短暫卻偉大的一生嗎?在這種發散性思維的訓練過程中,學生會養成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并樂于另辟蹊徑,提出新觀點。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更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過程,創作美術作品,首先要運用觀察、感知的感性思維方式對所要表現的對象形成感性認識,之后再在頭腦中進行分析和比較,抽象出觀察對象的本質,剝離一般的屬性,找出其特殊之處,和頭腦中已有的經驗形成對比和融合,最后是加入自己對觀察對象的主觀理解和情感體驗,將其通過美術作品的方式進行具象化。這一連串的過程表明,任何一種美術創作活動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創造性思維,這是一種客觀事物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哪怕只是簡單地畫一幅畫、折一個折紙,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不是單純地照搬照抄,這對創造能力都是一種提升。
2.美術教育能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幫助樹立他們正確的價值觀
一個沒有審美能力的人是很難去欣賞優秀的藝術作品,形成藝術素養的,也難以形成高尚的情操。而美術教育的最重要目的就是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分析、對藝術規律的揭示激發受教育者的審美意識,提高其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這是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培養高尚情操、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步驟。人們在創作美術作品時,運用一定的審美原則對藝術形象進行改造,其中融入了對于真、善、美的理解,優秀的美術作品必然是美的結晶,同時也是符合高尚道德標準的。優秀的美術作品能作用于人的情感,如春雨潤物般浸潤人的心靈,使欣賞者受到某種思想觀念、精神品質、道德意識的熏陶,達到崇高的境界。美術教師是用人類的藝術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會美、藝術美提示出美的規律與法則,來打動學生的感官和心靈,使學生逐步構建起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受教育者在感受美和創造美的時候,會明確什么是高尚的美,什么是低劣的丑,進而在生活中自覺地向美的方向學習和努力,形成一定的審美尺度和科學的價值評價標準。
二、美術教育中應注意的問題
1.重視美術教育的作用,提高美術教育的地位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界的共識,但是在現如今的學校教育中,美術課依然處于從屬地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尤其是在初高中的教學中,美術課常常會被語數外等主科擠占,也有的學生在美術課的課堂上做其它學科的作業,這些現象都十分普遍。另外,很多學校也沒有相關的教學設備和師資力量,對于美術教師綜合素質的考察和培養也不重視。綜合上文的分析,美術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發揮的作用是豐富而重要的,這種將美術教育邊緣化的做法切實不可取,是違反素質教育初衷的,改變長期的固有觀念,提高美術教育的地位仍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2.注意美術教育和其它學科的教育的區別與聯系美術學科的教育有其獨特之處,不能和其它學科的教育混淆,不能單純地用其它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來套。美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美術教育更加注重技能的培養,不是給學生灌輸一大堆理論去識記,而是要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當然也不能把美術教育孤立起來,忽視了它和其它學科一樣都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部分這個事實。美術教育的重心在感性思維的培養,能促進受教育者的思維發展,有助于提高智力和情商,但是我們在現實中可以看到,只關注于藝術的人往往邏輯思維能力較差,過于突出個性,可見缺少了任何一方面的思維訓練都會造成人的大腦發育失衡,只有把美術教育和其它學科的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使得教學效果最大化。
3.完善評價體系,注重對學生個性的發掘和鼓勵教育評價體系是衡量教學任務是否完成、教學目標是否達到的一個環節,通常是采用考試的形式來進行。美術教育的評價體系較之主要學科來說尚不完善,且由于其特殊性,需要我們探索更適用于美術教育的一種測評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要注意地是遵循美術教育的規律,挖掘學生的個性,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來進行欣賞和創作,而不能像其它學科那樣設定一個標準答案。學生如果產生了和既定觀念不同的觀點時,也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考慮學生提出的觀點是否科學合理,若不合適、不科學再進行一定的糾正;對于學生創作出的作品,也不能簡單地用好看或不好看來概括,只要是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在創作中鍛煉了動手能力,體驗到了美術創作的樂趣,就應該對學生給予表揚和肯定。
4.引導和開展課外美術教育“課外美術教育即專業美術課之外的少年宮、少年美術學校;現在的課外美術教育還包括了社區美術教育、博物館教育、美術館教育。”課外美術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課堂教育的不足,給學生提供更多更廣的學習天地,比如有些珍貴的繪畫、雕塑、書法原作和具有歷史價值的家具和裝飾品等,不能拿到課堂上進行展示,圖片或是影像資料又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失真,這時學生就可以去美術館、博物館中進行實地參觀,以獲得更加直觀的感受。同時,課外美術教育不受課堂的時空限制,可以采用更加靈活多變、具有特色和針對性的方式,使更多的人受到藝術的熏陶。很多美術館或社區還能提供一定的場所和設備,學生能在此進行實際創作,這對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動手能力都有著很大的作用。因此,積極引導和開展課外美術教育是不能被忽視的一個環節。在素質教育中,無論是審美和鑒賞能力的提高、思維的開發和完善、個性的健康發展、高尚情操的培養、健全的人格的塑造,都離不開美術教育的參與。我們對于美術教育的研究和探討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要真正形成一種教育體系和教育觀念,滲透到每節課中,讓美術教育發展得更快更好。
作者:遲志鴻單位:平頂山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